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学知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322728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学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学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学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学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学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学知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孔雀东南飞知识点一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乐府诗乐府:原指西汉武帝刘彻始设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乐府诗:中国古代官署(乐府)中配乐演唱的诗歌。汉乐府: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乐府诗歌,以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语言流畅,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以民歌俗曲为主体的乐府诗,形式上有鲜明的特点:(1 )从结构体制看,有专用的诗题,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如陇头歌 、 蒿里行 、 白头吟 、 西洲曲 ,后人称为“乐府歌行体”。(2

2、)从语言句式看,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词多口语化,通俗生动。南朝乐府且多用谐音双关的隐语,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莲” 谐“怜”,显示民歌的特色。(3 )从音韵节奏看,押韵比较自由多样,五言多隔句韵,七言多连句韵,四言的观沧海四句才押一韵。更不讲究平仄、对仗,纯粹是一种朴素、自然的节奏美。(4 )从表现方法看,除一般的比兴手法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用对话和细节来刻划人物,如陌上桑 、 木兰辞 、 孔雀东南飞等。2.作家徐陵(公元507一583 )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

3、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 。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 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 )即最先见于此书。3.作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

4、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它是继诗经 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 孔雀东南飞写作的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

5、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2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 、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封建社会的七出之罪是什么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亦作“七去” 。就是:不孕无子、红杏出墙、不孝父母、饶舌多话、偷盗行窃、妒忌无量、身患恶疾5、诗中涉及部分的常识箜篌:古代来自西域

6、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 ,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 20 岁束发而冠,女子 15 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结发”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初成年,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后亦指元配。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5 古代夫妻互称:。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六合:1.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

7、宇宙。 “履至尊而制六合” 。2.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 ”或“合(有利) ”, “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六合。3.十二生肖属相,在判断人与人之间和谐程度上的六合为:即鼠与牛为合,虎与猪为合,兔与狗为合, 龙与鸡为合, 蛇与猴为合, 马与羊为合,为十二生肖六合。与六合相匹对应的是六冲:鼠与马相冲,牛与羊相冲,虎与猴相冲,兔与鸡相冲,龙与狗相冲,蛇与猪相冲。初七: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 “女儿节” 。七夕

8、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姑娘们最为重视。这天晚上,妇女们看牵牛织女星,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006 年 5 月 20 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妇女们在这天晚上要进行“乞巧”的活动。 “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技术”的意思;织女善女红,心灵手巧, 是劳动能手,故妇女们希望从她那里乞得智巧。七月七日,民间本来有各种活动, 如祭祀牛郎、织女以乞求富寿,拜祭天神以乞求送子, 有的在这一天制药丸、曝衣物、晒经书。古代以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

9、,初九日为“中九” ,十九日为“下九” 。下九日为汉代妇女3欢聚的日子。元伊世珍嫏孉记引宋无名氏采兰杂志:“每月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名曰阳会。盖女子阴也,待阳以成。故女子于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 ”“相”字的用法:(1)相(xing) ,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一是: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1)及时相遣归 (2)久久莫相忘(3)嬉戏莫相忘二是: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1)会不相从许 (2)还必相迎取(3)誓不相隔卿 (4)誓天不相负(5)不得便相许三是:指代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 ”。(1)好自相扶将 (2)蹑履相逢迎 (3)怅然遥相

10、望(2)相(xing) ,副词,表示互相、彼此 相见常日稀 六合正相应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仰头相向鸣(3)相(xing) ,名词,相貌;宰相,丞相。如:儿已薄禄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相(xing) ,动词,仔细看,审察;辅助,帮助。如: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 (韩非子说林下 )乐桓子相赵文子。 (左传赵公元年 形形色色的“自”一、代词,意为“自己”(1)亦自缢于庭树(2)举动自专由。(3)汝岂得自由!(4)进止敢自专?(5)不图子自归。 (6)不迎而自归。(7)那得自任专!(8)自挂东南枝。二、代词,意义犹“其” 。(1)自名秦罗敷。 (2)自名为鸳鸯。三、介词,

11、意为“从” 、 “自从” 。(1)自君别我后四、语气副词,意为“本” 。(1)我自不驱卿五、时态副词,意为“已” 、 “已经” 。(1)本自无教训六、时态副词,意为“即” (1)自可断来信七、连词,意犹“而” 4(1)葳蕤自生光。八、助词,与他词组合成词组。(1)好自相扶将。 “好自”即“好好地” 。(2)物物各自异。 “各自异”即“各异”见 一、动词,见面 见常日稀(见面) 黄泉下相见(见面)二、指代性副词,相当于“我”君既若见录(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府吏见丁宁(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三、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渐见愁煎迫(“被” )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词组合在一起,只

12、取其中一词之意,另一个词弱化。这种现象叫复词偏义。 )1、便可白公姥(婆婆) 2、昼夜勤作息:劳作3、我有亲父母:母亲 3、逼迫兼弟兄:哥哥4、其日牛马嘶:马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时代 昼 夜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汉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子时 丑时 寅时五更 一更 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现代时间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11-33-5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5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