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坚持原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60921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坚持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坚持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坚持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坚持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坚持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坚持原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父母不能对孩子心太软金昌市幼儿园 李明花有一天,我下班后刚出大门,看到幼儿园大门口一对母子在拉拉扯扯,小孩坚持要乘出租车,母亲则要乘公共汽车。 “我要打的!”小孩跺脚耍赖,坚持不让妈妈拖他到公共汽车站台。母亲怕周围的家长看到没面子,情急地说:“幼儿园门口没有出租车。 ”不凑巧此时有一辆出租车到幼儿园门口停下让乘客下车,孩子看到后更跳着脚说:“妈妈骗人,那不是出租车吗?”母亲没有办法,只好说:“真浪费!就这一次,下次要乘公共汽车啊!”不少父母当感到难以招架孩子的无理吵闹时,为了换取暂时的安宁,常运用哄骗的手段,希望他们听话。但这样的方式,更易带来不良的影响。无可否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说谎几乎是

2、生存的方式之一。但对自己的孩子撒谎,却是失败的教育方法:就以前例来说,事实摆在眼前,街上是有不少的出租车经过,孩子知道母亲所说的纯是谎言,如此母亲在小孩心目中就失去权威性,以后就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妈妈总在骗我,不听妈妈的话。 ”很多父母在大庭广众纠正孩子的行为,为求安抚一时便采取蒙骗的手段,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无论是否有旁人,都应立即纠正孩子的无礼要求。这并不是说可在众人面前肆意打骂孩子,令他们难堪,而应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据理说服孩子。向孩子解释你拒绝他的理由至为重要,因为你不说清楚,他们便不知道自己的要求是否错误。假如只是随便编个谎言去应付,当被他识破而你不得不就范时,他会认为这次自己的要求

3、行得通,那么以后即使再胡闹发蛮也行的通了。当然,要孩子明了事理并不容易,应该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为前提;以刚才的例子来说,母亲认为孩子的要求根本不合理,应该让他知道错处,实打实地告诉他:“我们又不是赶时间,打的实在是太浪费了。我不是常告诉你,要养成节俭的习惯吗?”如果孩子了解母亲的心情,就会知难而退,不在提起打的的要求。经过父母的解释,多数孩子会了解父母拒绝自己要求的理由,并且也学会控制自己,体谅别人。如果你向孩子撒了谎,敏感的孩子就学到了两件坏事,第一,他们从此都会对你的话产生怀疑,而相信你没有说出来的反向的信息,如“没车”实际上是“有” , “没钱”也意味“有钱” ;第二,他们学到了口是心非,

4、言不由衷是一种可行的相处之道。如果第一个问题还是属于家庭内部矛盾,那么第二个问题则设计到孩子将来的人品问题了,这可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儿。同时父母教育孩子的过分要求必须坚持原则,保持一致。孩子屡犯错而不改,就应受到叱责和处罚,如果不忍看到孩子可怜兮兮的模样或碍于面子,而一时心软,处罚时半途而废,或允许孩子拒绝受惩罚,或在孩子再度犯错时,故意佯装没有看到,这样处处向孩子让步,势必妨碍原本不难的管教工作。孩子有求于父母,父母勉为其难地答应:“这次就原谅你,下不为例。 ”或“好吧!下次要做好了”虽然父母是说“只此一次” ,但到下次时,精灵的小孩又会用第二种方式央求你破戒,想日后孩子能确实遵行规定的事,就

5、甚为困难了,而且亦令他们更加骄纵。孩子缠着父母买某样东西时,最爱使用的招数是:“我的伙伴们及朋友们都有呢!”他们知道自己正抓住妈妈的弱点。因为一般父母都唯恐自己的子女比不上别人,所以一听到“大家都有呢!我却没有!”这类话,几乎毫无抵抗之力而顺着孩子所求。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势必造成日后许多“后遗症” 。父母应该克服上面的心理弱点,当小孩提出无理要求时,可举出反证加以拒绝。比方说:“可是很多小朋友都没有啊!”令孩子从另一角度看事情,不致陷于“视野狭窄”的状态。小孩一提出要求,即予以满足,对孩子而言,并不是好事。像心理学家的研究那样,欲求的满足程度和期待实现的心理程度成正比;即是说,一直渴求获得某

6、种东西,期盼的日子愈长,到最终如愿以偿时,满足感会更大,心情也愈兴奋。那份满足感绝非立刻实现的愿望的快乐可比。因此,孩子要求买玩具时,倘若父母无法拒绝,至少要让他第一星期或以上的时间,对她说:“好,在你听话时我就买给你!”或“下个月你生日时,我买给你作生日礼物。 ”等,这样可除了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克己精神外,当他收到这份玩具时,由于是期待已久,更会加倍珍惜。此外,在拒绝孩子要求时,请勿胡乱找理由应付了事,这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譬如说孩子要求买雪糕吃,妈妈害怕孩子吃了不好,假称:“妈妈没有钱,下次再让爸爸买给你吃吧!”这样哄骗孩子,聪明的小孩焉会轻易上当,因为他们知道妈妈一定会带钱上街,而且妈妈

