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3235677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路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摘要:结合参加省道河潞线改建工程前期工作的经历,对改建公路建设中,环境与景观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们参考。关键词:公路;环保;景观(一)设计构思及目标省道河潞线改建工程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北部,大部分属山岭交错、沟壑纵横的半山区,项目区主要地貌属喀斯特侵蚀大起伏中山地貌。现有公路线形标准低,行车安全隐患多,排水防护设施缺乏,路面破损严重;部分边坡高陡且不稳定,植被破坏严重;表面土层岩石裸露,崩塌、碎落病害频繁发生;因筑路材料开挖和施工废料堆放不当,影响植被生长且污染环境。本项目的建设,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升交通行业对外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环保与景观

2、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倡导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公路建设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体现“以人为本”观念。(二)环境敏感区域分析项目沿线环境敏感区域主要是:浊漳河区、石城镇区、红旗渠源头区(旅游区)三个区域,在勘察设计期阶段主要是路线走向的选择。这一阶段的选择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对项目直接影响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规划、土地利用、居民生活、自然生态及景观均会产生重大影响。施工阶段主要是工程施工会影响现有公路正常的交通环境,对沿线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工程施工会影响原有水利排灌系统,其土方工程会导致一定量的水土

3、流失,以及土方工程会破坏自然地貌、当地植被、动物栖息地,降低环境美,同时对水环境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营运期阶段主要是随着交通量的增加,交通噪声将影响邻近公路的居民和学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环境;汽车尾气会对公路沿线的环境空气造成一定污染,突发性交通事故会影响公路的正常营运,公共安全等问题。本次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阶段,经过对沿线实地调查分析,对上述三个敏感区比较分析后提出了相关工程措施,具体情况详见环境敏感区一览表 1-1。环境敏感区一览表表 10-1序号 起讫桩号 敏感区敏感区与本路关系 关键环境因子及影响范围 拟采取的工程措施1K0+167K9+500浊漳河路线左侧峭壁下即为浊漳河,公路在

4、施工及运营阶段会对浊漳河产生一定的影响1.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2.河道土地的占用 3.交通事故、施工风险及危险品的泄露4.土壤、地貌,植被恢复5.水土流失路线在设计阶段尽量避开浊漳河,避免对现有河道的占用,沿线弃土场做好水保设施,对沿线高填深挖路段进行绿化设计,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安保设施、标志、标牌的设置,尽量减少交通事故。2K11+040K13+240石城镇路线左侧为人口密集区,公路的施工及运营阶段会对石城镇造成一定的影响1.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和谐2.交通运输、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城镇规划 4.土地的占用及土地功能的改变5.交通事故、施工风险及危险品的泄露6.土壤、地貌,植被恢复

5、7.水土流失 8.噪声污染,运营阶段车辆尾气污染 路线在设计阶段适当避绕石城镇,减少对石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从工程可行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占用城镇土地,减少拆迁,沿线弃土场做好水保设施,对沿线高填深挖路段进行绿化设计,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本段路线基本以隧道形式通过,噪声污染对沿线居民影响较小。3K17+920K18+300红旗渠源头(旅游区)路线左侧浊漳河对岸有红旗渠源头旅游区,公路的施工及运营阶段会对沿线造成一定的影响1.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和谐2.交通运输、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交通事故、施工风险及危险品的泄露4.土壤、地貌,植被恢复 5.水土流失 路线距离旅游区较近,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平交,

6、方便游客抵达旅游区,对沿线路段进行绿化设计,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尽量保持景区的自然风光,加强安保设施、标志、标牌的设置,尽量减少交通事故。(三)设计原则1、交通安全性原则公路景观设计的依附主体是公路,在其具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实用功能的同时应满足公路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需要,主要体现在视线引导设计、缓冲设计及行车安全视距设计几方面。2、生态适应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结合公路的整体环境条件及公路的特殊要求,选择综合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植物品种以乔灌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具备条件的场地仿自然植物群落设计,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同时注重乡土树种的选择,体

7、现地域特色。3、大地景观艺术原则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完整性,尽量避免割裂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环境空间,具体体现在结合周围环境做设计,既结合道路两侧的山体、水系、田地进行综合设计,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经济实用性原则由于公路的特殊性,在方案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后期的养护工作,选拔植物时,应尽量用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植物,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可减少后期的养护成本,使整个设计既美观,又经济。(四)设计指导思想注重绿化层次、季相变化和动态效果,讲究“节奏”与“韵律” ,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效果,突破一条道路两行树的传统呆板模式,使不同的道路有着自己的特色。1、因地制宜,适地种树以乡土植物

8、品种为主,同时引进部分观赏性强、生长表现好的适生植物,发挥物种多样性的功能,并增强观赏性。2、乔、灌、藤、草综合运用、合理搭配。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增加优良草本、藤本植物,形成复式、立体的绿化效果。3、发挥群落自然稳定性特点及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特点,仿自然群落设计,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效果。(五)分项设计1、路线线形设计与景观协调(1)坚持环保选线,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改建项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个别特殊困难路段如果坚持改建的标准,势必造成对环境新的破坏。因此,本着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安全选线和环保选线的原则,在技术标准的掌握上,坚持灵活性。即对于局部困难路段,灵活运用次要技术

