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试卷答案(1)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301576 上传时间:2017-07-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试卷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低碳试卷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低碳试卷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低碳试卷答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低碳试卷答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碳试卷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试卷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单项选择题 第 1 题:( )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 A:太阳能 B:水电 C:火电 D:石油 第 2 题: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 2/3 仍然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太阳能 第 3 题:()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 A:消费者 B:企业 C:政府 D:社会 第 4 题:( )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 A:生态责任 B:发展观 C:监督 D:追究制度 第 5 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 A: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低碳发展 C:节能

2、减排 D:碳中和技术 第 6 题:工业化前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地面的平均温度实际上是( )左右。 A:+18 B:18 C:-15 D:+16 第 7 题:要实现节能降耗,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 )产业,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 A:一 B:二 C:三 D:四 第 8 题:我国能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倍。 A:0.5 B:2.2 C:8 D:10 第 9 题:臭氧( )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 A:O1 B:O2 C:O3 D:O4 第 10 题:大气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 )。 A:升温 B:降温 C:不变 D:未知

3、第 11 题:减物质化模式是指( )。 A:A 模式 B:B 模式 C:C 模式 D:D 模式 第 12 题:( )亚马孙流域 8 国签订“亚马孙河合作条约”,宣布为保护亚马孙河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共同努力。 A:1974 年 B:1975 年 C:1976 年 D:1978 年 第 13 题:增物质化模式是指( )。 A:A 模式 B:B 模式 C:C 模式 D:D 模式 第 14 题:成年人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 )。 A:35% B:45% C:55% D:65% 第 15 题:国际循环是指( )。 A:小循环 B:中循环 C:大循环 D:超大循环 第 16 题:循环经济发展是以( )为先导的

4、。 A:先进的发展观念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 D:完善的市场机制 第 17 题: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D:在低碳模式内部,不存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 第 18 题:技术创新行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创造性 B:天生性 C:逻辑性和偶然性 D:阶段性和层次性 第 19 题:目前我国的能

5、源结构中,( )仍然占最主要部分。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太阳能 第 20 题:( )是用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状况。 A:水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B: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C:能源利用指标分析 D: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分析 第 21 题:( )是以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为特征的改变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是系统性的质与量的变化。 A:资源问题 B:环境问题 C:人口问题 D:科技问题 第 22 题:( )是指围绕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可释放电子的半导体物质为核心,包括上游的硅材料制备及电池制造,中游的电池组件封装以及逆变器、控制系统和蓄电池等配套部件的生产以及下游光伏

6、系统集成与应用的一个新兴产业。 A:光伏产业 B:第一产业 C:纺织业产业 D:金融产业 第 23 题:关于科斯定理论述正确的是 ( )。 A: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与产权的初始配置状态有关 B: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不能通过交易使供需双方都获得利益 C:排污权交易不是科斯定理在环境问题上的最典型应用 D:只要产权明确,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交易开始时将产权赋予哪一方,市场均衡的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第 24 题: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实际,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下列哪些选项不包括( )。 A:产业技术落后 B:优化能源结构的效应明显 C:低水平竞争

7、 D:“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 第 25 题:关于光伏产业发展的能源效应机制论述错误的是( )。 A:有助于节省传统资源,优化能源结构 B:可减少碳、硫化合物的排放 C:有助于降低我国石油能源的对外依赖性 D:提高我国石油能源的对外依赖性 二、多项选择题 第 26 题: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是( ). A: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 B:注重开发新能源 C: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 D: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 第 27 题:践行低碳生活要( )。 A: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B:杜绝“一次性”用品的消费 C: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的面子工程 D:低碳饮食 第 28 题:人体中的水有( )作

8、用. A:调节体温 B:促进新陈代谢 C:输送营养物质 D:排除废物 第 29 题: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入 60 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在( ). A:气溶胶 B:制冷剂 C:发泡剂 D:化工溶剂 第 30 题: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包括( ). A:企业追求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目标 B:政府追求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等社会效益目标 C:企业追求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等社会效益目标 D:居民追求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等社会效益目标 第 31 题: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 ). A: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B:拓宽就业渠道 C: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D: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 第 32 题:在实践

9、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 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 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D: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过多 第 33 题:张扬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 ). A:生态环境质量 B:生态环境保护 C:生态环境管理 D:生态环境治理 第 34 题:人口增长对下列哪些资源具有巨大压力(). A:土地 B:森林 C:水资源 D:能源和物种资源 第 35 题: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是(). A:环保本身不是一种产业 B:环保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C:环保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D:环保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三、判断题 第 36 题:发展低碳

10、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是低碳经济市场领域的外部性问题,而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 是 否 第 37 题:2010 年 4 月,UNDP 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 是 否 第 38 题:“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与放弃的过程. 是 否 第 39 题: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占 GDP 的比重开始减低. 是 否 第 40 题: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耗。 是 否 第 41 题:近百年来中国的气

11、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东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是 否 第 42 题:赤潮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是 否 第 43 题:1992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 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是 否 第 44 题: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是有机结合的. 是 否 第 45 题: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 是 否 第 46 题: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政府行为. 是 否 第 47 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

12、现。 是 否 第 48 题: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是 否 第 49 题:替代技术就是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得以产生的技术. 是 否 第 50 题: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不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 是 否 第 51 题: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低下。 是 否 第 52 题: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 是 否 第 53 题:发展太阳能行业与低碳经济无关. 是 否 第 54 题: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是 否 第 55 题: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和基本内容,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求和不可或缺的内容。 是 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