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63067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版块:文言文阅读(共 12 课时)第 12 课时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一、考向分析年份 选文体裁 选文出处 涉及考点 分值 题型2011 人物传记 新唐书 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翻译 19 主客观兼顾考点统计 2010 人物传记二十四史魏史 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翻译 18 主客观兼顾2009 散文 东坡全集 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分析综合、翻译 18 主客观兼顾二、命题分析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近年来本板块在浙江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1.选文体裁多样。三年两种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散文为主,记人及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2.文言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分值、题

2、型都非常稳定。3.考查的重点仍然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断句、翻译和筛选信息。三、专题解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 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 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三、真题讲解例题 1、2011

3、年浙江省高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 题(19 分)1、(题目内容略)解答此类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即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子中,判断词语的解释,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除“代入法”外还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推断法”“成语对应法”等等。2、(题目内容略)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方法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此时就要将你能记起的该虚词的各种意义和

4、用法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试着翻译这个句子,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看是否能准确翻译出来,如某个意义和用法能解释句子,那这个意义和用法就是正确的。 在做题时除用“代入法”外,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样,对虚词推断方法还有许多,下面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就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方法。A 项,代入对比法本项第二句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于”是介词,“和”的意思,把此义项代入前句,结合语境,翻译不通顺,前句中的“于”应是“到”“在”的意思,故两个“于”意思不同。B 项,语境判定法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本项前一句中的“因”出现在句首,

5、前面的对话中出现过一个关键词“子才”,后面出现了“再迁水部员外郎”这个结果,据此可以判断,“因”是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后一句“因为长句”(琵琶行) 大家都较为熟悉,“因”也是表顺承的。故前后两个“因”意思相同。C 项,分析搭配法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本项第一句中的“以”位于并列的形容词“富”和“康”之间,可知“以”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以”是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这里的“以”是连词,表示修饰。故两个“以”意思不同。D 项,语法切入法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本项前一句的“于”位于动宾短语之后,可以推知这个“于”肯定是介词,并且后面

6、跟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未危”没有倾覆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于”意思是“在”;第二句中的“于”字后面跟的是一个地点名词,而前面是一个动词,而非一个动宾结构,所以可以断定,这里肯定是状语后置的结构,这里的“于”相当于“和、同、跟”。故此项两个“于”用法不同。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等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7、。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D 项错,“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此类题目可以在读完全文后最先做,这样可以对全文有所了解。答这一类题时注意设题陷阱:一是人物是否张冠李戴;二是时间是否前后倒置;三是事情经过是否有无中生有或颠三倒四;四是对词语是否故意曲解。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的。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原文,注意上下文语境,即可解决。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

8、共筹之思路要清晰 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故”(句首语气词)、“者”、“曰”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曰”等标志,逐层断句。答题要规范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 佗宰相奏事/帝必问/ 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 分)(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 分)思路要清晰(1)句: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关键实词 施 施展或作为关键虚词 若,焉 若:至于;焉:哪里,何必,怎么文言句式 反问句式 “

9、焉”引导的反问句式,“哪里用得上呢?”或者是“何必呢?”(2)句:翻译关键点 具体内容 翻译要求关键实词 抚、愿、监、察 “抚”,安抚;“愿”为“希望”;“监”同“鉴”,教训,借鉴;“察”,省察。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答题要规范(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关键词:若、施、焉)(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 不能不省察。(关键词:抚、监、察,省略句)四、总结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

10、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4拆分法有些

11、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5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五、课后作业详见点对点一至四题 p75第 34 课时专题质量检测卷( 十三)及讲评文言文阅读( 一)(时间:40 分钟满分: 38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19 分,选择题每题

12、3 分)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选自明史,有删改)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人目为“ 小韩子” 目:示意B父克勤坐“ 空印” 事诛 坐:由而获罪C此庄士,当老其才 老:用到老D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尤:怪罪解析: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看做。答案: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礼遣还” 中的“礼”相同的一项是 ()A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B读书日盈寸C东南募兵渐集 D成祖颔之解析:A 项“ 法” ,名词作动词,效法,效仿。B 项“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C 项“东南” ,无活用,“ 东南一带”;D 项“颔” ,名词作动词,点头。例句中的“礼”,

13、显然放在动词 “遣”前面,名词作状语,以礼 。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孝孺自幼聪颖,读书特别多,被称做“小韩愈” 。B宋濂门下有名的人后来都向方孝孺学习,以他为师。C因为姚广孝的求情,成祖也认为方孝孺是著名的才子,所以没打算杀他。D方孝孺的文章很好,但在明朝永乐年间,他的文章被官方禁止。 解析:B 项理解有误,“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答案:B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断句。(3 分)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人性质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取材于颜之推颜氏

14、家训)答案: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 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每错一处扣 1 分,相邻两次算一处,扣完 3 分为止。)译文: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国家要用的人才,大约不过六个方面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强求这六个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没有惭愧的了。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 分)(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3 分)(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 分)解析:(1)注意重点词:顾,

15、却;末视,轻视;恒,常常。(2)重点词:即,假如;济,成功;死,为而死;社稷,国家。答案:(1)方孝孺却轻视文辞写作的技巧,常常把阐明王道、达到天下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顾,却;末视,轻视;恒,常常,每个 1 分)(2)方孝孺竭力请求守住京城来等待救兵,即使事情不成功,也应为国家而死。(重点词:即,即使;济,成功;死,为而死;每个 1 分,句子大意 1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19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说居庸关(正文略) 清龚自珍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凡四重 凡:总共,一共 B流水啮吾马蹄 啮:侵蚀C迹之则至乎八达岭而穷 穷:到尽头D微税吏言 微:如果没有解析:B 项中的“啮”,指浸没。答案:B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因两山以为之门 因人之力而敝之 B八达岭之俯南口也 均之二策C非以若耶 谈笑以死 D余乃私叹曰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解析:A 项中的“因” ,都是介词,依靠、凭借。B 项中的“ 之”,前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这。C 项中的“以” ,前者为介词,由于、因为;后者为连词,表修饰。D 项中的“乃” ,前者为副词,译为“ 便,就”;后者为副词,译为“ 竟,却”。 答案:A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