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008495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诵读乡思 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2、初步理解乡思 中秋月(之二) 的意思,体会诗意。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 中秋月(之二) 的意思。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出示诗题乡思 中秋月(之二) 并齐读)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 求新

2、求变”地开始古诗的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二、学习古诗乡思(一)初读古诗乡思 ,正确流利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尽意蕴。2、简介作者:李觏1)读准字音:觏(gou)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生。3、初读古诗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 (正音:暮 mu)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3)自由朗读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

3、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 先入为主”。(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感悟韵律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2、感悟诗意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4、2)指名交流。 (板书:思乡之情)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四)配乐、尝试背诵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1、老师吟诵古诗风 ,简介作者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 的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 文章四友”。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3、自由朗读。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

5、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感悟韵律(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2、感悟诗意(1)师范读(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3、尝试背诵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

6、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四、大家都来赛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2、小组比赛。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五、总结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 乡思这

7、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 ,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中秋月

8、(之二) 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

9、具备太大的难度。三、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 ”,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2、初步理解乡思 中秋月(之二) 的意思,体会诗意。四、教学分析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

10、读,而侧重于读、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1、兴趣激发很重要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

11、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同时“读诵”始终贯穿其间,有初读、再读、范读、边思边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同时根据两首古诗的不同风格采用不同的“催化剂” ,帮助学生背诵。如乡思配以幽怨的乐曲,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思乡之情。而中秋月则是利用挑战背诵和开火车背诵这样的激励手段刺激学生们的表现欲,强化他们背诵的行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

12、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3不忘明诗意赏意境 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对学生进行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因此两首诗中都对作者进行一定的介绍,或生平或其他家喻户晓的诗作,但内容并不复杂,所谓“点到为止” 。同时在重点字义的理解后连字成句,通篇知晓,随后揣摩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这其实也是古诗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4、巧用媒体来添翼其实,我们的古诗最大的魅力就是寥寥几字背后却蕴含了无穷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蕴,要很好地理解,除了我们习惯的“读书千遍,其义

13、自现” ,更多地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这里,不禁想到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于一身的多媒体。于是,为了迎合浓浓思乡情就让学生欣赏至美的思乡古诗配乐画,随后穿插于随后的学习中,为学生们的情绪宣泄提供最佳的载体。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秋月(其二) 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质疑态度,适时地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从而使理解更进一步。关于教学反思“古诗诵读”在如今的教学中因为出现的比较多,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抱着司空见惯的态度,大致就是读一读、讲一下大意,然后背一下就完事了。的确,这里是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讲得多拔高要求,而十分钟搞定似乎有违背初衷之嫌。在本堂课中,我努力保持着学习和运用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经典古诗大搜罗”到学习两首古诗到“李氏诗人诗作大比拼” ,重点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其间穿插诗意的理解和体味。但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显得一筹莫展,更多地是习惯于听老师讲解,缺乏自己去理解的习惯和能力。于是在想,对于即将升入中学的他们来说,以后会接触大量的古文学习,这样的理解力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势必力不从心。所以,这里的“大致理解”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应该教授一些方法的知道和常用字义的积累。这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关于探究活动1、课外搜集“李姓”诗人的作品,制作简单的小册子。2、以“思乡”为主题进行诗文配画的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