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9844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内容摘要:就语文来讲,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要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强调要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考虑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因而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抓手,是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 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 载体, 语文教学理应以文本阅读为基点。但事实上文本 阅读常常出现一些误区,本文试图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谈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关 键 词:文本阅读 误区 对策文本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种凭借,教师就要在阅读中真正体现;既是一个载体,教学时就

2、必须充分利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阅读流于形式,游离、偏废的现象十分严重。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及听课体会谈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误区一、肤浅解读文本,游离文本的探究性阅读。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语文老师的追求。三重对话构筑了新型的课堂生活,多维探究绘制了靓丽的阅读风景线,对文本的延伸、拓展和超越,更成了维系语文课堂生命力和发展力的骨架和支柱。然而,我们来到教室,深入到课堂之中,在听了一些“精彩”的阅读课后,却感到愕然:阅读课怎么不细读文本?仅仅浏览文本能读到位

3、吗?互动对话的基点到底是什么?从哪儿能找到探究的立足点?在“散乱的活跃”中任意“生成”和“超越” ,这样的探究性阅读有价值吗?案例一 “诺曼底”号遇难记(苏教七上)1(1)精彩导入学生观看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断,描述影片的场景;并能说说假如你处于这种场景,心灵感受如何?(2)整体感知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3)重点赏析分角色朗 读课文,找出表 现船长“镇定自若”的词语和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全体起立诵读描写船长以身殉职的最后 4 段文字。(4)拓展迁移面对 哈尔威船长,你不想 对他说些什么吗?请你送他一句名言。 为哈尔威船长写一个约 30 字的墓志铭 。一条木船破了,

4、舱里进满了水,单 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 驶来,但坐等 获救是不可能的。假如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 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上述这个案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时下较为流行的探究性阅读课的基本形式。从表面看,一是符合认知规律,既有兴趣激发,又有拓展延伸;既重视整体把握,又讲究重点突破;二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体现主体性;三是训练面广,听说读写都能得到训练。然而,细加琢磨,发现问题颇多。一是目标缺乏指向性朗读无明确目标,为读而读;学习内容杂乱,缺乏整体性;阅读未涉及文本的精髓,学习效率低下。

5、二是肤浅解读文本阅读主体缺乏对文本的理性感悟,难以激发认知冲突,学生的情感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最终出现“赠送名言缺乏针对性、墓志铭撰写不着边际”的散乱场面也就不足为怪。三是探究游离文本组织与当前学习(或后续学习)联系不太大、甚至不相干的活动(如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假如”语文活动) ,探究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策一、在我看来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阅读材料进行独立自主的个别探究和交流合作的相互探究过程中,感知、理解、升华、认同、品悟,从而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它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2自主探索性

6、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之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比较和推敲,最终获得有创意的结论。应该是在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后的一种阅读探究。应根植于文本,其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案例二 “诺曼底” 号遇难记(苏教七上)教学片段师:请大家仔细研读下面的这个语段思考:哈尔威船长吼喝的话句序有什么特点?能否打乱这里的顺序?原文呈现:“哈 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 员断后。必须把 60 人救出去。 ”生:仔细研读课文的这几句话。 (课堂里很安静,有沉思的、有 轻声读的、有跟同桌小声交

7、流的)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生甲:语序绝对不能调换,你看,当时情况危急,下面很混乱,他得先站在指挥台上,这样他一方面可以控制下面的局势,另一方面他说的话才有可能被更多的人听到。要想让他的命令得到落实,他首先要做的是要求全体安静。生乙:眼下最要紧的是把船上的人转移,所以他其次要求把救生艇放下。生丙:妇女是弱势群体,所以得让她们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而船 员他们有职责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所以要断后。师:看来大家对这一段的研读很深入。要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用哪个四字短语概括比较准确?生 1:镇定自若生 2:临危不乱生 3:舍己救人师:你们觉得这三个词语哪

8、个最贴切?3最后师生一致认为“ 临危不乱 ”最贴切。对文本的研读应该是深入到文本内部的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和琢磨,而不是隔靴搔痒式的肤浅理解,我想如果我们只有在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去拓展和探究。误区二、随心所欲,曲解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适度超越文本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人格浸染、品格熏陶等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刻意地追求“个性化解读”:或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地“对话”讨论;或旁征博引,千方百计地开发课外教育资源;甚至在答案唯一的地方也要拼命地选

9、取多种不同的答案。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做人的道德等是非观念产生模糊认识,而且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也丝毫无用。案例三 父母的心 (苏教八上)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作者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 发生的至亲至爱的送子换子故事。面对这样的美文,“穷夫妻”这组人物形象就自然成了解 读的重点。师:同学们,这对贫穷的夫妻,面对优越的条件,最终没有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人,从中你觉得他 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具体说说理由。生 1:这对夫妻是充满着爱心,舍不得孩子的好父母。家境贫寒,送掉一个孩子还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 亲情难割, 亲情难舍

