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14319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初探(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初探这次新课改之前,美国一个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很有名气的重点中学,为他们提供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物理课,授课教师是一位很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课堂很活跃。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精炼,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教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于是掌声雷动。但是五位美国客人却表情木然。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节课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全能答上来,这堂课

2、还上它干什么?” 。进入新课改之后,南京的一位老师执教了一节小学的科学课液体的性质 ,在 80 分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精彩,争论激烈,想象丰富,设计了许多颇有创意的实验。这在法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夏帕克眼里,是非常优秀的课“可以作为法国科学老师的示范课” 。而中国的老师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节课严重拖堂” “学生没有学到确切的知识” “老师在课上什么都没干” 。然而我们的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科学课实施至今已有近六年时间了,从最初的探究性教学开始,对如何上好科学课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的“科学有效教学” 观念的提出,使人豁然开朗。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探索

3、和努力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有更多的收获,有更大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追求更有效的教学。那该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一、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有效教学打好基础科学课有效教学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 ,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在铃响之前,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1深入钻研教材,确定合理教学目标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再思考。 “用教材教 ”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

4、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专家指出,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本堂课教学期望目标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原有和期望值的过程达到是否清晰、合理。因此,我们在制订科学课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可以对探究活动作一些合理的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充分有效地开展。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时,我们要尽量挖掘每块内容的价值,无意义的活动不

5、设计,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设计。科学课教学倡导“ 小而深 ”,就是指活动的切入点小一些,挖掘得深一些,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真实,更具有意义和价值。2充足的材料准备,保证有效探究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上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体验过程,学得方法,取得丰硕的收获,这一切都要依耐于丰富的探究材料。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的物质基础。材料可以由我们准备,也可以在我们指导下由学生准备。而且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让学生准备为好。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走进矿产一课时,由于课前准备仓促,只提供了为数不多的几种矿物标本,结果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才能观察。虽然教师采取了让学生传看的方式

6、,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难于仔细观察,自然对矿物的结构的认识粗浅。加之矿物的种类有限,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使学生难于认识到矿物的多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种类的矿物有什么不同。正是由于探究材料的准备不足,使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于完成,探究活动成了虚有的形式。二、巧设情景、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1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一定要有吸引力新课标指出:“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拟订计划或设计实验实施计划或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过程或结论。其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

7、起。而在科学课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是否感兴趣,探究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学生能不能自主地很好地提出探究的问题,与教师所创设的探究情景(也即“引入”)是否有吸引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以是一个动画课件,一个演示实验,一个游戏,一个故事,或者学生提供的一条信息,等等。总之,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新颖性和灵活性,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热情,要根据需要精心创设,这一环节,是教师课前的备课活动极为重要的事情。如在周围的空气一课,我创设的探究情景是一个演示实验:“谁堵住了漏斗”?我先后请两位学生往带有塞子的漏斗里倒

8、红墨水,第一位上来的学生,漏斗塞没塞紧,红水往下流;第二位上来的学生,漏斗塞被塞紧了,红水没能往下流。观看实验演示的同学眼球被紧紧地吸引住了,大脑也开始活跃了,问题被发现了,学生们观察得很仔细,马上就说第一位上去倒红墨水的学生,漏斗塞没塞紧,红水能往下流;第二位上去的学生,漏斗塞被塞紧了,红水没能往下流。老师顺势引导:为什么漏斗塞没塞紧,红水就能往下流?漏斗塞被塞紧了,红水没能往下流?“谁堵住了漏斗” ?很多学生都说是空气。认识空气,了解空气,探究空气很顺利地就往下进行,学生探究的愿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2在准备教学过程时,要定位好探究的方式和探究的重点,让科学课精而活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强调学生

9、学习的自主性。然而当前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片面理解“自主” ,误认为“开放” 就是“ 放开”,课堂呈现一片热闹有余、探究不足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教师惟恐课堂太乱,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步步为营,学生难有生动活泼的探索空间。课堂上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是“先尝试,后指导” ,也可以是“先指导,后动手”,但具体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循序渐进。对于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我认为还是选择“先指导,后动手” 的方式好。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次次完整的探究过程,明白了熟悉了科学探究的步骤,掌握了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来设计实验以后,再放手让学生“先尝试” ,教师“后指导”的方式,

10、效果会更好。第一次上周围的空气时,我就以“先尝试,后指导” 的方式来上,在探究“去掉底的矿泉水瓶里有没有空气”的环节上,学生由于没能真正掌握用假设的方法来设计实验,在尝试时盲目地用洗洁精弄在水槽里,甚至是用嘴来吹泡泡,玩得特开心,真热闹,就是不知所以然!真是热闹有余、探究不足!最后虽然在老师的指导后有点成功了,但只是草草收场,后面的探究已经没有时间。所以选择不当的探究方式,既累,效果又不好。第二次上这一课,我就选择了“先指导,后动手”的方式,学生先是设计了用手在顶部瓶盖插小管的管口处感觉是否有气流,在老师的指导后,又懂得借助头发、薄膜条、纸龙、洗洁精等介质,放在管口,变实验现象的不可见性为可见

11、性;还有把纸团塞紧在烧杯底,在把烧杯直扣到水里的“纸的奇遇” 实验等。设计完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和方法,再动手,操作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探究实验不但让学生觉得有趣,更令学生的成功感得到了满足,而且探究效果又是遍地开花!在周围的空气这一课,我给定位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知道“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二是探究 “空气占据着空间”。第一个重点做得好,第二个重点的探究就容易多了。第二个重点成功了,后边“空气的流动性 ”也觉得探究也就没问题了。三、小组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利“团结就是力量 ”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

12、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民主的合作的环境中,自觉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

13、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2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在教学五年上册探究电路一课的探究实验中,把学生组成为 4 人一组研究小组,两个实验员动手连接小电路,一个记录员拿着笔在旁边认真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还有一个组长兼汇报员适时地在旁边提供各种所需的材料;电路连接完毕了,一按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四个同学再一起讨论、寻找原因,一起动手试验直到小灯泡亮了,暗盒的秘密揭开了,同学们一起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3要建立

14、小组奖励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四、课堂学习评价,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探究并非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由此科学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它突破了长期来,在各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科学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

15、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已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上评价方式应注意:1口头、体态语言评价应及时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景性、发展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2可进行有形的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创意之星” 、 “小能手” 、 “小科学家”等活动使接受者感到光荣,更加积极主动,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在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得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充分备课,课堂上大胆创新,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我们的引领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就能用教师的辛苦换得学生的轻松,从而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