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无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53927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无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无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无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无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无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无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捉课堂意外生成精彩无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捕捉课堂“意外” 生成精彩无限江苏滨海县实验小学 於红中【主题阐述】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这就是说,理想的课堂需要超越预先设定的教学流程,需要把握真实丰富的现场生成。的确,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很多意外,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它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意外与惊喜,也常让我们与遗憾相遇,我曾因为面对许多意外没有把握住,或者错过利用意外而遗憾,更因为常与“意外”相遇,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的精彩而欣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确立“生成”的意识,捕

2、捉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机出现的生成性主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因“意外”而变得无限精彩!【案例描述一】:在教学“正比例的意 义 ”一课时,我 严格按照教案设计的流程进行教学,先出示表格,学生观察, 总结规律,得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再进行适当点拔,得出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点判断标准:1.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否随着变化;3.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还强调指出,重点是第三条。等到进入巩固环节时,出示课后“练一 练” ,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是否成正比例?全班学生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 成正比例” 。我的心里 顿时凉了大半截,认

3、认真真按教案教了近一节课,结果却?稍加分析我明白了:按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身高当然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至于“ 比值一定”根本就没在学生心中建立概念,学生的判断仅凭的是感性的认识,缺乏理性地思考,这一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识实际。我静下心来,立即调整教学思路,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精彩片断。师:好,那老师想请同学们算一笔帐好吗?师:小明今年 12 岁,身高 1.5 米,请大家算一算他身高与年龄的比值。生 1:0.125生 2:1/8。师:都对。成正比例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生:(异口同声)比值一定。师:根据比值一定的条件,再请大家算一算,等小明长到他爸爸现在的年龄 36 岁时,他的身高就是多少米呢?生

4、:(算了一下)4.5 米。(大部分学生“哇” ,议论了起来)师:再请同学们算一算,等小明长到他爷爷现在的年龄 72 岁时,他该有多高呢?生:(不假思索)9 米高。“哇!有教学楼这么高了! ”学生哄堂大笑。师:现在回头看这道题:“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是否成正比例?”你还认为成正比例吗?说说你的理由。生 1:不成正比例,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长了。生 2:变成大人后,身高就不长了,但年龄会不断的增加,它们的比值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就不成比例了。生 3:即使是我们正在生长的儿童,生长的速度也不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年龄与身高的比值是不一定的,所以我也认为,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是不成比例的。师:看来判断两种量是否

5、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我们不仅要结合三条判断标准,还要结合生活实践,否则就会出现今天的笑话了。案例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本案例中,当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之后,教者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而是巧妙地利用“意外”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明白小明长到他爸爸的年龄 36 岁时,他的身高是 4.5 米,小明长到他爷爷现在的年龄 72 岁时,他就有 9 米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人的年龄和身高并不是成正比例。错误是学生自己犯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教师一步步地引

6、导下,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将思维中“合理成分”有效激活,结合生活实际自我修正错误,将课堂中生成的“意外”情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而化弊为利,演绎精彩。【案例描述二】:在教学“倒数的 认识”这节课时,我在做了 简单的铺垫之后直接进入主题。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认识倒数”。 (板书课题)生:“老师,倒数我懂”、 “我也懂”。 (学生纷纷举手)师:(感到意外,仅有几个没举手)挺好,那老师考考你们,什么叫倒数?生: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师:能举个例子吗?生:1/33=1师:1/33=1,1/3 和 3 都是倒数。生 1:老师,你说错了,应该说 1/3 是 3 的倒数。生 2:还可以说 3

7、是 1/3 的倒数。师:(窃喜)老师说错了,改正!你们知道为什么错了吗?你还能举例说明吗?生 1:因为单独一个数不能叫倒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倒数” 或者“谁的倒数是 谁” ,比如 6 的倒数是 1/6。生 2:人与人之间也可以这么说,比如父子俩,只能说是的爸爸,是的儿子,而不能说是爸爸, 是儿子。案例分析:以往教“倒数”一节,我总是按惯例,出示一组乘积为 1 的算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再“水到渠成” ,教师“得意”地总结出倒数的定义,许多名家经典教案也是如此,没觉得不对的地方。现在学生都说懂了,我在颇感意外的同时打破自己课前的预设,变教为考。当我说出“1/3 和 3 都是倒数”这一有预谋的“错

8、误”话时,有学生立刻帮我纠正,说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倒数的意义,为了让其他同学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我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错了吗?你还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很快举了两个例子,而且第二个爸爸和儿子的例子更直白、更形象,虽说不是十分贴切,但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倒数的含义。从本案例让我感受到数学课堂只有有效地利用教学中的“意外”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上出有意义的数学课,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效。虽说这些只是课堂中出现的小小意外,但也正因为这些意外,改变了我对课堂教学中意外生成的看法,我期待这样的意外情况能多出现一些,这样生成的精彩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彩意外并

9、加以利用呢? 一、创设宽松环境,萌发意外生成如果想要孩子能够轻松自在地表现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友善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观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宽松的氛围要靠师生共同来创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领悟数学,欣赏数学。当学生享受着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时,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的思想家。案例二中许多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倒数了,教师如果还是按照课前的预设按部就班的上课,我想效果肯定不好,也许因为学生“老师,倒数我懂” “我也懂”这个意外,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为了能让他们更好的展示自己,我顺水推舟,创设

10、了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交流中理解了倒数。由此我想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要学会见机行事,更要创设一个充分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尊重、充满自信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样的教学会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意外”生成。二、捕捉“意外”资源,及时调整思路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生成的课堂常常与“意外”相伴,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捕捉“意外” ,变“意外”为有效生成的生长点,激发学生“原生态”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案例一

11、中,我没有因为学生判断出错而恼火,也没有因为学生出错而感到意外之后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巧设陷阱,诱发学生自己动笔,通过计算,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生活中根本没有 4.5 米和 9 米高这样的人,产生了这样的矛盾,也激发了学生解决矛盾的欲望,进而自主修正错误。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将主动权抛给学生,正是这一放,让后面的回答变得异常精彩。 三、张扬学生个性,演绎“意外”精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因而产生的想法也不一样。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用同一种模式生产出“同一型号的产品” ,而是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健康成长的

12、“一代新人” ,使得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要做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教学中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不错过每一个意外的火花。案例一中当学生对“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是否成正比例?”这一问题出现全班都答错的时候,教师没有因为付出了努力得不到回报而大发雷霆,而是利用“意外”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算出等小明长到他爸爸、爷爷的年龄时,小明的身高是几米,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急着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配合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巧妙地激活学生的元认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张扬了个性,演绎出精彩。总之,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意外”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合理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并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能捕捉到“意外” ,生成无限精彩!。作者地址: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邮 编:224500电 话:13512590003邮 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