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69054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上册语文死海不死课堂教学实录田童(执教、整理)一、 课前准备,营造氛围。老师:在初一,我们学过一首写大海的诗,是曹操的,题目叫观沧海,内容大家还记得吗?学生: 记得。老师:我们一起来背诵。学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老师:这里描写的大海是那样充满生命的生机,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跟“海”有关系。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老师:大家喜欢旅游吗? 学生:喜欢。 老师:因为旅游总是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奇,我们总是喜欢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2、一篇文章,一起到亚洲西部去探究神秘的死海。(板书课题:死海不死)老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的? 学生:说明。 老师:对,以说明为主。说明文主要是给人们介绍一些科学的知识。在说明文中,有一种文体,叫科学小品。(板书:科学小品)老师:关于科学小品,我想大家应该了解它的这么几个特点:首先,它给人们介绍一些知识,所以它具有知识性;这些知识是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这叫做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作者不是用平实的语言,而是用文学的、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让我们感觉到这些知识很有意思,这叫做趣味性。(板书: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老师:学习这篇文章,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读书

3、的方法,叫做四读法。老师:我们读一篇文章时,可以从文章的题目、结构、内容、语言四个方面,去领会和理解。现在,大家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读到什么?你有哪些探究和发现?(学生看书,看题目,思考片刻。)学生 1: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死海,说明了“死海不死”。老师:这是死海的学生:特点。死,又不死。老师:大家觉得这里有意思吗?哪些词语?请大家在题目上圈画一下。学生:有意思。 “死”和“不死”。 老师:这里,你有疑问吗?来,说说你的困惑。学生 2:为什么叫“死”海?为什么又“不死”?老师: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好,这正是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抓住文章的题目,我们就读出了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老师:下面,大家迅速

4、读课文,看哪些段落介绍了有关死海的知识,介绍了死海的哪些知识,你是怎样知道的。一会儿,大家一起来交流,分享你的发现。(学生看书,勾画语句,思考。)学生 3:第 1 段说死海的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第 2 段说人们在死海中,即使不会游泳,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老师:这位同学的回答解释了题目中的疑问,为什么叫“死海”,又为什么“不死”。请大家圈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老师:大家看,在这两段中,“死”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不一样。第一个“死”是指动植物的死,死海水中没有生命;第二个“死”指人,是说人不会被淹死。学生 4:

5、第 4 段,介绍了死海中有多种矿物质,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读了文中一些句子。(对学生 4)你能不能用简洁的话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学生 4:介绍了死海的咸度很高。老师:大家看,咸度高是因为什么?学生:死海海水的浮力大。老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学生:原因。老师:好。我们明确一下,这一段介绍了死海海水浮力大的原因。文章用了一个设问句,然后回答。下面,继续交流你的收获。学生 5:第 7 段。介绍人们对死海的开发利用。老师:这是死海的“今天”。大家看这一段,还写出了死海的什么?学生:几十年前的死海。老师:也就是死海的学生:过去。老师:大家从文中找找看,以前的死海

6、有什么特点?学生:荒凉。老师:请大家圈画出“荒凉”。文中介绍人们怎样开发利用死海的?学生 6:死海旁边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老师:此外,还有什么?学生 6:死海海水有治病的功能,吸引着许多游客。老师:对。这样,我们看,死海被开发利用在建工厂、旅游和疗养这些方面。现在的死海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出现了不少生气。老师:“生气”,和我们平时说“我不高兴,我很生气”中的“生气”意思一样吗?学生 7:不一样,这里是生机勃勃的意思。老师:是这样吧?一个词语的意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生气”在这里的意思就是“生机、活力,热闹的景象”。请大家圈画并记一下。学

7、生 8:第 6 段,介绍了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老师:大家看这一段,除了介绍死海位置,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 9:介绍了四海的形成。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老师:哪位同学有补充?学生 10: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积淀下来,越积越多,就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死海。老师: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一段的内容:此段介绍了死海形成的原因,包括死海的地理位置、长宽深度、源头和形成过程。(提示学生在课本上圈画标注)老师:到这里,我们回顾一下课文介绍了死海的哪些知识学生:死海得名的原因

8、, “死海不死”的特征,死海海水浮力大的原因是咸度高,死海形成的原因。老师:大家看,文章先介绍死海的特点和“不死”的现象,再说明其原因,这种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这种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的说明顺序,叫作学生:逻辑顺序。老师: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可以用排除的方法去判断,如果不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就是逻辑顺序。大家看课文,介绍了死海的过去、现在,那么大家说,死海有没有未来?怎样介绍的?学生 11:有,第 8 段,写死海的将来。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老师:那时的死海将怎样?

