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22210248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安一中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理科)第部分 选择题注意事项:本部分共 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 6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用 2B 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执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2、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3. 下 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自然经济4. 下列图文材料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其反映信息准确的是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农具有了突破性的创新5.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较全面的一组是()A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 B青瓷、丝路、水排、用煤冶铁C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 D青瓷、水排、缂丝、海禁闭

3、关6.鹿鼎记里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被康熙皇帝任命,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B全部投放市场,所有收入归皇室2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7. 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8. 18 世纪,欧洲流行一句格言:只有他们中国人拥有双眼,欧洲人是独眼,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居民均是瞎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A. 中国人素

4、来有远见,长期领先世界 B. 世界各地彼此隔绝,了解困难 C. 中国闭关锁国,中国人盲目自大 D. 中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9. 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中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的“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错误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由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按时开闭1015 世纪,欧洲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并出现“寻金热”,这主要是 ) A世风日下,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需求 B东西方贸易畅通,金银大量外流所致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 D资产阶级国家激进派的经济措施所致11.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 1500 年以来的世

5、界出现了三次权力转移:第一次是 15 世纪西欧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当下正发生的“ 他者的崛起”。据此及所学可得出 ()A工业革命促发了第一次权力转移 B美国主要依靠强大海军实现崛起C两极格局确立推动“他者的崛起” D“他者的崛起”致使美国相对衰落12. “三角航程”持续了数百年,给非洲和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因为是 ( )A开始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 B刺激了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C欧洲的剩余资本得以大量输 出 D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地的商品流通13“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

6、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这里的“它”是指 ( )A飞梭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机车 D汽轮14. 19 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 )A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动力能源 B城市日益喧杂和拥挤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D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15.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17 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16根据 1801 年首次普查,英国的约克郡有 15 个城镇和

7、2 万多人;而到 1891 年,已有 63 个城镇。从1820 年到 1830 年是利兹、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最快的 10 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吸引外来移民C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 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17.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3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18.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

8、业文明冲击,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起步的标志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19. 十九世纪 90 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C. 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0.下图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峰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C社

9、会性质的改变 D民族独立的实现21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面粉业在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面粉出口增长是由于欧洲需求的增加面粉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面粉业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A B C D 22. 19291933 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修建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该工程是一项水坝、水电站、航运、防洪兼有的水利系统。美国政府修建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该地区水患严重,根治水患迫在眉睫 B.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扩大消费,刺激生产C.国家在危机期间也不能放弃大型工程的修建 D.制造繁荣景象以增加美国人民反危机的信心23.大国崛起的解说

10、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农业集体化24. “战后的欧洲正需要这样的计划,并以此履行其维持和平的责任。这一点写在法国宪法的前言中:4政府保证为人民提供适当的发展条件,并保证给予个人在健康、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加以保护。”为此 ( )A西欧普遍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 B西欧各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C法德两国倡导建立欧洲共同体

11、D各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25.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D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6. 2003 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 和历史宣告:苏联的 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

12、革27.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 . 发动了大跃进28. 1958 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29. 右图反映我国 196519

13、85 年出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其经济背景分别是( )A纠正“大跃进”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B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入世贸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0.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最早尝到包产到户好处的农民们所总结的朴实话语。包产到户对于农民的好处是 ()A. 农民取到土地所有权 B.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乡、镇取代人民公社 D. 农民取得生产分配自主权31. 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 7 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