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396884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_李岚2007 年 12 月 20 日 14:37 大连教育学院 点击:19017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课堂教学是学

2、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由于通过课堂进行的德育,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上的,经过了逻辑谁和学生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所以培养的思想品德是自觉的、稳固的;而且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和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和纪律,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态度、作风、言行等方面的示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点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它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

4、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一)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就事论理,使他们真正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观点、原理和方法;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科学性。知识技能及其所渗透的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

5、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穿靴戴帽”随意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和统一,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共同的地方: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由于中学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科的性质也不一样,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也就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应根据各门学科的“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

6、次,准确地发掘教材内蕴的教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的艺术,使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三)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使他们把领悟的观点和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四)“五有”原则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在教学

7、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情”、“有效”。“有意”就是要增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把德育的渗透落实到从教学设计、课堂操作到效果测评和全过程。“有机”就是要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有序”就是各门学科都要围绕德育大纲的要求,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有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有效”就是要力戒虚饰浮华,讲求实效。(五)因材施教的原则在

8、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思想品德教育应当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应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独立环节。实践表明,“拼盘”式的、“穿靴戴帽”式的、牵强附会的思想教育,会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课堂教学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精心设计并严密组织起来的活动。这种

9、活动带有社会实践的性质,必然会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体现一种社会关系。因此,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系列要求和它的不断履行,如遵守集体的学习纪律和规定,有序进行学习的自我约束,完成学业任务的努力,各种作业与操作的训练等,都可以使学生内化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而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则是要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方法的具体操作,可以说,它是德育方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特殊性在于,它要受到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科特点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可以根据它是着重

10、于从哪个心理侧面对学生施加其影响,归结为三个大的类别:一是以提高认识,诉诸于知的说理类,如价值辨析法,事列举证法等;二是以陶冶情操,诉诸于情的感染类,如情绪感染法,情境陶冶法,审美欣赏法等;三是以行为践履,诉诸“意”“行”的训练类,如养成训练法,行为强化法,操作实践法等。四、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1、思想政治课通过政治常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制度、民主制、政党制度、民族与宗教、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政治观点和学会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观察、分析政治问题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区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增强政治责

11、任感,为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教学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代国际和国内政治生活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的放矢地阐明政治观点,并注意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对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要坚持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避免绝对化与片面性,引导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语文课:通过杂文两篇、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语言的演变、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等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涉江、屈原列传、诗二首、唐诗三首、宋词二首、过小孤山大孤山、项

12、脊轩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娘子关前、汉堡港的变奏、我国古代的车马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农村调查序言、学习写调查报告、昔日荒山变绿洲、写总结的几个问题、物种起源导言、杂文四则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通过范爱农、春蚕、孔雀东南飞、唐诗二首、?之战、报刘一丈书、诗经二首、原毁、警察和赞美诗、柳毅传等课文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动本质,从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呆气、毛遂不避谦疑、痛惜之余的愿望、人和狼和搏头号、青春是美丽的、离不开你、荆轲刺秦王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忘我劳动和献

13、身的精神。通过威尼斯、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谈朱自清的散文、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通过刘桓晋文之事、伶官传序、治平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战守策、祭妹文、谏太宗十思疏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英语课: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结合复习和考试方法指导,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鼓励他们立志成

14、才,为“四化”建设服务。4、体育课通过“学校体育与人的现代化”等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努力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现代人才。通过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献身精神、拼搏精神与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体育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立志为国争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5、数学课通过排列、组合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复杂事物往往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单情况的交叉或重复,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通过概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微积分教学,使学生理解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时

15、而认识量变质变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来看待一些问题。用辩证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指导数学复习。有目的地进行理想前途教育。6、物理课进一步学习经典电磁场理论、光的本性、原子核物理的初步知识,讲述人们认识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各个阶段上重大的实验,或自然现象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理论观;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获得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科学家坚持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修正错误认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基础知识教学,介绍我国在微电子技术、核能利用和核能物理研究中的新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化学课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化对学生进行

16、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例如,在有机化学的同分异构现象教学中,深化量变质变的认识-由运动的量(能量)变引起质变,即特质的结构、形状在量上的改变(主要是分子中原子结合或排列方式、空间取向不同)导致分子构型变化而引起的质变。运用具体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了解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辩证关系,懂得在客观世界中掌握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初步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了解只有经过艰苦的实践与探索才能更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真理等基本认识规律。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可以通俗地向学生介绍一点化学的研究方法。8、生物课通过细胞、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教学,阐明世界是物质的,生物体始终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之中;运动是生命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