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41775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1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1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高考开封市第二次语文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论语可以作为一本文学书看,里面有故事,有对话,有文章,用种种形式表达思想。在以简、帛作书的时代里,书面语言不能不简短;这书又是传闻记录,往往残缺不全;又是传授门人弟子的内部读物,许多口头讲授的话都省略了;因此,书中意义常不明白。自从汉代以来,孔门弟子所传手册鲁论齐论等编订成一书,最后又经政府颁布,成为识了字就要读的经书之一。一直到本世纪初废除八股科举,不用这书作考试题目来源以后的三四十年,论语仍旧是读书人最熟悉的。这样一部圣人之书是高高在上的经典,和

2、不识字的多数老百姓的民俗心态应该是离得远了吧?事实并不是这样。不但书中有两千多年前的民俗,而且它成为家喻户晓的书,一直进入笑话、谜语,“雅俗共赏”了。教孩子读论语是从前私塾的普遍任务。因为书中充满了“子曰”,教书先生便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书中坚持的“三年之丧”守孝,成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丧葬礼俗。书中有些话如“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欲罢不能”“割鸡焉用牛刀”等等,被引用于庄重的或不庄重的上下文里,所以许多不识字的也知道孔圣人的话而且心态相通。论语中称呼人,除用官名和谥号以外,单称“子”的都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除孔子外,有曾子,即曾参,有子,也称有若,两处提冉子,别处仍称冉有

3、。此外,门人都称其“字”(号),如子路、子贡、子夏、子张及颜渊等。对有些人直呼其名而不加称呼,那是不受重视甚至受轻视的。这些不同称呼区别亲疏、尊卑、贵贱,正符合中国从上到下历来的习惯:不同称号表示不同关系,对方的不同地位,错不得。孔子、有子、曾子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妇女和小人排除在外,构成一个关系网,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的要求算是那个符号的意义。符合要求就可以戴符号,否则不算,这就是“正名”。这系统中的层次是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每层各单位都有尊卑上下,在上者高于其他任何个人。天子等于天下,君等于国,父等于家。同姓的家合成族。家族是一体,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全族是一个人

4、,一个人是全族,这不是孔子发明的。秦对商鞅,楚国对伍子胥的父亲,都是灭族。以后还扩充到灭三族,灭九族,以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最少的是灭满门,全家抄斩。上有罪,责在下。父有罪,打儿子。这是中国历代的民俗,不是谁创造的。理论解说是孔门的:全体大于局部,大小系统中的尊、主等于全体。上下必须分清。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秩序。这个上下尊卑的系统结构为的是防止犯上作乱。下服从上就是不乱,不乱就是治,是太平。这个结构的符号系统就是“道”。“天下变道亦不变”,指示了以后两千多年的民俗心态。(摘编自金克木轨内轨外)1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论语是传闻记录,里面

5、有故事、有文章,形式多样;但因为受简和帛的限制,加之口头语的省略,意义常不太明白。B汉代将论语作为经书,有了科举考试后,它一直充当考试题目的来源,故而只有读书人最熟悉它、认可它。C论语的有些内容被编入笑话、谜语,有些内容被引用于庄重或不庄重的文字中,它提倡的“守孝”也成为礼俗。D论语中对人的不同称呼是有着区别亲疏、尊卑、贵贱作用的,它也正好符合中国民众历来的习惯心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论语是高高在上的经典,但并没有远离普通老百姓的民俗心态,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知道一些孔圣人的话。B孔子等人依据人的社会地位,把人们排成一个符号系统,对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要求;“正名”就

6、是要求每个符号都符合要求。C在孔子等人结构的关系网中,家族荣则俱荣,灭则同灭,如果一人犯罪,可以灭三族、灭九族乃至灭十族。D任何个人都要排入森严的上下尊卑系统结构,下不犯上,就是治,就是天下太平,这就可以称之为“道”。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A汉代以后,鲁论齐论编订成书,又经政府颁布,成为经书之一,可见论语原是孔门弟子的内部读物,起初并未定名。B教孩子读论语是私塾的普遍任务,教书先生被戏称为开“子曰铺”的,看来论语确实有雅俗共赏的一面。C论语中单称“子”的被认为是指孔子,称“子”加姓的还有曾子、有子等,由此可知,被称“子”是受重视和受尊敬的体现。D由于符号系统中的层次是

7、由低而高,由小而大,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所以上有罪,责在下,上尊而下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李膺字元礼,性简亢,无所交接。初举孝廉,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震远域。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

