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诞生于唐代

上传人:oq****t 文档编号:2282565 上传时间:2017-07-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院诞生于唐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书院诞生于唐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书院诞生于唐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书院诞生于唐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书院诞生于唐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院诞生于唐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院诞生于唐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闽北书院建筑的文化与环境特征书院诞生于唐代,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一直被认为是书院的滥觞。其实在此前,已有不少民办书院,如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等。福建在书院的建设上,保持了全国同步的水平,其最早的书院龙溪(漳州)松洲书院大约也比丽正书院早了十多年。但福建的书院闻名于世,则是在宋代以后。宋代,福建文化发展达到高潮,福建书院的建设也进入高峰,且其中心也由沿海转入闽北。两宋时期,福建进士总数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以武夷山一带为代表的闽北地区文化的崛起,是整体勃兴中最为灿烂的一支。这一地带是当时福建学者、著作产生最为密集的地域,也是书院最为密集的区域。1 闽北书

2、院的兴盛及其背景唐代以前,福建的教育事业落后于全国。到了宋代,福建的书院建设却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无论书院的数量、规模、学成士子的总人数,还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都为全国各省之领先者。而其中,则以闽北书院为最。宋代闽北书院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当地的文化发展密切相联。其一,宋代的社会环境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 “宋代由于实行比较宽松的文化政策,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个敢于说话、敢于思考、敢于创造的空间,因此,出现了学派林立的活跃景象,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 (参见林建华建阳刻书业与闽学的兴起和发展 ) 。其二,宋代闽北的文化发展,是闽北书院兴盛的

3、重要地域因素。古代福建是一个移民省份,移民使中原的文化传到福建,再与福建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历史上福建开发的大势是先闽北后闽南,所以,闽北处在与中原文化接触的最前沿,与当时文化先进的江西、浙江一带地缘上极为接近,因而,理所当然的是福建得风气之先的、最早开发的地区,也可以说是古代福建最先进,文化分发达的地区” (同上) 。到了宋代,闽北成为福建区域文化的中心地带,而建阳正处于其核心。建阳的地理位置使之当时成为闽学学派讲学活动的中心。当时,闽北的图书出版业也印证了当地文化的兴旺发达。建阳号称“图书之府” ,自宋代起, “闽北走廊刻书业兴盛、文化学术繁荣” (同上) 。闽

4、北文化的兴盛,为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闽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书院的建设,而书院的兴盛又将闽北的文化推到了一个高峰。有学者就认为, “而出现这种学术文化繁荣的局面,很重要的是书院文化的空前发展与繁荣” (同上) 。以朱熹为例,朱熹一生与六十七所书院有关,其中他亲自创建的有四所,修复的有三所,就读的有六所,讲学的有二十所,曾经讲学而后人创建的二十一所,撰记题诗的七所,题词写匾的六所(参见方彦寿朱熹书院与门人考 ) ,这些书院大部分都在闽北。可以说,朱子学术的形成与传播,与书院有密切的联系。2 闽北书院的选址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别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在综合与改造传统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

5、构起的一种非官方的办学机构。书院的产生带来了古代教育的重大革新,形成了官学与私学平行发展的局面,促进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书院是儒士聚集和讲习之地,其选址布局、造型风格及其环境的营构,都体现出士子寄情山水的旨趣和礼乐相成的理想。闽北书院就地理分布而言,从方志所载书院的位置来看,未进入官学化时期的书院多分布在山林,与官立学校分布在城镇不同。就是那些在地方行政中心地区所建的书院,也不像州县学那样建在城市中心的繁华之地,而是选择僻静形胜之地。因此,私立书院与官立学校之间存在着山林布局与城镇布局的对立(参见林拓两宋时期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多元发展态势 ) 。书院的环境选址一般由官绅、士人与风水先生共同商

6、讨定夺,因而深受传统风水理论与山水文化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古代书院的选址非常注重环境景观对人的影响,一般选择清静优美的环境办学,大都建立在风景优美的乡村名胜之地,让学子置身于美的环境之中,得到美的陶冶。这是将自然美纳入书院建筑环境,起到审美、育人的作用。将道德修养、知识学习和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使书院成为古代优秀的山林文化的结晶。武夷山地区的三十多座书院大多建在风景优美处。南宋嘉定(12081225)以后,随着官府大量介入书院的建设,书院在选址上呈现出明显的多种取向。个人藏修以及官府改建前的书院大多仍位于较偏远的山林之中,而官府新建的书院则全部坐落在城镇之内或近郊。如嘉定二年(1209