10、,理智、情感最终战胜了物欲,取消了送子的念头。生 2:这对夫妻极具人格魅力浓浓亲情、爱心无限。四次换子送子的表面理由各不一样,但实质却是相同的:“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 诚的爱心。4生 3:这对夫妻太愚笨。把孩子送给了财主,可 谓一举三得,既 满足了财主的迫切需求,又让孩子过上了幸福生活,更减轻了家庭的 负担,何 乐而不为?生 4:这对夫妻说话不诚实。明明答应了别人的要求,却又出尔反尔,故意欺骗他人,根本不值得与这样 的人交往。生 5:这对夫妻喜欢耍滑头。既然不肯答应把孩子送给别人,就根本没有必要兜圈子,去玩弄财主夫人的感情。如果

11、要增加一些 钱 ,可以直接提出来,做事要干脆利落。面对如此的“个性解读” ,教师仅仅作了如下点评:“想不到同学们的答案还正是丰富多彩,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只要多加思考,就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解读得更全面,更完整。 ”然后以板书的形式加以归纳: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重新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当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独具慧眼,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新课标中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上述案例的执教老师倘若明白了这一道理,是一定会对随心所欲

12、的“个性解读” (那对夫妻愚笨、不诚实、耍滑头)给予否定的:因为这种“多元评价”歪曲了事实,曲解了文本,也对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对策二、正确评价,纠正学生偏离文本的“多元解读” 。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思考,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促成多元解读的作用和魅力。我们在组织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应来自于对文本的涵咏,不偏不倚;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随意拔高;应是对文本内充满着爱心舍不得孩子浓浓亲情,爱心无限一对穷夫妻(多元

13、性格)愚笨不诚实耍滑头5容的深化,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最终又能回归到文本之中。案例四 名著 西游记专题交流片段:师:本书中你最佩服谁?生:老师,我最佩服白骨精!师(惊讶地说):为什么会佩服白骨精呢?生:因为白骨精三次骗唐僧,骗不到,可他不灰心, 这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我十分佩服!师:白骨精为什么要三骗唐僧呀?生:想吃唐僧肉。师:那是干坏事呢,还是干好事?生:干坏事!师:那干坏事不泄气,那坏事不就越干越多了!现在你还佩服他吗?(同学这才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原来是不对的)本案例中,学生对文本解读出现了偏差之所以能得到纠正最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引导,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三

14、、先天不足,偏废文本的半调子语文课于漪老师指出:“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就是要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一篇篇课文是用书画同体的汉字组成,其中倾吐着作者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智慧,文质兼美,相辅相成,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凭借、样本,须认真解读、品味、体悟,从中领悟表情达意的规矩、奥妙。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一节课下来,课文内容是什么,要点何在,精彩何处,学生心中茫茫然,谈什么质量?”然而,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种只顾内容、不思形式的“半截子语文课”比比皆是,文本似乎成了缺腿少手的“残疾人” 。这种阅读课的显著特点就是只解决了文章写什么的问题,而对为什么要这样

15、写这一问题避而不谈。案例五 我的叔叔于勒 (苏教九上)下面是某老师甲的教学片段:6师: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是怎样的?生:阅读,并概括,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师:小说中共写了哪几个人?生:菲力普夫妇、 “我”、于勒、姐姐、姐夫等。师:你最讨厌哪个人?最同情哪个人?生:最讨厌菲力普夫妇,最同情于勒。师:你为什么讨厌菲力普夫妇,为什么同情于勒?生:因为菲力普夫妇虚伪、自私、冷酷、惟利是图。于勒被兄弟扫地出门,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主题是什么?生:讨论并明确。师:假如菲力普夫妇一家在船上遇到的是一个有钱的于勒,结果会怎样?回去写一个片段,下节课我们交流。象甲老师这样一节课只讲文章

16、内容,只解决“写什么”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写的语文课是半调子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说:在讲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语言运用的思路、思维的发展等。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说,运用的思路、思维的发展等。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词而不用另一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内容密切相关。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就在文章学基础一书中严格区分了文章阅读(一般阅读)与语文阅读。他认为:“文章阅读是以汲取思想为目的的阅读,语文阅读是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的阅读。文章阅读是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但却不是语文性阅读的现实目的。 ”余应源先生则进一步指出:“语文性阅读目的在学语文,立足于语文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为学习语言形式服务;而一般阅读目的在获得思想内容,言语形式服从于内容的理解。 ”对策三、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7能力;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