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6225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读刘勰与文心雕龙报告前言:中国古代文学有两大显学,一个是红学,一个是龙学。我们知道:红楼梦讲“情” , 文心雕龙讲“理” ;红学研究曹雪芹,龙学研究刘勰。曹雪芹和刘勰,他俩有着相似的出身,人生也都比较凄凉,曹雪芹“举家食粥” ,刘勰“家贫不娶” 。然而,他们两位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留下的著作,竟成了不少后人的饭碗和知本。在我们中国,还有国外,很多人都以研究红楼梦和文心雕龙谋生并以此为荣。文心雕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至今中外文艺理论界还没有哪一部著作可以与之媲美。它全面总结和阐释了文学原理、文体、创作、批评等问题, “体大而虑周” ,论述精辟,是中国文艺批评最权威的典范论著。目前

2、,专事研究其理论体系的“龙学”正日益兴盛。一、刘勰生平:可慨!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在序志篇的注释里面谈及刘勰生平的时候曾说到这么一句话:所惜本传简略,文集亡逸,如此贤哲,竟不能确知其生卒,可慨也已。就是说刘勰的传记非常简略,令人不由得感慨系之。周振甫所著文心雕龙今译一书在开头部分全文收录了梁书刘勰传 ,他写道:那么伟大的一位文论家,仅有 400 多字的传记,何等的单薄啊! 1而且,他本有的传行于世的文集在唐初就已经不幸遗失了,现在我们仅知道他的文心雕龙和两篇有关佛教的论文,即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像这么伟大的圣贤之人,我们现在却不能确切地知道她的生平,而只能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

3、推断,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和惋惜.(一)青年时代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梁书刘勰传云: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 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 经藏,勰所定也。刘勰的祖父灵真,与刘宋时代的雍州刺史刘秀之是兄弟,刘灵真的生平无可考,其子刘尚,即是刘勰的父亲。曾为越骑校尉,倘据颜氏家训涉务篇所言“南渡士族至八九世末有刀田,悉资俸禄而食”之语,则这“越骑校尉”亦似是食禄用的虚衔,所以刘勰这一系应算是京口刘氏一族中较为落寞的一家。 22这里说他“早孤” ,是说他尚未成年,刘尚便已亡故了。刘尚挂

4、个虚衔,多少还有俸禄可支,及其死后,生活便发生了问题。但刘勰不谋别的出路,独找定林寺的和尚僧祐投靠,这里面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家贫不婚娶”五字,须分开来看:如果是无力婚娶,可能是为着家贫;如果是不愿婚娶,便不是仅为着家贫而已。以刘氏家世,纵因贫困不能与当代显贵的子女结亲,但以一个笃志好学的士人,应该不难求得淑女,而其问题也许在于刘勰个性本即无意成家。杨明照先生认为刘勰“不婚娶”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家境的艰难,而是由于刘勰信佛,杨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一书中指出:然则舍人之不婚娶者,必别有故,一言以蔽之,曰信佛。 3 这种分析也是颇有些道理的,杨先生说刘勰年轻的时候固然穷苦,但是他一进入梁

5、代就开始做官了,虽然此时已年过四十,但还是可以娶媳妇的呀,高既不成,低亦可就吧!那他为什么不婚娶呢?这恐怕就与刘勰信佛不无关系了。范文澜先生认为刘勰不结婚的原因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 ,刘勰的父亲早逝,母亲也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去世了。按照古礼,刘勰需要丁忧三年,三年过后就二十三四了。正值此时,定林寺的著名佛学大师僧祐开始传法讲佛,招募弟子。刘勰便在母亲的孝期结束后进了定林寺去投靠僧祐,成了高僧的得力助手,刘勰在定林寺里面一待就是十多年,既然在定林寺里面,那当然就不能结婚啦。等他从定林寺出来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之后,因夜梦孔子,他决定写作文心雕龙 ,并因此又耗费了四年的时间,待到三十七

6、八岁,刘勰的文心雕龙倒是写就了,但他却把最佳择偶时间错过了,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刘勰为什么要“依沙门僧祐“呢?南朝的寺庙对于当时的刘勰至少可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温饱问题,二是读书问题,三是就业问题。刘勰到定林寺依投僧祐,可以避租课避徭役,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定林寺有相当多的藏书可供刘勰借阅,有很多学问满腹的高僧和同门可资请教与切磋。此外,南朝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文士到武将,信佛者众多,达官贵人、鸿儒俊彦经常出入寺庙,出身寒门又胸怀大志的刘勰当然希望能在定林寺结识达官显贵,为自己日后的仕途做好铺垫,打下基础。他在程器篇的结论说: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

7、固宜蓄素以 弸 中,散采以彪外, 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攡文必在 纬军国, 负重必在任栋 梁, 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 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3从中可知他虽寄于僧家,若有机缘仍要进入仕途。(二)负书候车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在中国文学史上, “负书候车”是个很有名的典故,讲的就是刘勰。 梁书刘勰传云: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 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 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 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 文理,常陈诸几案。刘勰写就文心雕龙之后,并没有被当时的名流看重和称道,仍然是个无名之辈,泯然于大众之

8、中。大家知道,西晋有位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叫做左思,出身寒门,诗写得很棒,就是湮没无闻,不为人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窘境,左思就去请当时的权贵和名流皇甫谧为自己历时十载创作的三都赋作了篇序。美文加上名人推介,使得三都赋即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间“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左思也就借助于皇甫谧而一举成名,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刘勰对这一文坛掌故自然烂熟。大概受到了“洛阳纸贵”的启发,为了谋取一定的功名和地位,刘勰决定用文心雕龙作为敲门砖来求得梁武帝的开国元勋、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的赏识和提拔。可是,当时的沈约位高权重,不是一般人想见就能见到的,更何况刘勰还是一介寒士,根本就没有