8、海郡,臧罪狼藉,郡舍溷轩 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

9、,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拷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注溷轩:厕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常蒙矢石 蒙:冒着。B因为其御 御:抵御。C私惧以稽留为愆 稽:拖延。D乃诣诏狱 诣:到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膺“威明”的一组是(3 分)性简亢,无所交接 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皆望风惧服率将吏卒破柱取朔 并叩头泣曰:“畏李校

10、尉。”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膺作战勇敢。他任度辽将军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打败了敌人,所以鲜卑军队很畏惧他,把以前掳掠的百姓,全部送还到边塞。B李膺嫉恶如仇。他任河南尹时,得知羊元群贪婪成性,罢官时竟连郡衙厕所中的奇巧之物都带走了,李膺就上表想要治他的罪。C李膺执法不避权贵。他任司隶校尉时,野王令张朔畏罪回京,藏在哥哥张让家的夹壁墙中,李膺抓捕录其供词后杀掉了他。D李膺的贤能受人敬仰。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门徒,李膺获罪时景顾尚未记录在名册中,未受牵连,但景毅慨然上表请求免职归家。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10 分)(1)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2)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寒食:即寒食节,宋时有郊游踏青的习俗。8上片末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上片从哪几个角度写出了“岑寂”? (5 分)9虚实结合能较好地表达情感,请结合这首词简要分析。

12、(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怀旧空吟闻笛赋,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中通外直,_。(周敦颐爱莲说)(3)元嘉草草,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报施茅盾文书上尉张文安向师长请了长假,得了一千元盘缠,离开服务三年多的师部。回家路上盘算着钱的

13、用途,他想到家后买头牛,给父母一个惊喜。到家已经不早,两位老人兴奋得很,连夜告诉左邻右舍。第二天一早,探望的人挤满了张家堂屋。他们七嘴八舌的把一大堆问题扔到张文安面前,使得这位见过世面的小伙子不晓得回答谁好!他笼统回答道:“好,都好,前方什么都好!”几位年轻人向张文安探听在前方打鬼子的同村人消息。“不知道。”他摇头说,又怕对方误会,解释道:“你想,前方部队那么多?知道在哪一个战区哪一个部队呢?”“早猜到你都不知道啦!”有人讥讽一句。张文安想辩白,一个老成的人插嘴道:“算了,我问一个人,要是不知道,那就算是个黑漆皮灯笼了。山那边村子里喂驮马的陈海清上前方,带着四匹驮马、一个伙计。”“陈海清!”他

14、记起来,自己还没上前方时,村里曾经议论陈海清丢下老母和妻子,带着四匹驮马万里迢迢的去打日本的事。“怎么不知道!”他戛然缩住,到了前方以后的陈海清究竟怎样?这名字早从他记忆中消褪了,但受不住人家嘲笑,勉强说:“他过得很好!”问的人接着说:“唉,过得很好。可是他的驮马都完了。他儿子前年接到信,两匹给鬼子飞机炸得稀烂,一匹吃了炮弹,剩下一匹,生病死了,他要给驮马报仇,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他不回家!你说他过得很好,是个喜讯,他家里两年接不到他的信了。”“原来是”张文安惘然,感到众人的眼光都射住了他,忙改口道,“原来是两年没信了。陈海清是好人,炮弹有眼睛,不打好人!”他越说越兴奋,“我想他应该是一个上等兵

15、了,也许升了排长。”“老天爷还有眼睛!”众人赞叹说。张文安伸手抹一下头上的汗,一笑,不再出声了。午后,浮云布满空中,淡一块,浓一块,天空像幅褪色不匀的灰色布。张文安到集市找董老爹,董老爹告诉他“千把块钱只好买半条牛腿”。一千元如何运用的打算整个儿被推翻了!他带着满肚子的懊恼和气愤走出市镇。云阵似乎降得更低了,好像直压在头上,呼吸不方便。张文安懒懒地,不情不愿地回家。一个年轻人奔过来,杂七夹八说一大篇,是陈海清的儿子,刚到他家里去过,希望多晓得一些父亲的消息。“你是陈海清的儿子?你父亲带着四匹驮马到前方?”张文安惊讶地说。年轻人的兴奋和快乐感染了他,他忘记了自己和陈海清在前方并未见过一面,压根儿不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了不起,你父亲是一个英雄!”他随口回答了年青人喜不自胜的询问。陈海清的儿子说:“我祖母还要问你一些话。她老人家不亲自听见不放心。”张文安突然心一跳,像从梦中醒来。呆了半晌,才看清在自己面前的,除了那儿子,还有一位老太太和一位有病的中年妇人。“妈妈的病是急出来的,”儿子说,“今天听得喜讯,就精神多了!”“谢天谢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