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36436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传统戏曲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中学 屠雯尝读唐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尤其令人激赏: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天音神曲看似无意影响人,却在潜移默化中早已潜入骨髓,何其飘渺,何其美妙!文学艺术与生活的衍射渗透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运用行业术语,常常体现出人际思想交流中的深刻寓意,使语言表达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给生活增添乐趣和风采,达到言简意

2、赅的效果。 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行业术语,在发展历程中渐渐形成通用的缩略语。因为具有内涵确切和深刻简洁的特点,得以在平时人际交往中借鉴或采纳,并由此产生出风趣含蓄,耐人寻味的幽默传播效果,逐渐衍生成内涵更为广泛的日常民间俗语。 以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常用词语简要辨析,与大家分享其中之情趣。 “板眼”, 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节奏控制的拍式,以“板”节制每小节的最强(重)音(腔) ,俗称“强拍” , “板”位以外的节拍称为“眼” 。 “板”和“眼”的规律性组合构成了戏曲音乐延绵开展中的抑扬顿挫,因此日常生活中用“一板一眼”来比喻言语和行动按部就班,具有条理或循规蹈矩,也用于贬损做事死板和

3、不懂得灵活掌握。而原本行业术语“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的意义分别是称作“流水”的单拍板式和“散板”的自由节拍形式,但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则常用于指责做事缺乏系统性和不合规则的杂乱无章现象,甚至用于形容某些技巧性作业中不领悟要领的肆意胡为,而由此衍生出的方言俗语“有板有眼”则借势成为了做事富有章法和有条不紊的褒义词。 “场面” ,原本是戏剧表演场地基本状况的统称,但在日常生活中被演绎成了时事局面的称谓,泛指一定场合下的主导情景,其中包括社会交际和事务应酬活动的基本状态等,且常用于针对社会地位或物质生活层次较高人物的公开社会活动。 基于“场面”的词义,戏剧术语中相关的词汇繁杂众多,乃至在日常生活中的

4、衍化意义也更加纷呈和升华。戏曲名词中的“排场”原本是指场面布置、布景设计、演出阵容安排和摆布,有时也涵盖演出的场次安排和舞台调度或戏中情节编排等。但现实生活中“排场”大多成了形容铺张而奢侈的常用词汇,亦或强调事务活动中展现出了光彩体面的形式或盛装辉煌的景象。 “过场” ,源自戏剧中的过场戏,系指为交代剧情而安排在重点事件场景之间呈现的枝节情景,亦即过场只是联系剧情前因后果的诸多次要故事情节中任一环节的交代过程,正是因为如此的“次要过程”属性, “过场”在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只有形式而对大局或实质不产生任何影响的敷衍行为, “走过场”也就成为了假模假式的代名词。 “冷场” ,或“楞场” ,原本是指

5、舞台上演员由于误场或忘词等突发性差错,且没能有效地加以掩饰,因此造成演出的意外停滞或中断现象。藉此, “冷场”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来形容人际交往活动出现了意外的僵滞或情绪冷淡现象,包括演讲者思维停顿的语塞,或者是其言谈观点未能博得听众认同而遭遇了冷落,也包括发出的号召未得到应有的响应,导致事态不能如期发展,等等。 戏剧艺术行业中,往往是采取“圆场”处置“楞场” ,而“冷场”的局面则需依据现场实际情形采取“圆场” 、 “垫场”等“救场”措施进行弥补和调整。 “圆场” ,原本是用于表现舞台空间转换的常规戏曲表演动作程式,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通常速度由慢到快,因此,通常称“跑圆场”或

6、“走圆场” 。除被当作处置意外的手段时称作“打圆场”外,早期街头“占场”表演(俗称“撂地儿” )的剧团往往也是以“打圆场”开场,其目的包括吸引注意力和维持秩序,为圈定必须的场地范围限制或压迫观众到界限以外。救场是指当演出出现失误或阻碍时,同台或相关人员及时采取的补救措施,以使演出能够继续进行。 现实生活中, “打圆场”意味着调停争端或打破僵局,是指为寻求化解矛盾或提出折衷建议进行的斡旋行动。而“救场”更是成为了危难时刻施援手,为转变非正常事态发展施加影响作用的措施,甚至是实现乾坤扭转而付出努力的果敢言行。 日常生活中以唱“对台戏”来形容持不同意见或见解者发表的言论或实施的抵制行为。在戏剧艺术中

7、,对台戏亦称打对台,是指同一时期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相近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剧目,目的是为了自身生存而一争高低。在这种为提高上座率增加演出收入的竞争中,往往双方都要投入最佳阵容。就争执的寓意而言,术语的“对台戏”更强调了竞争双方实力的相近或对等。 方言口语中的“哩咯儿楞”也是源于戏剧艺术。京剧或其他剧种往往都是由一些腔调或曲牌组合构成,且这些曲(腔)调都是定式旋律,因此曲调或旋律变化的脉络基本固定。久而久之,其中突出的典型旋律由口语形象地演变成了象声词“哩咯儿楞” ,并成为了俗套的同义词,用于比喻那种不具对现实产生改观预期的老生常谈。如,时常能够闻听到的口头禅“甭跟我扯这个哩咯儿楞” ,其意