7、) ,仿白鹿洞书院建立的延平书院在南平城南的九峰山;嘉熙二年(1221) ,建安书院建在建宁府城中(参见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学校 ) 。而此时个人所建的书院也有的位于城镇附近,如真德秀在浦城县东隅营建的西山精舍等。官立书院建在城镇附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书院在偏远的山林之地,不利于官府的管理;另一方面,城镇是地方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向城镇靠拢有利于书院的进一步发展。武夷山市的五夫镇自古有“邹鲁渊源”的美称,南宋为其鼎盛时期,百业繁荣,名人士子云集。朱熹也在五夫镇就学,师从于武夷程门理学家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等人。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并传播至全国。3 书院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自唐至宋

8、,书院建筑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思想,形成了一整套书院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庭院形制等规范,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环境空间体系,成为古代教育建筑的宝贵遗产。闽北书院的主要作用为讲学、藏书和供祀,所以讲堂、祠堂和藏书楼就自然成为书院的主体建筑。但除此之外,书院也同时兼有供师生生活起居、游息玩赏以及面向社会的文化学术交流等多项功能,从而使书院成为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综合体。若按功能划分,书院建筑大体上可分为讲堂、祠堂、藏书楼、斋舍和园景等五大部分。其中,讲堂、祠堂和藏书楼作为书院的主体建筑,三者的空间排列则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布置原则逐次递进的,体现出书院建筑对中国传统礼乐思想的遵从。具

9、体来说,书院采用的是中轴线贯穿的分进式。中轴一般三、四进,多达五、六进。三进式的书院,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多为三到五开间的讲堂,第三进为先贤祠堂、文昌阁或魁星楼、藏书楼等鳌峰书院是比较完备的书院建筑,其整体结构为五进式,所遵循的是垂直的等级秩序和以中为尊、左贵于右的礼仪规范。书院主体建筑的安排,突出了书院以讲学为中心的教育功能,又宣扬了书院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4 兴贤书院的建筑形制与装饰地处闽北崇山峻岭之中的五夫镇方圆一百七十多平方公里,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东面有五夫的第一高山营盘岗、西面有狮子山、南面有原名纱帽山的屏山、北面有鸡鸣山,形成群山环抱之势。更可贵的是潭溪拱抱,山水相映,刚柔相

10、济。走进五夫镇兴贤古街,映入眼帘的是庄严雄伟的兴贤书院,这里是朱熹在五夫讲学授徒之处。这座经历了八百多年风雨的书院,始建于南宋孝宗(1163-1189)年间。当时,名士胡宪推辞朝廷的高官厚禄,回五夫兴建书院,取名“兴贤” ,意为“兴贤育秀” 。胡宪逝世后,朱熹继之,并将此书院进一步扩建,广收天下学子,此书院成为朱熹重要的学术活动场所。后因朱熹的影响而学风大盛,书院声望达到顶峰。南宋时期,兴贤书院是五夫的教育中心,这里培养了三百多名进士和众多的学者大儒。兴贤书院门楼为幔亭式,雄伟高耸,飞檐重叠,构筑精巧。门楼全部饰以镂空砖雕,古色古香的砖雕呈阶梯式布局,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其中以门楼顶上的三顶砖雕

11、官帽最有特色。三顶官帽分别是正中的“状元” 、左边的“榜眼”和右边的“探花” ,三帽高置,加之边缘那飞檐的翘角,气势拔云。门楼的立柱紧贴墙面,而门楼顶部梁枋和柱头上装饰的砖雕却远远高出墙头,凌空而立。高大门楼用清一色的灰砖砌筑,大门周围的围墙上则布满彩绘,鲜艳夺目。在正面灰砖上雕刻着精美的植物纹,在墙身和屋顶的衔接处,以装饰性极强的灰砖雕叠砌成斗拱,层次丰富,非常精细。这些生动的细部装饰为书院乃至寂静的兴贤古街增添了几分生气,透露出这里蕴藏的人文内涵。兴贤书院门楼正中央上嵌朱熹手书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正门横额为“洙泗心源” ,左门额题为“礼门” ,右门额题为“义路” ,门楣

