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95918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们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存在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更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出于对学生认知发展特征,及每节课教学时间相对较少的原因,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教学目标的达到,绝大多数的发问与要求都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的。仅仅从学生对于教师问题的回应中

2、,我们可能只能了解学生对于某个问题情境是否理解了,是否采用了合适的问题解决策略,但我们无法了解其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及问题意识所处的水平。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改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观点是相悖的现阶段,就我的观察,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而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接下来我将从四个阶段向大家介绍下我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点滴体会: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有疑但不敢问的情况。造成这种现

3、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有许多顾虑,总是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或大家都知道的,怕被同学讥笑、老师批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心理顾虑。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教师都不要嘲笑,要认真对待,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提错的问题要启发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自信心;对有探讨价值的“提问”要因势利导,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以“问题”为

4、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推动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敢于大胆的提出问题。现以我在教学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复习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我对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课上,我给出了这样一个背景资料“如果给定一个椭圆 ,给出一条直线 ”,我问学生“根据所给背景资料,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在这一开放、宽松的环境下,提出了很多的联想,比方说生 1:椭圆的焦点;生 2:“a” “b”(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值等;针对这一请况,学生的联想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我就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引导“同学们,能不能把椭圆和直线放在一起联想”生 3:作图;生 4: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有几种等等如果是

5、这一类有探讨价值的联想,我就因势利导,顺势追问“如果你是老师,你希望你的学生知道什么?你想问一个怎样的问题?”虽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在层次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学习的气氛很浓烈,平时不开口的学生也会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带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对未知的事更开放。在我看来,现代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生学会学习上,积极鼓励学生自学新知,实行先学后教策略,引导学生在旧知结构的基础上主动探求新知,尝试性的组织

6、迁移,培养自主探究未知世界的精神。这里的独立并不是完全封闭、孤立的,而是要求老师能够提供给学生与迁移有关的准备材料,适当加以点拨,提高迁移的成功率,增强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信心和意识。比如我在教学排列(一) 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知识,因此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排列的定义和排列数公式,之后完成对例题的剖析和进行练习。学生能很快速的就自学好排列的定义和排列数公式,但在阅读例题和进行练习巩固时,碰到了相当多的问题,比如对一个排列的题目如何下手,为什么用排列数公式等问题。此时,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现将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过程记录如下:生 1:为什么用排列数公式生 2:题目是一个排列问

7、题生 1:为什么是一个排列问题生 2:题目符合排列的定义生 1:如果这是排列,那么怎样子就不是排列了由此,引出了本节课里的一个关键点“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 。学生在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而另外一些问题其实也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三、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 ”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

8、疑难问题提出来。引导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我总结了如下几种:观察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例如,在排列中的一个变式教学:有 4 个男生和 3 个女生排成一排,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不同排法:(1)男甲排在正中间; (2)男甲不在排头,女乙不在排尾;(3)三个女生排在一起;(4)三个女生两两都不相邻;(5)若甲必须在乙的右边(可以相邻,也可以不相邻) ;(6)全体站成一排,甲、乙、丙三人自左向右顺序不变。问:除了上述要求的排法,还有没有其它不同要求下的排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现将其中一些问题记录如下:(1)7 位同学站成一排,

9、甲、乙只能站在两端?(2)7 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站在两端?(3)甲、乙两同学必须相邻,而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 (4)若甲、乙两名女生相邻,且不与第三名女生相邻?(5)甲、乙、丙 3 名同学必须相邻,而且要求乙、丙分别站在甲的两边? 追问法当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是这样的?”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例如,数学中常见的一题多解型的练习。类比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在教学集合间的关系时,就可以通过类比实数间的大小关系,类

10、推集合间相等、子集和真子集的关系。四、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提问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 “科学开始于问题” , “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 。的确,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着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捕捉“问的契机” ,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总之,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 ”陶行知也言:“发明千

11、千万,起点是一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为重要,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分钟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为 数学学习与研究 优秀论文,请勿抄袭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陈永秀(山东青岛)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文化课,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课程,担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学生要创新,必然要学会思维。新课标中指出,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刚接触新教材,一幅幅鲜艳的图片,眼花缭乱;几段生硬的文字,枯燥无味。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关键词:数

12、学教学 问题意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创新运用“设置小问题,创设小情景,联系小生活,应用小知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实了新课程理念。一、设置小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疑能促思,疑能生趣。教学时,要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兴趣” 、 “带着问题”走进求知、思维探索的课堂天地,产生对知识的好奇,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思维

13、情绪。设疑要巧,要因材施教,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 ,自发探求,教师稍加点拨,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比较“3/8和 5/8、1/4 和 1/8 的大小” ,先让学生分别用大小一样的纸折成以上分数,再在小组内比较大小,使学生弄清它们大小时,再布疑设问:为什么分母一样,分子大分数就大?为什么分子一样,分母小分数就大?能举几组这样的例子吗?这样,通过布疑设问,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弄清分数大小的原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二、创设小情景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情节内容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教材内容让学生喜闻乐见,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

14、”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 ,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五一”劳动节前夕,明明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利群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运动鞋,价值 198 元,他身边有 323 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 元,他身边有 465 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

15、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 ,把教材中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联系小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

16、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2、研究鼓掌动作。 (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 (2)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 (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 (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 、 “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 。 (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 (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 )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 。最后教师小结, “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份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