7、将这个责任推给爸爸,也不是明智之举。欲拒绝孩子的要求时,父母应提出合理的理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可对孩子说:“现在的天气还凉,过几天天气热了,妈妈买给你吃吧,!”这样便容易被小孩子接受。反之,随便的哄骗小孩,只会使小孩坚持下去,甚至大吵大闹,遇上这种情况,父母觉得被人讪笑而尴尬,结果还是向孩子低头,掏钱出来如他所愿。这种不当的处理方法,很容易让孩子有错觉,误以为哭闹有效, ,日后这种伎俩便会层出不穷了。当发觉一场暴风雨快要到临时,父母不必过分在意,应该设法把它平息。利用孩子易于转移注意力的特点,迅速寻找周围其他新鲜事物来吸引他,以转移他的视线,并立刻将他带离哭闹现场,由于来到新环境,他刚才不愉

8、快的情绪慢慢消退,便能冷静下来。有时父母可索性佯装离开现场,让孩子明白即使哭闹父母也绝不会就范,他就会平静下来,乖乖的跟着父母走。当然,在这场暴风雨的高潮过后,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拥抱,表示愿意和他和解,让他有一条漂亮的出路,明确向他解释这样胡闹是无济于事的。循循善诱下,他自会明白任性刁蛮的不对。其实,要改善子女任性妄为的个性,父母尤其是父亲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言妥协,必须贯彻自己的原则,不行就是不行,绝不可因不忍孩子受苦或失望,而迎合所有要求。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即使日后父母不在身边,亦可依次基本原则而自立。因此,努力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规律的生

9、活习惯。例如明天起床要梳洗、饭前要洗手等等,各种事情都是先后有序,配合生活所需,应该切实遵行,不能任意偷懒或只顾嘻玩。对于一些简单的生活细节,父母更应时刻保持一贯的立场,不容孩子忽略因为越简单的事情,越不容易持之以恒。大多数父母在刚开始要孩子每天刷牙的习惯时,都会没清早不住的叮咛加以管束;他们以为孩子已能遵从“刷牙”这项生活习惯叮嘱便越来越松懈而孩子对“刷牙”这些机械化动作的三分钟热度经已消失,再加上父母不再理会,于是就把刷牙这一道“工序”省略了;待一段时日后,母亲根本没有想起孩子根本没有刷牙,于是再次严厉的训斥,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管教效果自然不理想。有效的做法是,当父母训练孩子之初,切勿每

10、天督促不停,让孩子自动去做,而当他的专注力开始减弱之际,再次提醒,即大约三天检视一次,以确认是否做到。这样可使他的专注力一直持续下去,并无无意识中培养成为习惯。父母对于规定要孩子做的事,应坚持务必严格执行的态度,不能因孩子的哭闹而动辄推翻自己的决定。对孩子太宽容,只会使他们变得更任性。总之,无论发生任何事, ,已定下的规矩,均要要求孩子贯彻执行。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不论父母在平时是多么和蔼,都会坚持他们管教的原则,绝不容许孩子任性妄为或不讲道理。有奖有罚表现好时,就予以奖赏:犯了错就应受到惩罚。事实上,父母能够这样做,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敬爱。他们更可以从小就学会如何与他人合理地相处。遗憾的是:“

11、赏罚要分明”的道理人人都知晓,却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大多数父母由于爱子之心,多愿赏而不愿罚子女。比方说:“如果你能做得好某些事,就带你去动物园游玩。 ”如果小孩真的表现理想,父母通常都会排除万难,实现诺言。相反,父母警告孩子说:“你再乱丢玩具,就不带你逛公园了。”孩子没有听从,又见身边的伙伴们去逛公园而没有自己的份儿,不免着急起来,于是苦苦哀求,妈妈不忍看到孩子哭哭啼啼的可怜样,往往会说:“下次再不听话, ,就真的不带你去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只会更宠坏孩子。父母常以威吓的口吻告解孩子:“如果你不听话,我就” ,但始终不曾真的执行自己所说过的一切,再如“狼来了”的故事, ,消息听得多了,

12、 ,便不会再理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吓唬人,并不相信真会付诸行动,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教好孩子,还破坏了父母的形象。父母要使“处罚”成为一种有力的提醒,必须让小孩知道,父母是言毕执行的。如果你了解到自己是不忍看到孩子受严厉的处罚,那么在当初警告孩子时,就须考虑此项处罚是否适当,因为话一旦说出来,便须贯彻实行。要判断一项惩罚是否合适,须看它是否能达到你的警戒目的,且不会产生其他严重的副作用。如果处罚太过分,惹起他的反感,行为变得比前更差,那么他当然是失败的。一个较大的孩子,不小心打破东西,你可以罚他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一个新的作为自己的补偿。而对六岁以后的孩子,已经逐渐养成道德的观念,合理的惩罚可使他觉得心服。但对六岁以下的孩子,却不易使用“罪有应得”式的处罚,这种做法易使他产生深厚的罪恶感,而形成自卑心理。总之,父母的责任应该在于防止孩子犯错,而不是在事后担任一位严厉的法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