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016422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钗黛解读 - 【作者】秦淮 在痴人贾宝玉看来,女儿本是集天地间精华灵秀之气而生出的人上之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故在他眼中心上,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甚至连“女儿”两个字也是无上尊贵、无上清净,无论如何也玷污不得的。 而整整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中,分别代表着中国古典女性美两种极致的林黛玉、薛宝钗,自然更是金陵诸女儿之首,大观园群芳之冠。 (一)出尘与入世 在这部“大旨谈情”的文字之开端,便用赫赫扬扬的一段笔墨交代了林黛玉的来历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一株,受天地之精华

2、,得雨露滋养,食蜜青之果,饮灌愁海水,早已是通体空灵。待到下世为人,当然是不然尘埃,不食人间烟火。 曹雪芹是细节刻画的神手,但以林黛玉之绝代姿仪、旷世风华,前八十回中却几乎通部没有对她形容衣饰的描写。 衣饰的例外只有第八回、第四十九回,一次是为了引出下雪和一大串关联文字,一次是为了衬托邢岫烟的寒酸,但皆是淡单一描。白雪红装, “没有镶滚,没有时间性” (张爱玲语) ,使黛玉的形象愈发不真切具体,反倒平添绰约出世之感。 形容亦是如此。说体态是弱柳扶风。说容貌是“罥烟眉” 、 “含情目”“几乎纯是神情,唯一具体的是薄面含嗔的薄面二字。通身没有一点细节,只是一种姿态,一个声音。 ”(张爱玲语) 无一

3、语实写黛玉之美,但又无一语不是盛赞黛玉之美。使人情不自禁想起金庸先生笔下的小龙女“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她周身犹如笼罩着一层青烟薄雾,似真似幻,实非尘世中人。 ”是同一种无法形容、无法言说的美。 黛玉奔父丧归来,宝玉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相思之后细加品度,发觉她“越发出落的超逸了” 。 “超逸”二字是点睛之笔。 到此,便成功地皴染出“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形象,飘渺绝尘,遗世独立。 那宝钗的来历便有些模糊,大约只是绛珠神瑛情缘所勾出的风流冤家之一。虽然艳冠群芳,抽签时擎到人间第一得意花,但相形之下终是太人

4、间化了。尽管宝钗为人行事始终追求“淡极”和“无痕”并确实获得了功利意义上的理想效果,然人工的痕迹却总在有意无意的微妙之处露出破绽。 宝钗首次亮相,头发“漆黑油光”地挽着,身上穿着颜色、质地、样式皆有详尽描述的“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的衣饰。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其美其艳屡次把个宝玉看呆。但作者有意推近镜头使用特写,分明告诉我们这绝色美人是彻头彻尾的现世杰作,同宝玉所神往的“蒙太奇”境界并不甚搭边。 出身皇商家庭的宝钗此番进京乃是为待选而来,正是积极入世姿态。进入贾府之后,更有一番处心积虑的作为,这是后话。 黛玉出尘,宝钗入世。所以黛玉袖中令人醉魂酥骨的幽香源

5、自天然;而宝钗所服冷香系兴师动众经人工巧配而成。所以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 “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自有太虚幻境中“人迹罕逢、飞尘不到”的神韵,连贾政都赞“好个所在” ;而蘅芜苑则雪洞一般,虽朴素静穆、兼有异香扑鼻,但终是造作的人间气象,连贾政都嫌“无味的很” 。所以黛玉以诗词为本分,她的诗是心语“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词是情语“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而宝钗以诗词为闺中游戏,她的诗是写身份“珍重芳姿昼掩门” ,词是言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 宝钗在贾府亮出的姿态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但在此之先她是“拿定了主意”的,且通过她“小惠全大体”

6、及料理螃蟹宴等大小事件可知,宝钗确实有着非凡懂的齐家才干,她之所以“不开口” ,一是因为不干己事,二是因为时机不到。 而黛玉并非没有料事的聪明和洞察时弊的敏锐,探春的“乖”和凤姐的“花胡哨”她一清二楚,贾府的“后手不接”之患她了然于胸。但黛玉更不管贾府的闲事,这除了精力和体力的无关紧要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她既没有入世的兴趣也没有处世的心机。 (二)时时在意与浑然不觉 通部书中多抑黛扬钗之笔,而其实不然。钗黛判词的末两句已有明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黛玉之优劣多可见明见于字里行间;而关于宝钗的文字则言外有深意,须细细思悟揣摩思量。 黛玉至荣府伊始,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人多谓

