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13342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邱国桥作者简介: 邱国桥(1977-) ,江西南康人,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江西吉安 343009 13970460199 )收刊地址:江西南昌福州路 28 号江西省体育局宣教处黄琰冰收,邮 330006,手机13607092692戏剧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其是创作者抒发个人情绪、人生理想及感悟的一种重要载体。戏剧的娱乐性功能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没有受众的共鸣与欢愉,戏剧的存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的词曲创作便是以取悦大众的娱乐艺术审美功能为创作动力。思想内涵长期以来,人们对于

2、李渔的评论有着极大的争议,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其思想情感上面,尤其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将自己的情感附着在细微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上,描绘如诗如画的高品质生活,以轻松、随意而又极富趣味的方法一一表述,展现其独特而非常的观察切入点,将其真实的、自然且又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示于世人面前。明晚清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是李渔思想产生的哲学文化土壤,他祖籍浙江,生长于江苏,早期的合适安逸的生活也给李渔闲情逸致的儒家学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仕途受阻、科考的的失败、家境的衰落,其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却因此更上一层楼、更平民化,造就了李渔的本真、据傲和疏放,也成就了李渔崭新而独特的创作道路-通俗文学。李渔之戏剧创作,被

3、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李渔 生平最大的“ 癖嗜”就是传奇写作,他自称为“曲中之老奴 ”、“歌中之黠婢”。李渔在戏 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让他在当时的曲词界一炮而红, “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 渔 的作品因 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流行于街头巷尾,其中不乏有作品被翻译后流传至日本及欧洲国家。从 1651 至1668 年,李渔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间创作了怜香伴、 风筝误、 比目鱼、 凰求凤等大量剧本。李渔重“创 新” 的艺术 理念十种曲的问世,是演剧艺术的娱乐、新审美需求,它主张“新 颖 ”是戏

4、曲魅力的源泉, 传奇创作要立意新 颖,不落俗套。而且基于此,李渔注重“ 新颖” 的理念导致其完全扭 转了之前戏曲创作上重“ 曲” 轻“剧” ,重填词轻 宾白的 风气,起到了增强舞台演出效果的作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从角色、排场、宾白等方面作为“ 创新 ”的切入点,以 “场上之剧 ”而吸引受众,可见李渔戏曲重“ 创新 ”之艺术理念的确在当 时是一种翻天覆地的革新。笔者以为,其主要体现在表现、题材、立意三个方面: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李渔的锐利目光,成为其作品的写作材料。 巧团圆、 风筝误等就是平常人家生活

5、中不平常的遭遇而后作为李渔戏曲创作题材的生动例证。风筝误一剧从放风筝而引出各种误会,并造成了一段爱情的悲剧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此处的金钗、旧物化为风筝,做为故事、人物、情节发展的主线索。在创作方法上,既有后世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子,也有浪漫主义流派的风格特征。在题材的创新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并不单纯的一味求新求变,而是遵循生活本来的规律性,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也凸现了戏曲的“ 不奇而奇” 。李渔看来,戏曲的创作表现手法应摆脱陈旧套路,讲究奇、异、新。一如闲情偶寄中,把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

6、的高度,为古典戏曲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更为后人所称道的是屋中楼,将元代杂剧张生煮海和柳毅传书两个剧本重新进行编著,合二为一,龙女改名为舜华,将她与琼莲的身份设定为堂姐妹,两个剧本自然而然衔接在一起,而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柳毅,他们不再热衷于功名,也不在关注门第,而在于倾心佳人和真情真爱。他主张“填 词之设, 专为登场” ,“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也是李渔创新较为最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

7、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 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 喜剧创作的作家。李渔在戏剧创作上不失古法,又不为所拘,他善于多角度寻求突破,巧妙立意。对于写作的守成与创新,他主张师古而不泥古,每于炼字之间,出神入化,超尘脱俗,皆为天成。他认为创作的着眼点应是立意的新、奇、异。可以这样说,立意之创新是李渔剧作与同时代人的重要区别。他的作品是“新耳目之书” ,一意求新,不依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所谓“前人未见之事” ,“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态”,故事新鲜,情节奇特,布局巧妙,语言生动。十种曲中的奈何天创作于顺治十四年