9、资格去拜会沈约。南朝中兴元年(公元 501 年)的一天,刘勰将文心雕龙的书稿装在一个布袋子里面,自己就背着这个袋子,守候在沈府的大门口,沈约出来后,他便不失时机地拦车求见,向沈约推荐自己的著作,整个看着就像一个书商贩子搞推销似的。沈约把书带回阅读后,为之赞不绝口,文心雕龙成了沈约的案头常备书。 文心雕龙很快流传开来,刘勰也因受到沈约的器重而声名鹊起,他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梁天监元年(公元 502 年) ,刘勰被朝廷启用,授予奉朝请等职务,后来又在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担任了东宫通事舍人,与昭明太子结为忘年之交,参与了昭明文选的编选工作。我们通过梁书刘勰传来看看他的任职简历: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

10、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 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 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4(三)暮年时期燔鬓发自誓,未期而卒天监十七年(公元 518 年)五月,刘勰的恩师僧祐在建初寺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僧祐的弟子正度为他立碑颂德,刘勰则因为善为文章, “长于佛理”而接下了撰制碑文的重任。 梁书刘勰传云: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 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 鬓发以自誓,敕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11、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僧祐去世以后,皇帝下令让刘勰回到定林寺和慧震和尚一块编撰佛经。这样,刘勰再次来到定林寺,花了两年的时间去整理佛经,事成之后,刘勰主动地请求皇帝允许他出家,而且,在皇帝还没批准的时候,他自己就先烧去鬓发,发誓出家。后来,皇帝同意了,于是刘勰便在定林寺变服为僧,改名叫做慧地,皈依佛门不到一年就辞别人世了!总的来说,刘勰的一生都是很孤独很寂寞的,李建中教授认为刘勰是生活在三个世界里的:文的世界、儒的世界和佛的世界。 4年轻的刘勰在寒冷的定林寺里面,暮鼓晨钟,青灯古卷,笔耕不辍,辛辛苦苦了三四年写成的文心雕龙却很久不被世人看重,他在文的世界里很孤独;后来,好不容易因为文心雕龙写得

12、好,受到沈约的器重而出来做官,在仕途上前前后后奋斗了二十来年,虽“政有清绩” ,却怀才不遇,难于跻身高位,儒的世界里他很寂寞;在佛的世界里就更加孤寂了,刘勰始于沙门,终于沙门,晚年削发为僧,皈依佛门,最后在定林寺孤寂地死去,终年约 56 岁。二、时代背景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他生活在一个社会思想极为开放,文学创作极为繁荣的时代。东汉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动乱、大融合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复杂,两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佛教开始传人并很快盛行,道家思想以蓬勃之势复苏, “谈玄”和向大自然寻求生命真谛的思想成为席卷全国的社会思

13、潮。哲学逻辑思想的大解放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人们冲破了儒家倡导的“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的束缚,抛开汉儒死守章句、图解经义的作法,大胆地抒写情性,反映现实,歌咏自然。自三曹等百余名作家的积极写作,开创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建安文学之后,一直到南北朝,诗文创作长盛不衰。这时期,朝廷也开始承认文学的独立地位,封建帝王和大批士族官僚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魏文帝曹丕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文,而且还写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典论论文 。宋文帝时设置了专门的文学机构“文学馆” ,与原有的儒、道、5史三馆并列。宋明帝时设总明观,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由

14、于几代帝王的爱好和提倡,南朝连初识字的儿童都拼命地做起诗来。士族文人中甚至出现了“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况。文学创作的繁荣,大量作品的产生,不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去进行鉴赏和甄别,来指导创作和引导阅读。一些知识分子就着手品评诗文的工作,大量文艺批评论著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此时旧的文学观刚刚被打破,新的文学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在当时的文艺批评中,虽然也有文章流别论这样的佳作,但更多的评论著作则没有准则,只是各随好恶地任意立论,造成文学批评中的高下颠倒,黑白不分的混乱状况。为了澄清当时文学批评中的混乱局面,使文学批评真正起到指导创作、引导阅读的作用,社会迫切需要“批评的批评”

15、科学的、权威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产生。三、 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刘勰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了道家思想,魏晋玄学、佛家思想。(一)文师周礼原道篇指出:“道沿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刘勰把儒家的经典当作文章的典范,所以他认为讨论文学首先要向儒家圣人学习。儒家的经典在刘勰思想中有什么地位?刘勰又是怎样把自己的儒家理想和论文结合起来的?首先看序志篇第二自然段: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 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他七岁时“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一个七岁的小孩,对自己的前途充

16、满了憧憬,用通俗的话说:前程似锦。对年幼的刘勰来讲,似锦的前程是什么样的呢?是去做官,是成为一个大文人,还是做和尚最后达到主持的地位?这些都不清楚,像一张没显影的底片,很模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就需要第二个梦,这就是刘勰“齿在逾立”所做的梦。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刘勰年过三十的时候,梦见自己拿着红颜色的礼器,跟随孔子向南去。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 ”第二天早晨醒来,非常高兴。为什么高兴呢?“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多么伟大啊,圣人是很难见到的啊,孔子居然给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托梦。这样,年轻的刘勰,在定林寺辛苦工作了十多年却还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刘勰,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就像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通过这个梦,刘勰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人指出这是刘勰用的一个典故,什么典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