7、之“多心” 、 “好弄小性儿” 。但果真她生性如此吗? 黛玉身世凄凉。少失怙恃,寄人篱下,如一叶飘萍。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 ,且荣府上下人等俱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 ,并时时处处有宝钗城府极深的映照。尽管贾母对她“万般怜爱” ,但亦不过止于饮食起居而已(整个贾府,真正设身处地关爱她的,大概惟有宝玉、紫鹃二人) 。贾母的怜爱也并没给她带来多少幸运,连大权在握的凤姐和正宗继承人宝玉受宠尚有人“虎视耽耽” 、 “言三语四” ,何况孤女林黛玉。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伤咏叹中我们不难体察出她的真实处境和彼情彼境之中的纤弱敏感。林妹妹是为她的真心而在意,为她的尊严而留心。至于

8、气极而泣、出语尖酸,大约是她自怜身世、卫护自尊的唯一手段和方式。 林黛玉的“留心”与“在意”无不透射出她本性的痴。在尖酸刻薄、行动爱恼的背后,更多的是善良与全无心机。她感时伤春,香冢掩落花,赋词哀飘絮;她惺惺相惜,悲题五美吟对无情无知觉之物、不相干的遥远之人尚有如是哀惋缠绵、欣羡悲叹的情致,何况对周边之人。脂批黛玉“情情” ,不独是指对宝玉之情。对紫鹃的忠心,她报以十倍的好;对宝钗的“兰言” ,她报以无限的感念,甚至将此情延及薛姨妈、宝琴等人。岫烟当衣,她为之感伤;香菱学诗,她诲人不倦;以为错看宝钗,她便直陈己错,坦言“自误” ;无意间触动彩云心病,她自知愧悔,忙以别事岔开。佳惠送茶叶,她抓了

9、两把钱相赏;蘅芜院的婆子送燕窝,她赏了几百钱与之打酒;至于吃饭看戏等大型集体活动亦无不有尽有让。何尝是恃“宠” (其实何宠可言,黛玉几时得意过)骄娇;又何尝不是痴憨心热。 即便对情敌薛宝钗和有情敌嫌疑的史湘云,她也只是言语讥刺而已,从未有过暗中算计的行动甚至想法。 从咏菊、中秋联句时对湘云的真诚欣赏和赏雪时对薛小妹敏捷才情的敬贺中,不难看出黛玉之不服宝钗,乃是疑她藏奸,而决非出于嫉妒。且二人暗结金兰契之后,黛玉疑心已除,对宝钗彻底折服,与众姐妹皆亲敬异常,再未挑起口角风波。 析剖诸事,可知她并非不通人情。只不过这痴丫头的一切言行都是出于天真烂漫之情而不是出于别有深意之心。既然不是出于有心,就难

10、免会失之于无心。黛玉郁郁不得志最后终于失欢,无心正是致命的原因。 由是观之,黛玉的时时在意,实在令人堪哀,令人心酸。 面对黛玉的“悒郁不忿” ,宝钗则“浑然不觉” 。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晶莹剔透,何等的大方贤良,用袭人的话说“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 但到后文,黛玉借雪雁送手炉事奚落宝玉,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清虚观黛玉挖苦她“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宝钗“便回头装没听见” ;七十八回更借王夫人无意之口道出“那孩子心重” ;夏金桂意欲挟制她时,宝钗“久察其不轨之心,每随机应变,暗以言语弹压其志” ,使金桂“知其不可犯” 。 “装”字与“随机”道破天机,说明宝钗不

11、是无心之人。 五十六回中斟酌出几个承包园子的老婆子, “俱是他四人素昔冷眼取中的” ,宝钗的眼光早已开始留心扫描贾府了。 二十一回于慢慢的闲言中套问袭人,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而后便用心良苦地将这位准姨娘收为可用之人。 贾府的大小事情,连平儿不知道的她也无不知晓,这才真正是时时留心。 时时留心,为的是随机应变。对有情敌嫌疑的史湘云,宝钗抓住她在婶娘家的遭遇,切入其心,将其收伏,其间自然也少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 、 “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教诲(试想湘云若失了捷才与豪情,还有何可爱之处) 。另一方面又不忘借机提醒贾母众人“他再不想着别人,只想着宝兄弟” 。其心昭昭。 对情敌林黛玉,她先是不睬,因为