8、,它是最能代表李渔戏曲艺术成就的作品之一,篇目一开始就给人奇特的感觉,将一番红颜薄命的故事演绎的绘声绘色,少了几许悲情,多了几分喜气。愚蠢、丑陋到极处的阙里侯,却连遇佳人,让人叹惋不已。前两任妻子纵然娇柔妩媚与婉约淡雅,但万般柔情只付之于凄惨的婚姻,都终于与青灯为伴。阙里侯的第三任妻子吴小姐虽然才貌双全,却也终究奈不了命运的安排,被卖入阙里侯的家门。在大家要为她勒腕叹息时,李渔却用他生花的妙笔,让故事有了一个转折,阙里侯因功德圆满而受到神的照顾,居然变成倜傥公子并加官进爵,整篇故事以子佳人的大团圆模式结尾。 笠翁传奇十种中, 比目鱼写得最为感人,很有创意的再现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衷贞的爱情而不惜

9、双双投海化做一对比目鱼,剧中写贫寒书生谭楚玉爱上了戏班中的女旦刘藐姑,但刘藐姑却被贪念钱财的母亲逼迫嫁给钱万贯,她宁死不从,借演荆钗记以剧中的人物钱玉莲口吻谴责母亲贪恋富贵,并痛骂钱万贯,悲愤的从戏台投江,谭楚玉也跟随她投入江中。二人死后变成了一对比目鱼,被人用渔网打捞起来,又变换成人形,最终结为夫妇。这出剧将生死不渝的男女情痴,表现得淋漓尽致。戏中有戏的情节设计,也非常的新奇。在怜香伴传奇中,二个女子都对石坚的才学钦慕不已,剧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来描写笺云、语花二位女子对石坚的相思,以及聚散,反显之下,石坚却成为陪衬作用、相对次要的人物。由于一直以来研究李渔的学者普遍认为风筝误是其较高的

10、成就,而对凰求凤的关注比较少,但实际对凰求凤的研究也非常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李渔戏曲娱乐艺术审美性的认识。风流的代表人物吕哉生,为三位女子所爱慕,三女子之间相互猜忌、明争暗斗,吕哉生却不以为喜,反而悲伤且担忧,结局虽然风流散尽,但是却抱得三个美人归。李渔有悖于常规的创作手法出其不意,完全符合其标新立异的创作初衷,也将其词曲的娱乐艺术性发挥到极致。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以狭小舞台反映生活。戏曲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在乱世,应人们对和平、宁静的向往,往往在戏剧中勾勒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以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找到的精神寄托

11、;而在和平时代,人们需要一点曲折离奇以及滑稽的故事来赚取他们的眼泪或欢笑,以使大众得到了更多的休闲与放松。他的小说重在劝善惩恶,同情贫穷的下层人物,歌颂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为主题,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明万历朝年间的戏曲界两大家: 汤显祖和 沈璟。他们就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 这场争论的实际是“新旧思想” 即革新与保守、进步与落后意识 在曲律中的“ 争斗”。 汤显祖从创作思想上反对剧坛封建迂腐的道学气和头巾气,从曲文角度,期望词藻华美及戏曲的充分文学化。而 沈璟则是从音律和用词方面

12、出发,利用对音律精通谙熟的有利条件,反对脱离舞台实际和堆砌典故和过度的修饰辞藻,坚持戏曲应保持曲乐特征。李渔却在闲情偶寄中首次提到了剧情节奏调配一说,并且实际上他在情节节奏的调配上也确是花费了一番心机,往往在男女绵绵情意的文戏中杂揉进热闹威武的武戏,以配合戏曲娱乐艺术审美需要。例如比目鱼一剧中,在叙述谭楚玉、刘藐姑的儿女柔情后掺杂山贼作乱的乱哄哄武戏场景。此时文戏、武戏相互穿插,动静交融且均匀,情节并不因此而脱节,反而让受众在观剧中感受舒缓和紧张,得到了心灵的共鸣,实现了有张有弛的整体协调。明晚清戏曲创作流派百家争鸣,李渔的戏曲创作具有一系列新特征,而娱乐审美是戏剧最为明显特征,一种前所未有的

13、新兴戏曲文体已然显现在众人视野之中。总而言之,李渔的演剧艺术的娱乐艺术审美性,体现着生活的热爱,重自娱之乐,重场上之剧。这位颇具戏曲结构意识的伟大剧作家,在“娱人的娱乐艺术审美性功能” 的理论成功指导下,重情节构思,把握剧情构建的中心,既考虑作品的叙事部分,又兼带考虑戏曲的本质特点,更进一步密切戏曲与舞台的联系。门捷列夫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也说过: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而无聊。李渔正是用心去体会生活,认真的享受生命,才成为一代才子,写下不朽惊世名作,给世人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主要参考文献:1、李渔全集(共 20 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年2、广告艺术的美学阐释,褚星华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3、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全十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年4、审美化生存,刘子岸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5、明清戏曲史,卢前著,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6、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7、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郭英德著,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