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秋期中考试卷(发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2210292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秋期中考试卷(发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4秋期中考试卷(发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4秋期中考试卷(发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秋期中考试卷(发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秋期中考试卷(发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6 页 第 2 页共 6 页2014 年秋学期理论期中考试卷科目:语文 出题教师:钟柳湖 使用班级:2014 级 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 (9 分 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唠叨(do) 恓惶(q hu ng) 夤缘(yn) 相濡以沫(r )B.戕灭(qing) 聒噪(gu) 戏谑(xu) 蜚声国际( fi)C.夙昔(s ) 衣袂(ju) 云翳(y) 含情脉脉( mi mi)D.亘古(gn) 熨帖(y) 桎梏(g) 烟波浩淼(mio)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他的外表整洁和内心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

2、有过烦燥不安的表情。B.纵观世界文学,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免。C.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辨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D.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能传达诗文、辞章的意趣,展示书者的修养和人格。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人们能悟出书道之美,因而点燃心灵深处爱的火花。B中国在东海设置防空识别区是有效行使自卫权的必要措施,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是完全正当、无可厚非的。C陕西省汉中市今年 投资上百万举办“油菜花节” ,

3、甚至为了搭建会场及停车场,撂荒 50多亩农田,这种做法引起游客广泛刍议。D黄摩崖所著的头颅中国这部书,以恢弘的视野和石破天惊的洞见让惯看白文、懒于思考的读者产生味同嚼蜡之感。二、 (9 分 每小题 3 分)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庆长假期间,出现了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人满为患、人败景致。因此有不少网友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B一只从荷兰出发、去 11个国家 15个城市“游历”的大黄鸭突然风靡全球。不少专家纷纷表示,大黄鸭的风靡,和炒作无关,和童年有关。大黄鸭与致青春可以说是同期走红,看似巧合,却都客观验证了创意本身最朴素的真谛,即创意是

4、“人性的艺术” 。C近日,据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 2013年度“全球最具权力女性榜”显示,德国总理默克尔连续三年问鼎冠军,包括彭丽媛在内的 9名中国人榜上有名。D.作为独领风骚的新兴媒体,微博积聚的大量人气自然成为商家青睐的营销对象,其营销优势使得诸多行业广泛使用它进行产品促销。5、下列对新闻特写和通讯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B、新闻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C、通讯报道面

5、比新闻更为集中、更为细腻。D、在表现方法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有时也使用叙述、议论,但这些手法处于次要地位。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称赞陇南“是一个宝贵的复杂地带” , 将我们深深打动的,不仅是这里绝美的山川秘境、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是陇南呈现出的全新的时间视野。 为了印证这份热忱和珍爱,我们的报道组在这片兼具江南之秀美、汉唐之古韵的中国腹地盘桓多日,陇南人还常用唐诗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形容自己的家乡,而来自陇南的朋友提起这句话时,却总会引用为“陇南是一个复杂的宝贝地带” ,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以超过 2000公里的行程走访了陇南全

6、境。A B C D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做 712 题(25 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7、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

8、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 6 分)戮力攻秦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因击沛公于坐 而听细说 若入前为寿 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班别:姓名:第 3 页共 6 页 第 4 页共 6 页8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A而

9、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9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二个。 (3 分)10选文表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述。 (3 分)11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诗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请写出这两句诗。 (3 分)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译文: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 “赐之彘肩。 ”“壮士!能复饮乎?”译文:四、 (6 分)13、名句默写(6 分)指点江山, , 。我希望逢着 一个 。我轻轻的招手, 。 ,大礼

10、不辞小让。五、现代文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20 题。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

11、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4、文段中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6 分)15、文中的“中国人” 、 “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6 分)_ 16、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 分_ 17、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3 分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 “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

12、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18、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 )3 分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B、 “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C、 “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D、 “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19、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3 分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六、语言应用(16 分)20、学校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 。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3 分)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21、请用“风” “帆” “船”三物,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你的朋友发一条祝贺生日快乐的手机短信。注意:60 字以内。 (3 分)22、请以“中国式过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