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2799957 上传时间:2017-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探索“四准”扶贫机制 提高“精准”扶贫绩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党和政府是扶贫开发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实施主体和监督主体,千方百计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 XX 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背景)但鉴于贫困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县委、县政府探索实践“四准”扶贫机制,将政府责任和贫困人口责任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优化脱贫环境,激发内在动力”两手抓,用“内源扶贫”治“外援依赖” ,有效提高了精准扶贫绩效。20

2、*年,全县 61 个贫困村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 1240 元,减少扶贫户 1769 户,减少贫困人口 6724 人。 (成果)一、找准人:实现“真识别”与“真帮扶”有机结合找准人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先决条件。一方面,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做到“扶真贫” ;另一方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有力的扶贫队伍,做到“真扶贫” 。(一)组建“真扶贫”队伍。 “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这是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六大创新”之一。XX 县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级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王萍任组长,县长刘朝平等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

3、县级各部- 2 -门和乡(镇)分别成立扶贫开发工作组,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书记担任组长。县委县政府统筹 33 名县级领导干部,牵头带队帮扶各乡(镇) ,每人重点联系 12 个贫困村,具体帮扶到户到人。二是精兵强将驻村帮扶。组建扶贫开发驻村工作队,由对口帮扶牵头部门负责人任队长,责任部门分管领导和联系乡(镇)副乡(镇)长任副队长,并从各帮扶部门和乡(镇)选派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综合协调能力强、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人才、后备干部共 320 人,驻扎在村、下沉到户指导开展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实现驻村工作队伍 18 个乡(镇)全覆盖、真扶贫

4、。同时,印发精准扶贫工作“三十个说得清” ,为乡镇、村、驻村工作对开展工作提供指导。比如,联合苗族乡驻村工作队克服地处偏远、居住分散、帮扶对象多等困难,自带干粮深入贫困户对接,短短两天就完成所有贫困户走访调查。(二)识别“扶真贫”对象。如何把贫困户真正选准,是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XX 县按照“精准识别”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一是精准识别贫困村。严格“一高一低一无”标准,采取“两公示一公告”方式,识别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和承载能力有限的贫困村 61 个。二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探索推行“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

5、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条件,比贫困程度、看致贫原因,- 3 -比脱贫意愿、看致富动力和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独生子女家庭、重病人家庭、在校生家庭、烈军属家庭优先”的“六比六看六优先”精准识别方法,在坚持村民自主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实行投票表决,精准识别出贫困户 11044 户、贫困人口 37534 人。腾达镇泉水村在精准识别中,针对贫困人口条件差不多的实际,村组干部自觉主动退出贫困户评选,并提出“认真比、认真看、认真评” ,防止“一扯老表好烧烟” ,做到了公开、民主、透明,最终识别出的贫困户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二、定准位:实现“要 XX 富”与“XX 要

6、富”有机结合在找准人的基础上,既要把好脉,摸清贫困原因、分析贫困特征,更要定准位,在政府规划、投入、帮扶、引导的基础上,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内在脱贫意愿,提高自 XX 发展能力,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党委政府是扶贫开发的重要责任主体,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一是制定脱贫规划,实施对口帮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全县贫困人口类型、贫困结构、区域特征等,综合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制定 61 个贫困村发展规划和 11044户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并在研究谋划“十三五”生态农业规划 “十三五”以工代赈规划等全县整体规划中充分考虑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组织 93

7、 个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 61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20*年共开展帮扶活动 9760 人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及物资折资累计达 896.5 万元,协调或引进其它各类资- 4 -金 1290 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注入发展活力。实施精准扶贫,财政投入是主导,项目建设是核心,政府引导把关是关键。在项目安排上,XX 们创新“3+X”的会商机制,即由县财政、扶贫、农办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实施方案;在项目建设中,XX 们实行行业主管部门技术责任制,有效弥补群众缺乏专业技术支撑的缺陷,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竣工验收上,XX 们建立“财政审计把资金使用关、专业技术机构把质量标准关、扶贫部门把绩效考

8、核关”的协同把关机制,切实加强财政资金和项目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年,XX 县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 3253.6 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 2668 万元,市级财政资金 93 万元,县级财政资金492.6 万元。(二)尊重贫困对象主体地位。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脱贫致富动力,是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关键所在。一是提高贫困户脱贫意识和能力。一方面,通过组织贫困户实地参观,采取干部讲、帮扶人讲、乡贤讲,看春风、看五丰、看幸福,比邻里、比亲朋、比变化的“三讲三看三比”方法,充分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在“全域春风”工程的示范带动中,全县上下兴起了一股“学春风,赶五丰”

9、热潮。比如,沐爱镇兴隆村、金銮村贫困户在“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激励下,打破“等、靠、要”的陈旧观念,自发组织发展茶叶产业,短短一年时间就新植茶叶 680 亩,形成了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县级财政按项目资金的 1%安排培训经费,- 5 -采取领导动员、专家辅导等方式,围绕茶叶、烤烟、牛羊、鸡兔等主导产业开展专题技术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引领发展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二是调动贫困户主动参与和监管。在项目选择上,按照群众提议、专家引导、村镇归纳、村内公示、逐级上报、村内公告的“三上三下、上下联动”方式,让群众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在项目建设中,村上组织成立