12、实没必要,纵不要这口角春风,也已占尽地利人和的优势,装作“浑然不觉”岂不更显出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气度。待时机到来,她便“兰言解疑癖” , “互剖金兰语” ,使痴丫头低头折服,从此对宝钗只有虔心感敬。另一方面,她又在众人面前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 ,明揭宝黛之私;滴翠亭边的嫁祸,赠衣与金钏装裹时的“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无不是对黛玉的直接动摇和比照;“金兰契”一回,明知宝黛有情,偏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 ,分明催命之语。 除了心机绵密之外,宝钗的浑然不觉中更透射出她本性的冷。薛蟠调情遭苦打,她道:“这才好呢吃过两三个亏,他倒罢了” ,力主薛姨妈花两个钱,叫薛蟠学些乖来

13、,薛姨妈自不放心,她则云“愁不得许多” ;宝玉受笞挞,她虽有忘情之举,但终落入“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的见机规劝对至亲至爱之人的遭遇尚如是冷静从容地不忘虑量,况于他人。金钏为王夫人所逼情烈而死,她释以“糊涂人” 、 “不为可惜” ,劝曰“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而金钏当红之时, “也穿过我(钗)的旧衣服” ,彼时何等厚交,此时何等绝情) 。尤三姐剑逝,柳湘莲冷遁,闻者无不伤叹,独宝钗“并不在意” ,释之以“前生命定” 。奉劝薛姨妈不必伤感,倒是应该备办酒席,酬谢酬谢伙计。尽管皆说的堂皇正大,但这番令人齿冷心寒的理论,使得她对黛玉湘云的多

14、情举动不免显得有些可疑。 由是观之,宝钗的“浑然不觉” ,实在令人可惊,令人可怖。 (三)木石与金玉 黛玉、宝钗皆心属宝玉,一个有着来自情天的木石前盟,一个有着苦心营造的金玉姻缘。 宝黛二人,一个美玉无瑕,一个阆苑仙葩,初初相遇便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心心相许,两两钟情。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们更是志趣相投、高度默契,使一份纯洁真挚的恋情日益成熟完美。 林黛玉有着乖僻绝尘的性格和孤标旷世的才情,这导致她后来失欢于君上,但也正是因此赢得了宝玉的敬爱之心、知遇之情。二人之情,堪称情中至境。 面对宝钗、湘云的插入,黛玉是明争。大观园试才情她相助宝玉;元宵节家宴宝玉为众姐妹斟酒,斟到黛玉跟前, “偏她不饮,

15、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 ;宝玉不喜读正经书,宝钗袭人辈是见机导劝,黛玉晴雯却是想方设法助其免受责骂;讽刺宝钗唯在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冷嘲湘云“他的金麒麟会说话” (此话诸人都不曾理会,只有宝钗抿嘴一笑,可见其心中亦时时有“金玉” ) ;动辄为“金玉”之事与宝玉口角翻脸、赌气闹事。虽在贾母众人面前也毫不避讳,一片痴真之情溢于言表。 贾府对淫污苟且之事不以为然“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却无法理解宝黛的纯洁爱情。贾母对宝玉亲近女孩儿的无私泛爱大感疑惑;最先将宝玉拉下水的袭人竟忧心忡忡起宝黛将“难免不才之事”来,视之为“丑祸” 。贾母“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批语更是对黛玉的明敲

16、。 但林黛玉其实是相当洁身自爱的。她感激宝钗的款款教诲批评,却不能容忍湘云将她比戏子这倒不是所谓的轻视下层人民,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那个阶层人们的心目中,戏子确是轻贱薄义的象征,尽管湘云无心,但在林黛玉,比戏子着实涉嫌人格侮辱。北静王所赠的鹡鸰香串,宝玉是何等珍重地转赠,可黛玉却因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而弃掷不取。她倾心爱慕宝玉,但决不容忍宝玉“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的戏言。黛玉的心本一尘不染,又岂容自己的情为俗流所玷。她的洁癖和葬花词中的名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正是这种个性的真实写照,她以“谁同你拉拉扯扯的” 、 “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来诫宝玉;以“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来警自己。也正因如此,她流露真情时才坦荡无忌。在木石与金玉的婚恋纠葛中,黛玉单刀直入,直取宝玉之心,并因此而最终陷入重围。宝钗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