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68854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题 尚河中学 巩长虹1、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编写历史歌谣的形式,可以形象生动地重温和再现历史。下面是网上下载的两段历史歌谣。 (10 分) 歌谣一: 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 “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歌谣二: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在吟咏品味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歌谣一和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2 分) (2)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的共同原因是什么?(4分) (3)通过对齐国和秦国强盛原因的分析,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4 分)2、 (2012山东泰安

2、) (8 分)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材料二 苏贞昌:台湾已经是“主权国家” ,早已“独立” , “主权国家”当然是“独立国家” ,台湾早已走过“独立”那一段,何必回头讲“独立”。(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 分)(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始皇、汉武帝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各一例。 (4 分)(3) 、台湾民主党的个别人至今发表一些言论,你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与之展开激烈的斗争?3、 (

3、1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 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材料二:B 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 A 和 B 分别指的是谁?( 4 分)(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4 分)(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 分)4、阅读下列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

4、天下。战国策秦策请回答:(1)材料中的“ 商君”是谁?(1 分)(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2 分)(3)“教民耕战 ”的具体措施有哪些?(2 分)其作用是什么?(1 分)5、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卫鞅”是谁?他变法的目的是?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 “卫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秦始皇

5、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巩固国家?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如何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分封制和秦朝实行的制度虽然不同,但在当时都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6、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缔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被称为 千古一帝 。秦朝虽然只存在了 15 年,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一李白 材料二:赢政 26 年,皇帝尽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发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货币一统。史记 材料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矣。

6、过秦论 (1)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请写出两位起义领袖?秦朝灭亡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2)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是在哪一年? (3)读材料二 秦始皇规定的颁行天下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统一后的货币是什么? (4)秦亡的史实给你哪些启示。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这是谁说的话?这三句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2我们应怎样评价他?3他(儒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4儒家何时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5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8、(6 分) 2011 年 1 月 11 日,在位于天

7、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着:一代圣贤孔子是鲁国人,500 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 500 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颜渊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

8、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梁启超世界伟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2 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该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2 分)(3)材料三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2 分)9、材料一: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

9、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兴办太学图。 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分别是什么?在对待儒家学说上秦始皇和汉武帝态度有什么不同?相同目的和实质分别是什么?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不同结果?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有何影响?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说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有人说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暴君。面对众说不一

10、的千古一帝,请你用史实给他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10、材料 1 秦朝农民每年要将收获的 2/3 以上交给国家,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那时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劳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材料 2 秦朝时死刑种类很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和连坐 等。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刑法的处治。 材料 3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 1、2 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材料 3 中的话是谁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什么?(3)材料 1、2 与材料 3 之间有何联系?(4)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11、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

11、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3)该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4)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吗?说出你的理由(5)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12、材料一

12、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 ,则数郡忘饥。 ”宋书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4)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13、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魏晋南北朝

13、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14、 (6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

14、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3 分)(3)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15、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材料三:“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汉书 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请各举一例。“汉与匈奴合为一家”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在位时期?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5、16、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龟虽寿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歌诀:黄巾起事东汉瘫,群雄割据起战乱。三国鼎立魏蜀吴,分裂国家六十年。 材料一的作者是谁?他的“壮心”是什么?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此作为?“西晋代魏”发生在哪一年?何时灭掉吴国?“统一时间太短暂”西晋何时统一全国?何时灭亡?17、材料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材料二:“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材料一是鲁迅对哪部书的评价?作者是谁?该书描写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史事?鲁迅为什么赞誉此书? (2)材料二是谁说的? 他生活在哪一位帝王生活时期?18、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 题昭君墓(1)昭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塞和亲的?(2)材料一上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后两句指的是?(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5)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19、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