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68804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摘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其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太宗治国思想集中表现于贞观政要一书中,本文通过对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梳理,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意义及影响。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贞观政要吴兢(670-749 年) ,汴州浚仪人(今河南开封) ,唐朝著名史学家。吴兢是个史官,内外居职几十年。开元前期,吴兢以太宗朝的人事为范围,随事载录,编撰成贞观政要 。全书分类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身边大臣的政论、奏疏等,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关于贞观政要的研究,学术界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何彦主编的贞观政要论政宝典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年)论证太宗的

2、政治观点,安立志编著的贞观政要与领导艺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概述了太宗的领导特点,扬帆著录的贞观政要帝王权谋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概述了太宗的帝王学等;论文方面:有王家晋的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的重农思想 (发展论坛 ,1999 年 5 期)介绍了太宗的重农思想,林志华的浅评贞观政要中的“居安思危”思想 (安徽大学学报,1985 年 1 期) ,吴枫的评贞观政要 (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 1 期)对贞观政要进行了评价等。一、唐太宗治国思想形成的背景第一, 立足社会现状唐太宗即位时,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1直至贞观初期,社会经济凋弊尤甚:自伊洛之

3、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2贞观初期,又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贞观元年, “山东大旱” ;贞观三年,关内诸州旱,天下大水。为巩固新生的政权,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根据当时社会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唐太宗接受了魏征关于治理国家主要在于措施是否得当,是否顺民意、得民心的主张,确立了自己的治国思想。第二, 吸取经验教训作为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唐太宗十分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正所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太宗刚即位就下诏修六部史书。史载,太宗读史成癖,常在 “听朝之隙,引见群官,降以温言,访以今古” ,或自己一个人 “被鉴忘倦,

4、每达宵分” 。 3在实际决策中,太宗常以史为鉴, 贞观政要中记述了很多这样的言论。在谈到前代帝王成败得失时,唐太宗说:“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已后,心逾骄奢,臣下不敢复言,政道因兹弛紊。而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 ”4在太宗看来,许多创业之主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骄傲自大,忘乎所以,闭目塞听,甚至寻欢作乐,结果政道松弛,人心思乱。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才兢兢业业,致力治道。在论述君臣关系时,他说:“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5这就表明太宗认识到了明君暗君是大臣能否尽心谏

5、诤的关键,只有遇到明主,忠贞的臣子才勇于进谏。反之,因担心遭受龙逢、比干的下场,而对君主的过错熟视无睹。因此,吸取先朝经验教训是唐太宗虚心纳谏、孜于治道的重要原因。而吸取隋亡的教训,更是唐太宗励精图治的直接原因。唐太宗在农民起义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一个强大的王朝,由于隋炀帝暴政而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事实。心里产生强烈震颤:“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6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调整自己的统治政策,以维护李家王朝的长治久安。在贞观政要中就有许多关于吸取隋亡教训的记载。如太宗在谈到隋炀帝败亡时曾说:“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之。 ”7因此,太宗要求群臣吸取隋之

6、教训,极言规谏,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至道。第三, 继承前人思想唐太宗十分注重学习先贤的治国思想。认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明白治道,开创太平。太宗在回忆自己的治国经历时曾说:“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8正是因为唐太宗治学孜孜不倦,对形成他独具特色的治国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唐太宗吸收先哲的人才思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提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9太宗认为治理国家,一条重要的方针在于吸收人才。否则,必难致治。因此,太宗就把人才提高到关乎国家存亡之根本的高度,从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人才思想。第四, 名臣思想的影响唐代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朝代,而以“从谏如流”闻名于世的唐太宗

7、,自然安邦定国的大政方针上采纳了群臣的诸多雅言。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应重视大臣们的思想对唐太宗治国思想形成的促进作用。如唐太宗即位之初,君臣就展开了“创业与守成孰难”的争论,房玄龄说创业难,因为这要经历许多曲折,付出重大代价。而魏征认为守成更难,因为历史上的许多君主在打下天下后,只知道安逸享乐,不理政事,结果天下大乱。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认为艰难的创业已经过去,而守业之艰难却横在面前,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国事,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又如贞观七年,太宗与大臣论自古理政得失,太宗认为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理,许多大臣也这么认为,惟魏征指出:“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呼,不疾而速。期日而可理,信不

8、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10太宗听从其言,行王道之事,出现了贞观盛世。在谈到贞观太平时,太宗也说:“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 ”11这确是唐太宗的肺腑之言。第五, 唐太宗自身经验的积累从创业角度来说,唐太宗的经验是相当丰富的。从隋末李渊起兵推翻隋王朝,到率唐军镇压窦建德等农民起义军,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天下,再到后来即位称帝。唐太宗是位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改革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扩充疆土,威仪四方,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丰富的经历,对培养唐太宗的治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就守成方面说,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在贞观政要中,我们看到了唐太宗继承大统之后的雄心壮志。对外打击劫掠

