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08801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 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

2、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 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 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 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 5

3、0以上。 2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

4、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3、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症状往往在2448 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 3 天。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

5、1 个月。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 4 周,要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所以,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主要是在病程的时间上。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后马上发病,其病程为灾害事件发生的一个月以内。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灾害事件后发病,而症状已经持续一个月以上。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与诊断1、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 对心理障碍而言,目前国际通行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SM-IV-TR)和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 版修订本 (ICD-10-E )。中国自行制定的诊断标准为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CCMD-3) 。这三个诊断标准基本接轨。在

6、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上,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综合这三个标准,对急性应激障碍的识别有以下几点:1. 1 遭遇过创伤性事件;1. 2 有分裂性症状;1. 3 有三大核心症状:持续地重新体验、回避、警觉性增高;1. 4 社会功能障碍1. 5 症状至少持续 2 天,最多不超过 4 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 4 周之内。2、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 ) 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 1952 年制订,2000 年修订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

7、tion,TR),缩写为DSM-IV-TR。在 DSM-IV-TR 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2. 1 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者:(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2. 2 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患者会表现出下列 3 项以上分离性症状:(1)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2)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例如,“发呆”);(3)现实解体;(自发地诉说外部世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因而显得不真实,如感到现实世界疏

8、远、缺乏生气、似乎是假的或者像舞台,人们在上面表演着规定的角色。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身体的性质改变。病人一般知道这种改变是不真实的,否则为现实解体妄想。)(4)人格解体;(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5)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该创伤的重要方面)。2. 3 以下列 I 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9、。2. 4 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2. 5 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人睡、激惹、注意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之不安)。2. 6 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例如化了不少时间去告诉家人这些创伤体验以期获得帮助。2. 7 此障碍至少持续 2 天,最多不超过 4 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 4 周之内。2. 8 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

10、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 I 或轴 II 障碍的恶化加重。 3、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这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 1990 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 10 次修订本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留了 ICD 的简称,

11、并被统称为 ICD-10。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 2007年颁布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 10 版修订本(ICD-10-E)。在 ICD-10-E 中,急性应激障碍称为急性应激反应( Acute Stress Reaction,ASR),其定义及诊断标准如下:3. 1 定义ASR 为一过性障碍,作为对严重躯体或精神应激的反应发生于无其它明显精神障碍的个体,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退。应激源可以是势不可挡的创伤体验,包括对个体本人或其所爱之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犯、被强奸);也可以是个

12、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如同时丧失多位亲友或家中失火。如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生本障碍的危险性随之增加。并非所有面临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出现障碍,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应付能力在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及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症状有很大变异性,但典型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 状态,表现为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紧接着这种状态,是对周围环境进一步退缩(可达到分离性木僵的程度),或者是激越性活动过多(逃跑反应或神游)。常存在惊恐性焦虑的植物神经症状(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症状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或事件的影响后几分钟内出现,并

13、在 23 天内消失(常在几小时内)对于发作可有部分或完全的遗忘。3. 2 诊断要点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影响与症状的出现之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上的联系。症状即使没有立刻出现,一般也在几分钟之内。此外,症状还应:(1)表现为混合性且常常是有变化的临床相,除了初始阶段的 “茫然”状态外,还可有抑郁、焦虑、愤怒、绝望、活动过度、退缩,且没有任何一类症状持续占优势;(2)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持续存在或具有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在 2448 小时开始减轻,并且大约在 3 天后往往变得十分轻微。本诊断不包括那些已符合其它精神科障碍标准的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突然恶化。但是,既往有精神科障碍的病史不

14、影响这一诊断的使用。包含:急性危机反应、战场疲劳、危机状态、精神休克。 4、中国诊断标准 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 2000 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CCMD-3) 。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4. 1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 1项:(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15、;(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4. 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4. 3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 1 周,通常在 1 月内缓解。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1、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在受刺激后立刻(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上述症状多为混合出现,但也可单独出现。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

16、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为心因性木僵。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可出现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为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2、亚型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也成为“反应性精神病”。这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一种亚型。其表现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3、强烈的病理情绪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有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症状缺乏晨重夜轻的变化,情感和行为多能为旁人所理解,与外界接触尚好,称为急性心因性抑郁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