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基础太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68632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学生基础太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学生基础太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学生基础太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学生基础太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学生基础太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学生基础太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学生基础太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常听同事挂在嘴边的话“学生基础太差” 。当然,我也常说。今*,从学生做的测试情况看来,的确如此或更甚。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所说的“学生基础” 应该指的是 “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果说,从学前儿童,基础就差,那是重大的推卸责任,学前儿童,没有的在正规教育场所认真系统学习,除了少数的家教,一般则不过问此方面的事,只是或多或少地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事物罢了。如果说通过这些积累知识的话,其实知识量并不多。进入小学阶段一年级时,他们的基础应该是

2、基本平衡的。除非个别有智障的孩子。如果还把“基础太差” 强加在学生身上,就有点不公平了。 那“基础太差”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真正进入学校一段时间下来,因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促使学生之间知识形成了一个落差,而作为低年级教师,没有及时的辅导、梳理这些学生,于是在基础上就有了差异。再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很多家长外出打工挣钱,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只是把孩子往学校里一交,就不闻不问,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了,孩子的成绩和坏习气却很难纠正,这也就印证了“有得必有失” 的这句话。要不及时补救,差异就愈来愈大,到了中高年级,再去“亡羊补牢 ”,似乎晚的不可救药。如果说有可能补救,那就要花费比

3、别的老师好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要辛苦努力。再说,学生真正能肯下那些苦功夫吗?在区区一年中,老师又怎么能有“几倍” 的时间和精力呢?开会、备课、上课或是听课,又要写这些材料,填那些档案的,还要花一部分时间来不断的学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还要管理好学生。 也许,是对学生缺乏“思想教育 ”,所以学生之间差异就呈愈演愈烈之势,而 “学生基础太差”也就成了老师谈及学生知识水平的一个口头禅了。 在语文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语文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对这些学生,重要的是,教师应认真找出他们的特点,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启发他们,让他们找到自己“差”的根源,。通过各种手段调查发

4、现,导致学生基础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心理、智商的因素,也有教师的素质、教法不佳等。单从学生方面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缺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被动、消极;2、对学习的目标即学习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应达到的要求不明确,大多不知求之;3、不注意学习的系统,“几乎从未去整理过所学知识的关系” ;4、很少预习,即使有,也 “只是把书看一遍”;5、不重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上课时不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一致不能领会教师的用意”;7 不爱动脑筋,懒于思考;8、学习的独立性较差;9、不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和工具书等。 不是说“学生基础太差”

5、就不可能取得进步,那我们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呢?笔者概括为“五抓 ”。 一抓“德育”,重视思想 2001 年 1 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我们必须把“以德治国” 放在首要位置。 一个国家尚且如此,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确立“以德治校” 、“以德治班”的观念。通过报告、讨论、讲座、座谈、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广大教职工提高认识,明确自己教书育

6、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现在的小学生是 21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青少年学生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事实已经证明,在教育工作中,德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强化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自始至终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十分突出的位置。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往往抛开学生身边实际的东西,注重一丝不苟地按照课本进行说教。一味地

7、说教远不如父母下岗、家庭矛盾、社会新闻、师生关系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得实际,后者对学生影响更大。因此,德育更应该注意从身边的事、从*常生活出发,运用崭新的教育手段,辅以鲜活的事例,形象生动地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德育是人生道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但可以补救家庭教育中的不足,而且是一个人一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期。所以,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为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而努力! 二抓态度,重视兴趣 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待学习即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即对学习表现出是积极或消极、喜欢或

8、厌恶、热情或冷漠)。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要受到他们学习态度的调节和制约。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可采用了以下几招:一是利用权威改变学习态度。但要注意不要说出某些使学生产生防卫或戒备的话,要运用有效的说服,并联系学生过去的经历或已有的经验,联系当前的事实或情境。二是通过角色扮演或者说是换位思考来改变学习态度。通过这种角色扮演进入情境,使学生在从事实际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新的态度和认识,从而学会在现实中接受一种新生的态度。三是通过认知来改变学习态度。在讨论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态度或看法时往往出现认知上的协调或失调,利用这种认知失调来帮助学生改变态度。四是通过认同和模仿来改变学习态度。学生们总是互相影

9、响的,可以利用榜样或范例的力量来博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活动中的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 ,有了学习兴趣,便会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学习活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产生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力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在备课时我尽量去抓住知识间的连接点,不回避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诱导学生走克服困难的道路。使每个学生振奋精神,孜孜以求,争取优异成绩。第二是在课堂教

10、学中,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在课堂上创造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这对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第三是把培养学生愿望与学生的意志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第四是为学生创造成功的“预感”,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三抓习惯,促养成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卢致新在谈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时说:“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一个人习惯懒惰,他就会无所事事地到处溜达,一个人习惯于勤奋,他就会孜孜以求,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 可见,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1988 年,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

11、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是在幼儿园。” “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颇让人深思的,从幼儿园学到的最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说明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起作用。 要想成功,必须有良好的习惯,而这种良好的习惯就是要从小事做起,诚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因此从小就应该养成好习惯。 有人说:“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

12、种人生。” 即好的习惯对于个人性格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个性又能促成美好的人生,因此唯有那些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最终会实现自己人生的辉煌目标。 四抓学习,促方法 俗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一是向学生推荐好的学习方法,这其中可以是教师以往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请学生自己推荐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加以选择,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加以利用。二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边教学边讲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方法多种多样,还要靠自己去自学自悟。促

13、使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形成。 五抓积累,促博学 积累,这个再平凡不过的词语,在语文教学词汇中,却被赋予了丰富深远的内涵。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积累包含有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等广博的内容。 学生只有丰富了积累,在头脑中建立了知识库,实际运用时才会有取之不尽的材料。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关于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小学生虽然“不必进行较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但学生在长期的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能积累近乎于模糊直觉的对于语言规律的敏感。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精彩片断等。学生通过语言典范的学习,不仅能积累到其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可以学习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既提高了语文综合修养,又为语言发展获得了有益的借鉴。只有积累丰厚了知识才能广博。 总之,为了不再让“学生基础太差 ”成为老师口头禅,那么家长就应该从小注重学生的发展状况,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的指导孩子走正确的思想道路,老师也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成长心理,因材施教追求教学最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