9、的游牧民族。对内成为一个超越秦汉以来所有君主,并可比美尧舜的圣君。太宗曾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也。 ”12二、唐太宗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 人才思想任何伟大的社会变革,任何繁荣盛世的开创,都离不开大批人才。人才是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贞观之治”的形成是唐太宗善于用人的结果。太宗知人善任,与他一套丰富的人才思想分不开。唐太宗人才思想有完整的体系,提出“以德行学识为本”的人才标准。要求以“唯才是任” ,以不避私亲、不避新旧、不避仇寇、不计门第、用人用长、用人不疑的原则使用人才。 在选才方法上,唐太宗主张把自举与荐举结合,并实行科举

10、取士。科举制的推行,对荐举制来说是一大进步,使太宗广泛选拔人才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也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范本,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即位不久,就下令立孔庙于国学,稽式旧典,以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倡导儒学。太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所以非常爱护人才。太宗曾说:“朕览汉史,见汉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忧人。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 ”13太宗看来,功臣为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理应安享晚年。但自古君主大多厌恶正直之士,暗施阴招,获全者少。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所以太宗非常注意保全功臣。第二, 吏治思想自古以来,治国首先在于治吏。唐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作风建设,集中

11、体现在他的廉政观上。首先,太宗指出贪污的危害性。他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14其次,太宗指出臣子贪污的原因,是由于经不起物欲的诱惑。他类比道:飞鸟住于林里,还担心树木不够高大,于是把巢搭在树顶;游鱼藏于水中,犹害怕水不够深,又把洞打于水底。但因为经不起食欲的引诱,都被人所捕获。而为人臣, “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 ”太宗多次告诫百官,要“以此语为鉴戒” ,不要做鱼鸟式的人物,以至身陷圄囹。 15再次,唐太宗为百官指明了正确的为官途径。告戒百官,备尽忠直,益国利民,则官爵立至。而有了官爵, “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16在整顿吏治的法制建设上,唐太宗也作出了努力

12、。在太宗主持制定的贞观律及后来的唐律疏议中,对官吏的贪脏枉法、以权谋私等腐败行径的惩处都有明文规定。对于廉洁奉公的官吏,太宗进行奖励。唐太宗十分注重精简官吏,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官,务省官员。 ”17认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在于精简机构,按能力的大小授予相应的职务。在太宗看来,治理国家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官吏,低素质的官吏,即使再多也没有用处,反会成为动乱的致因。太宗认为官员太多,就会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只有精简人员,才能提高办事绩效。于是要求房玄龄“并省官员,各当所任” , 18结果文武百官仅剩六百四十员。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节省了政府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

13、具有重要意义。第三, 纳谏思想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帝王像唐太宗那样善于纳谏。除了基于“安人理国”的政治需要之外,主要与他在吸取隋亡教训过程中形成的君臣观分不开。太宗认为遇到君主失误的地方,臣子必须进谏,才能挽回损失;反之,若君主失去了国家, “臣也不能独善其家”。 19既然“义均一体” ,必须“协力同心” ,共治天下。 20唐太宗提出了六种纳谏办法,即虚心求谏,导之使谏,恭谦听谏,师友视之,进行奖迁,制度创建等。第四, 安民思想唐太宗非常重视民众的作用,他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 ”21把重民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22在太宗看来,只有先存百姓才有国家,有

14、了国家才有君主。(1)顺应民意。唐太宗认为安抚民众,首要的是顺从民众的意愿。 “朕常谦常惧,犹恐不称百姓意也。 ”23顺民意,太宗认为第一要主持公道: “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于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 ”24只有公正无私,才能不偏不离,树立正气,打击邪恶,赢得民心。第二,太宗认为在物质方面节制自己的欲望,以减轻百姓的负担。(2)爱惜民力。太宗从隋炀帝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短命而亡的结局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泛用民力,就会导致“一人就役,举家便废”的恶果。基于这种认识,太宗即位后,采用立法的形式来限制官吏对百姓的役使。(3)遵守农时。农时直接关系到收成之好坏;收成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之安危;社会之安危直接

15、关系到王朝之存亡。太宗曾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25(P431)在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为不违农时,甚至不拘礼节。如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遣兵以备仪注。太宗认为生产刚刚开始,会妨碍农事,令改为十月。太宗说:“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26(4)赈救灾民。贞观二年,关中干旱,百姓大饥,卖儿卖女。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去巡查,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买那些儿女,还给其父母。 27为了更好地拯救灾民,太宗下令,在重灾区洛、相、徐、济等州设置常平仓。规定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三年。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大灾之年,百姓可以生存下去。(5)

16、戒奢以俭。唐太宗提出俭约的主张,为带动节俭之风,太宗率先节俭。贞观十六年,太宗想建造一座宫殿,木料器材都已准备妥当,但考虑到自己纵逸,就会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后果,只好停止。由于太宗带头节俭,故“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28第五, 法制思想唐律在中外法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法制史的枢轴” , 29而其开创者和奠基者是唐太宗。唐太宗继承和发展古代“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 “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 ”30太宗强调以儒家思想仁义为治的传统观点,又主张赏罚结合,一方面奖励有功者,一方面惩罚有过者。在要求太子诸王遵纪守法时,太宗曾说:“君主发号施令,为世作法。 ”31在太宗看来,法律象征着权威与公正,不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必须绳之于法。根据这一立法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