10、项目实施小组、质量监督小组和财务监管小组,全程参与项目施工方式、施工单位的确定和项目实施以及验收。比如,在中央彩票基金革命老区公路建设中,项目实施小组严格履行项目资金签字确认划拨制度,监督小组每天到工地现场实施监督,发现问题当即要求改正,使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三、选准路:实现“改环境”与“兴产业”有机结合“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XX 们根据全县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特征,特别是针对 61 个贫困村实际,既注重“因村施策” ,又突出“因户施策” ,促进“大策”与“小策”有机结合。(一)优先改善基础条件。 “要得富,先修路” 。贫困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基础环境条

11、件差是主要的,XX 们首先从改善环境抓起,为贫困村打通致富路,让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一是政策倾斜确定项目。凡是省、市下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XX们均按照优先向贫困村倾斜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实施区域和资金投向。20*年,全县投入资金 1.97 亿元,硬化公路 182 公里,新建- 6 -公路 92 公里,整治村道 236 公里,建成便民路 358 公里,乡、村两级路网体系初步形成;投入资金 2.39 亿元,加快烟水配套水库、王家沟中型水库、场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 2542 万元,解决了 3.359 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资金2260 万元,新建住房

12、1430 户 171600 平方米,改造住房 2153 户193770 平方米,整合资金 243 万元改造 64 户少数民族高危房。二是竞争比选实施项目。在扶贫新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XX 们采用竞争比选的方式,充分调动贫困村、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大大加快项目实施进程,又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比如,大雪山镇通过竞争比选方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群众不但没有提出修建公路的占地赔偿和青苗补偿,还主动投工投劳,道路通畅后村民上山采竹笋每天可节约 4 小时、多采竹笋 50 斤,增加收入 90 多元,仅采竹笋一项户年人均增收约 1200 元。(二)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发展富民产

13、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一是因地制宜选准致富产业。结合四川省乌蒙山片区连片开发规划,根据县域特征,注重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动互促,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茶业、烤烟、肉牛、林竹、乡村旅游“520”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式增收。20*年底,全县“520”特色产业茶叶达 20 万亩、收购烤烟 6.4 万担、肉牛(羊)存出栏 18.3 万头、生态经济林19.2 万亩,20 万亩生态观光区全面建成,乡村旅游接待达 91.18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6.18 亿元,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 7 -市场运作培育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并帮助贫困村培育各类专合社、合作社、产业发展互助协会等新型经营主

14、体,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比如,xx 镇五丰村创新采取“三个叠加”方式,充分利用互助合作资金、有效聚合产业扶持资金、引入银行提供大额资金支持,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建成“川南肉牛第一村” ,20*年人均增收 3700 元;联合苗族乡革新村在产业扶贫思路指导下组建正兴兔业专业合作社,不仅广泛吸纳残疾人为合作社成员,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同时部分贫困户还以土地入股,按扶贫资金额度实行股份制无风险式分红,20*年受助贫困户在自己不投入 1 分钱的情况下户均分红达 900 元。四、用准力:实现“活资源”与“聚力量”有机结合提高精准扶贫

15、绩效的关键是用准力,既要“巧用力” ,更要“用巧力” 。XX 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突出把宝贵的扶贫资源整合起来,把广泛的社会力量调动起来,推动集合发展。(一)放大财政扶贫资金撬动力。实施精准扶贫,财政资金只是基础保障、是“药引子” ,要按照“杠杆”原理,撬动金融、社会资金、群众资金共同注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一是整合部门项目资金。XX 们在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和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加大行业扶贫力度。20*年,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 43743 万元。其中:教育部门投入资金 9204 万元,农口部门投入 11784 万元,交通部门投入- 8 -19

16、700 亿元,住建部门投入 1306 万元,卫生部门投入 1740 万元。二是带动群众投工投劳。牢固“参与式扶贫”理念,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比如,维新镇顺阳村实施的整村扶贫推进项目,利用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100 万元,不仅整合交通、财政、水务、林业、农办、住建等项目资金 200 万元,还带动农民在产业发展、农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工投劳投料折合300 余万元。20*年,全县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投工投劳折资 923.5 万元,发展能繁母牛、茶叶、林竹等农户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 2023 万元,改善住房建设等自身居住、生活环境投工投劳折资 2172 万元,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撬动效果相当明显。(二)发挥先富社会群体带动力。扶贫开发既是“一户一策”精准扶,又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扶,促进“先富带动后富” 。一是内部赶超竞争推动。大力弘扬“春风精神” ,深入推广“春风经验”,全域实施“春风工程” ,采取提升先进村、带动中间村、转化后进村的方式同步推进,形成先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