12、均为石雕,气势磅礴,很是壮观。 “礼” “、义”之额题构成朱子理学“礼、义、仁、智、信”这五常中最为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朱子的理学思想被认为是继承孔孟伊洛之正宗儒学,而洙水河与泗水河正是圣哲孔子家煌朱熹在五夫 ) 。有意思的是,在书院外仰望门楼,可见“状元” 、“榜眼” 、 “探花”三帽,而进入书院回头一望,则仅见高高在上的状元帽,而不见“榜眼” “,探花” 。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古训,这是不是有朱熹要求弟子向取士的最高目标看齐的深意呢?但无论如何,朱熹对弟子正心诚意、博学进取、发奋苦读、力求功名、报国为民的要求已然成了兴贤书院人的终身追求和世代相袭的传统。兴贤书院门楼构筑精巧,造型古朴,

13、建筑轩敞宏丽。整个布局为三进式建筑,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第一进为门厅,分上厅与下廊,上厅为正堂,上供孔子神位,厅正壁彩绘九龙图案,高三点三米,宽二点三米,群龙飞舞,苍劲有力,栩栩如生。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却也各有其特别的法力。这是以神话来形象地教导学子,每个人的天赋和秉性不同,在各个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悟性也不同,但只要发挥自身的特长,努力学习,就能成为佼佼者。正厅中堂之上,高悬的是朱熹手书的“继往开来”堂匾,匾长二点六米,宽一点六米,有上继往哲,下开来学之意。堂柱的楹联均为抱住联,下廊廊厅悬“升高行远”横额一幅,下廊设有两厢房;另设有东西厢房作为藏书之所。第二进为讲堂,分左右斋舍,讲堂为老师授课

14、之所,两斋舍供学生座谈。第三进有二层木结构,是当时五夫最高的建筑,楼上是文昌阁和魁星楼。文昌阁内供有文昌帝君的神龛,按年代排列,分别祀奉着“胡氏五贤” 、 “刘家三忠一文”等五夫诸贤,表达尊师重学、缅怀儒家先贤和对书院有重大贡献的人。文昌阁在书院中起到了传统教育的作用,体现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中的供祀作用。楼下为书院学生起居室和书斋及其他辅助用房分列于中轴线左右。整个建筑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空间排列有序。书院的左侧部是当年书院门生焚化字纸的焚化炉,是一座三点五米高的四层铁铸炉鼎。其龙门造型精美,上面雕刻的盘龙和凤凰吉祥图案通过四周精美的花卉、钱纹等浅浮雕的衬托,更加富有装饰韵味乡的脉

15、源,此有前溯渊源,继承正统之意(参见姜立左侧白墙壁上一对栩栩如生的砖雕龙鱼,取意于“鲤鱼跳龙门”的典故,是对学生在各级科考中顺利通过的期许和祝愿。兴贤书院曾是朱熹以文论道之所,由于朱熹的声望,当年这个书院里学生最多时达到数百人。朱熹一生以教育为己任,极力推行书院教育,先后在闽北创办寒泉书院、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等诸书院,在江西和湖南重建和复兴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朱熹立志通过书院来实现教育改革的宏愿,达到“立学教人”的目的。书院建筑的发展,经历千年,虽屡有兴废,后继者都力求其传统、复其旧观,尽管轴线上的布局有所发展、调整,但体现“礼”的中轴对称的原则是不变的,崇礼的精神是代代相承的。五夫镇古朴典雅的古民居、古井、朱子巷、刘氏宋儒家祠、紫阳楼、五夫社仓等十多处文物建筑以及近千米长的兴贤古街让人感受到宋风古韵。水、建筑与环境的组合,更能体现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特殊意义。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与五夫自然优美的奇山秀水、五夫人民尊师向学的精神,构成了书院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武夷山乃东南奇秀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不断,他们创建了书院,书院也造就了一代代才俊。由于历史久远、岁月流逝,加之年久失修,目前武夷山三十多处的书院建筑大部分已圮,仅存遗址。但书院的精神、书院的建筑,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