9、指标(降低曲线间直线长度等)或适当降低设计车速(如 K7+000K8+500 段最小曲线半径 R=41.525 设计车速采用 35 公里/小时)的方式设计。(2)注重路线连续流畅,提高旅游公路行车舒适性公路应满足行车舒适性。而山区旅游公路多半地形条件困难,改建性质又限制了较高线形指标的采用。因此平曲线设计中,尽可能增长曲线长度,增加缓和曲线,设置不对称的 S 型、卵型及复合型平曲线消除平曲线间短直线,以提高线形的连续性;尽可能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提高行车舒适性和视觉连续性;注重平纵线形配合,提高线形流畅性及与自然地貌的协调性。(3)运用运行车速理论优化路线线形,提高行车的安全通过运用运行车速

10、检查,对老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不良线形组合进行完善,以提高行驶安全性。通过检查,全线共改移路线 3 段。2、路侧绿化景观设计沿线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土质以砂壤为主。植被分布以木本植物毛白杨、中林 46 杨、樟河柳、刺槐、国槐及侧柏、刺柏、苹果、枣树、柿子、桃树为主,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豆类、蔬菜为主。通过调查沿途自然植被、栽培植物和乡土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园林植物使用状况,特别是外来树种的越冬表现,掌握公路植被状况,取得确定树种的基本资料。公路绿化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其树种选择问题就成为影响绿化成效的关键内在因素之一,绿化树种选择是否科学、合理,对公路绿化起决定作用。因此,绿

11、化树种应本着适地适树的总原则进行选择,所选树种应具备较强的耐寒、耐旱、耐瘠薄、抗污染、抗风沙、抗高温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应具备较强的观赏价值。因此,在这一地区可选用如油松、樟子松、云杉、桧柏、沙地柏、河北杨、新疆杨、旱柳、沙枣、山杏、山桃、柠条、沙棘、丁香、珍珠梅、红叶小檗、紫叶李、女贞等树种作为骨干绿化树种加以应用公路边坡绿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路面、稳定路基、减少水土流失、丰富公路景观,根据边坡形成及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绿化形式。例如,在土质边坡,宜设计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植物来固土,如丁香、鸢尾、黑麦草、混播草坪等。在石质边坡应采用绿化覆盖,以增加美感,可采用抗旱性强的攀缘植物,如地锦等,此

12、外边坡绿化应考虑整体绿化效果。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进行路侧绿化,根据不同的边坡形式以及当地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设计。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在距道路较近的位置,植物选择以灌木为主,避免高大的乔木影响行车视线;在树木不影响行车的情况下,采用乔灌结合,形成垂直方向上多层次的植物景观。同时在本项目中,路侧绿化方案采取多方案循环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善了以往路侧绿化形式单一的现象,丰富了道路的景观的同时,也可更有效的缓解行车者的行车疲劳。相关路基路侧绿化方案见图表部分的设计方案图。3、取弃土场水保设计水土保持措施应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对于公路建设项目,除了落实工程措施外,还要重视非工程

13、措施对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工程措施包括土建工程措施和植物工程措施。土建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拦渣工程、截排水系统、沉砂池、临时拦渣沙包等,有临时的和永久的措施;植物工程措施主要针对施工后期,公路边坡和场地清理生态恢复工程。非工程措施是指合理的施工工序、科学的施工方法和严密的施工管理等,不合理的施工方法和人为的土石资源浪费,都会加重水土流失。因此,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管理制度。防治水土流失从规划设计抓起,直到竣工的全过程。特别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通过各种措施的合理配套,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拦渣墙、拦渣坝、截水沟、排(导)水沟、临时拦渣沙

14、包等。弃渣场采拦渣墙拦档,拦渣墙采用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土墙设计。拦渣坝或拦渣墙的高度由堆渣高度和地形决定。(2)水土保持非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的非工程措施主要是指提高对水土流失防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合理的施工工序、科学的施工方法和严密的施工管理等来减少或避免水土流失。路堑开挖:做到分层一次开挖、装运,避免开挖松土停留或多次开挖、装运,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路基填筑:应分段分层填筑,做到填筑、推平、碾压一次完成,避免堆填土裸露时间过长,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挖方余土转运:准确计算挖、填土方量,合理调运,减少运距,以减少运土过程中的散失。做到分层一次开挖、装运,避免开挖松土停留和

15、多次开挖、装运,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堆渣区:自渣场上游往下游集中堆放,做到填筑、推平一次完成,达到堆填高度的区域,立即植树植草绿化,避免堆填土裸露时间过长,造成大的水土流失。(3)弃渣场水保设计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必须集中堆放,并在施工期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竣工后进行永久治理。弃渣场的设置原则:应选择储较大的地势低洼地;尽量选择不易受水流冲刷的荒沟、荒地或低产农田;泥石流沟、冲沟上游不设置弃渣场;弃渣场不得影响河流、沟谷、排灌沟渠的行洪和灌溉功能,并必须保证下游农田、建筑物的安全;不得在水库库区弃渣,弃渣场应保留汇水面。弃渣场弃渣方式在弃渣过程中,尽量遵循“集中排放、分段分区、逐层夯实”的原则,排放时先上游后下游,同一段区排放遵循“中间高、两边低”的原则,使中间地带稍微拱起,有利于排水。弃渣方式如图 10-1。图 10-1 弃渣场弃渣方式示意图在弃渣场的上游、可能产生外来水的方向上,沿等高线设置截水沟,永久性弃渣场设置 7.5 号浆砌片石截水沟。在弃渣场的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