9、学生: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老师:大家注意到,这里说的“死”是什么意思?学生:消失、干涸。老师:大家理解得非常正确。结合上下文,“死”在文章中有不同的含义,同学们学习很用心,理解很到位。老师:通过读文章的段落结构,我们读出了死海的一系列知识,那么文章作者是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找相关段落,分析说明方法,圈画词语和句子。)三、细读课文,领会方法老师:好,现在把你的探究和发现与同学共享。学生 12:第四段和第六段,第三段和第五段是引用。老师:第四和六段还没有具体说,她就到第三和五段了,跳跃很大,大家能跟上吧?(对学生 12)你给大家具体说说。学生 12:第三段引用

10、了一个传说,说明死海海水的浮力很大,人在里面淹不死;第五段引用了一个神话传说,说明了人们对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推测。老师:大家看,她说得特别好,不仅说出了这两段的说明方法,而且指出了说明的内容。大家想,如果去掉这两段,文章的趣味会怎样?学生:少了很多。老师:这样大家就可以分析出,“引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学生: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有阅读兴趣。老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请另一位同学来说第四段和第六段的说明方法。学生 13:第四段中,“135.46 亿吨氯化钠,63.7 亿吨氯化钙,20 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六段中,“它的南北长 75 公里,东西宽 5 至 1

11、6 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 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 400 米,也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老师:大家看,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学生:说明了死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矿物质,说明了死海的长、宽和深度。老师:对,这些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死海的这些情况,非常直观。大家看,这些数字,有非常准确的,叫确数,也有些不太精确的,叫约数。大家找一找,看有什么不同。学生 14:第六段中,“最深的地方大约有 400 米”,第八段中,“每年死海水面下降 40 到 50 厘米”,这些是约数。约数是不是说明得不准确?老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约数通常有词语上的标志,如“大约”、“左右”等等。有时,我们也可以不用这些词来表示约

12、数。现在让我来猜一下同学们的年龄,十二三岁,十三四岁。是这样吗?学生:差不多。老师:你看,我没有用准确的数字,却知道了大家的年龄。看来,有时候约数反而更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情况。再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学生:一公里。老师:不确定时,我们也可以说二三里路,三四里路。这里的“二三”、“三四”都是约数,也都能准确反映出家与学校的距离。老师:除了列数字,文中还有哪些说明方法?(学生一时沉默了。)老师:大家看,第四段介绍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高时,说“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大家注意到这里的标点符号了吗?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冒号。老师: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示下文。有哪些矿物质,文章告诉我们了,有氯化钠

13、、氯化钙、氯化钾、溴、锶等,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学生:举例子。老师:对。通过举例子,我们就具体直观地了解到死海海水中含有的矿物质是哪些,很明白。还是在这一段,最后,还有一种说明方法学生 1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老师:这句话用的说明方法是学生:作比较。老师:很对。通过比较海水和人体的密度,我们就清楚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大家在课文上圈画,作一下笔记。老师:现在我们回顾刚才的内容,文章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的说明方法,使我们了解到死海的相关知识,增长了很多见识。那么大家喜欢读这样的说明文吗?学生:喜欢。老师:下面我们来探究,课文

14、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学生读书,圈画,和同学交流。)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老师:说说你对文章的发现,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阅读兴趣?学生 16: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死”海“不死”,“死”和“不死”,让我有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念头。老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形象,标题很吸引人,有悬念,让人欲罢不能。联系刚才的分析,课文最后还提到死海的将来学生: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老师:对,文中同一个“死”有不同的意思,给读者带来阅读的趣味。还有哪些地方很有趣味?(学生一时间沉默。)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同学们可以去想,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哪些语段激发了你的阅读兴趣?学生:第一段,第二段。老师:

15、大家看这两段,如果我们去掉文中那些描写的、修饰的词语,剩下的是什么学生:(读第一段)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老师:这样,大家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来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学生: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学生: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甚至大概老师:同学们真的很会学习,很会探究。刚才同学说的这些词语,形象地表达了我们阅读时的那种心理出乎意料和惊讶:为什么叫死海?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大家明白了,正是文中的这些词语的作用。请同学们在课文上圈画、标注。老师

16、:同样,我们看第二段学生:(读课文)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能自由游弋;不会游泳的人,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老师:文章中能够激发我们阅读兴趣的词语是学生: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真是老师:请大家圈画、标记这些词。这两段中的这些关联词语和修饰词语,让我们读者一下子就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使我们急于阅读下去,这正是作者体现科学小品趣味性的地方。老师:大家看,如果我们把课文第三段的内容放到第四段后面来讲,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思考。)学生:先说死海不死的原因,再说死海不死的故事(传说),就感觉到没有那么大的悬念,吸引力就不那么强烈。老师:我们同学说的很好。安排文章的内容时,要讲究一定的顺序。科学小品的趣味性也正是在这里:会写文章的人,常常能设置一些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这样的文章就比那些平铺直叙的文章有吸引力。这对我们写作文也是很有启发的。五、欣赏图片,关注死海老师:学完了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死海充满了好奇心。下面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