8、义就相当于“别跟我来这一套” ,其中往往含着极端的不信任或蔑视情感。 传统京剧中的唱是有“法度”而无定谱,因此产生了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演唱或伴奏流派。但一定时期内,尽管如此只是沿上俗的艺术技法也必定是约定俗成的章法,因此“谱”必然是制约表演或演奏规范或规格的考评标准。行业内常用简略词语“靠谱”或“没谱”来评价个人或团体的业务水平。靠谱,即说明演唱(奏)基本满足技术要求;没谱,是指脱离了已然约定成形准则甚远的不按规范演出,包括唱错或胡编腔调,有随意胡来的含义。然而,日常生活中是以“靠谱”和“没谱”来褒贬人或事务的可靠性或值得信赖的程度。 正是由于“谱”是一定时期某一流派的行为准则或评判依据,也

9、正因为伴奏艺术处理技法的繁杂多变,因此,罗列讲述或汇集标注各项技艺要求就成为了专业内经常进行的“摆谱”过程,一旦汇成的结果繁杂到令人眼花缭乱,即会油然地生成“谱挺大”的感叹。引申到现实, “谱”则涵盖了各种内在表露和外观展示的言行和现象, “摆谱”就是刻意展露自我光彩,隐喻自以为是或自高自大;“谱够大的”是指盛世凌人的气派,多用于讽刺那些自抬身价和自以为了不起的装腔作势行为。 以上述及的“场”和“谱”在实际的口语发音中的往往带有浓厚地方语音特色的儿化音(韵) 。 “不着调” ,原本是票友形容演员演唱音调不尽准确,有嗓音失控的或唱腔脱离了已然习惯了的伴奏旋律曲调,等,与此对应的唱法艺术术语是“不

10、搭调” ,具体定性表述包括“凉调” 、 “走调” 、 “冒调”和“塌调”等专业术语。相比之下,日常用语的“不着调”显然更加具有通俗易懂的资本和胜任广为流传的优势基础。与“不靠谱”和“没谱”强调的是行为缺乏实现预期要求的切实把握不同, “不着调”更多地用于强调品格的缺陷,有不务正业的含义。 戏剧行话“砸锅”专指演出中出现的影响了整个舞台气氛的失误事件,藉此,方言俗语的“砸锅”也主要用于比喻做事失败或失误,以及因此导致的难以补救的混乱现象。 “打岔” ,在日常生活中是指打断进行中的行动或谈话,尤指在他人讲话中有意无意地转换话题,对正在此前的讲述或议论造成了干扰。事实上,京津唐一带对应的俗语口语发音

11、是打镲(ch ) ,而不是打岔(ch) 。尽管“打镲”的涵义已衍生成针对任何失敬言行或不负责任作为的评价意见,但总体上仍涵盖“打岔”词义中特定的随意改变或扭转基础势态等基本概念。在京剧演唱伴奏或音乐背景的表现中,京胡通常是不可或缺的主旋律乐器,因此操琴者往往是乐队中不可或缺的职务分工。例外的是,在以唢呐和笙等吹奏乐为主表现的欢乐喜庆场景时,往往并不需要京胡参与伴奏,而此时京胡琴师即担负起一种俗称为“镲”的打击乐器演奏,这种“镲”不同于武场乐器常规组合四大件中的钹,中央突出部分较小,叶片较薄,发音松散,专业上称之为“水钹” 。显然,琴师的改弦易辙是令人深刻的印象,因此以“打镲”借喻改换习惯性的作

12、为是恰当的。同时可以理解,这一字眼的书面记录被有意无意地选辑成发音相似且词义鲜明的“岔”字,并得以流传。 “范(儿) ”,原本指京剧艺术职业行为展现的模式或风格,用于评判技巧要领运用和窍门施展效果的规范性。 “范(儿) ”好,是褒扬演出或演奏的神态或做派舒展大方,其展示效果相当于经典范例或具有值得倡导的典型风范。现今, “范(儿) ”已然广泛用于相容人或事务的外貌和行为,近似于“气质” 、 “情调”等。 “真有范(儿) ”,就是说明行为举止或精神面貌显露出端庄优雅和华丽高贵。 “下海” ,是旧时戏曲界对长期热爱戏剧艺术的非职业从艺人(票友)转为职业艺人的称谓,这些票友为追求艺术往往舍去的是优越

13、和富贵,成为了职业的演员或琴师。因此,“下海”一词的本义是用来描述稀里糊涂干了某种事的行为。但近年来,人们将“下海”行为对应脱离原本的稳定工作,投身到商海的弄潮儿,其中已然有了追求财富的意味。 “玩票” ,旧指业余爱好者参与戏剧演出活动,有戏票和琴票之分,这些人即是常言道的“票友” ,其中还可进一步区分成老生票友、旦角票友,等。玩票自然是爱好者努力展示自身艺术素养和成就的时刻。随着时间推移,现实生活中“玩票”一词已衍生成表现自身潜能或素质等更广义的概念,实际应用时,其中往往被赋予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无畏精神情感,但也隐喻着有自不量力的可能。 戏剧艺术词汇之所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运用,其部分缘

14、由是由于艺人职业习惯的定势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题发挥所促使,也是戏剧爱好者在兴致盎然或意犹未尽中的旁征博引而所致。 戏剧艺术词汇之所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了某些地方的语言特色或文化氛围,其中除映射出这些地域戏剧文化曾经的繁荣程度外,还能够印证通俗性词语确实是大众难却的追求和趋势。 以上拙析陋考,委实难脱“摆谱”之嫌,故仅供参考。热情使然,如此“有板无眼”地“扯了这么些个哩咯儿楞” ,凡“打镲”处,敬请指正,任何不足或谬误之“砸锅”类解读,还祈望方家能够不“走过场”地赏光唱唱“对台戏”以赐教,为此定然是给小女子“玩票”之举中的浅薄“打个圆场” ,以修正文中难免“不靠谱”的无知妄说。(指导:中学正高级教师 韩忠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