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5259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文档论“史记戏”的教化功能Educational function of dramas from Shiji江 君 1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200)内容摘要:“史记戏”史取材于史记的戏剧。 “史记戏”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史记中的人物故事进行连缀、补充和发挥,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通过尊崇历史实现以史为鉴,通过重塑人物以彰显人情人性之美,通过精心布局以寄托民众的理想,这些方式都实现了“史记戏”教化功能。关键词: 史记 史记戏 教化功能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以其以其深刻的思想、生动的人物、严谨的叙事、杰出的语言艺术倍受历代文人学士的青睐。

2、史记也是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尤其是戏曲更是大量择取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加以敷演发挥。 “史记戏”对史记的传播和接受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下层文士艺人为了娱悦世俗、寓教于乐而编演的“史记戏”适应下层民众的需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清扫史记接受盲区。同时, “史记戏”对历史事实进行连缀、补充、发挥,使得整个人物故事完整连贯,寄寓着普通民众的愿望理想,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一、尊崇历史,以史为鉴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人们尊史的心理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孜孜追求。 史记是司马迁“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论考之行事” ,广阅“天下遗文古事” , “略以拾遗补艺”而成的“一家之言” 1,无疑

3、是史著中的集大成之作。作为正史之首,无论是在历史材料的来源上,还是在义理思想的建树上都更具有一种内在的权威性。因此, 史记在为后人提供基本的历史事实同时,更提供了许多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而取材于史记的“史记戏”则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满足了下层群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心理。大多数“史记戏”将史记中相关人物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剧中角色的言语行动演绎历史事件的过程。甚至还利用剧中人物“自报家门”的方式来口述历史,满足了民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心理。如元杂剧周公摄政第一折就通过周公之口追述周朝的光辉历史以及商纣无道、周朝代商的过程。很多剧作家在创作时就有彰显历史的意图,如五鹿块的作者许廷录在其自序中就说:“晋

4、公子1 江君(1979 年 6 月) ,女,湖南长沙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本文为校级课题“情、理、法的交融从史记戏看元明清社会道德与法制状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R003文档文档重耳事可传也,惜其无传” 2,因而创作此传奇;张坚在创作怀沙记时说“屈子独不见于传奇” , “乌可以无传” 3。其次是对求实精神的体认。在戏剧创作道路上,曾经出现过一股追求写实的风气,写实精神一度成为衡量作品优劣的尺度。戏剧作家们抱着“聊将史笔写家门”的态度进行剧本创作,从本事考证到关目设置,从人物形象到性格特征,从舞台动作到角色语言都要求尽量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容丝毫“作假”

5、。如浣纱记的作者梁辰鱼本人也是一位非常注重实地考证的作家,他创作戏曲作品时“以一书生,南游会稽,探禹穴,历永嘉、括苍诸名山而还;既又溯荆巫,上九疑,泛洞庭、彭蠡,观庐山瀑布,寻周郎遗迹。” 4几乎是继承了司马迁著作史记时的实地考察精神,所以浣纱记除了一些小瑕疵外,基本上得到了欣赏者的首肯。第三是对历史鉴教功能的认可。自古以来以史为鉴的传统思想赋予了正统史著“记功司过,彰善瘅恶” 、 “申以劝戒,树之风声” 5的重大责任,因此只有那些“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6的事件方可录入。史记在选择所记内容时也是“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以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6、,成一家之言”的构想。戏剧史承担这种鉴教功能的文学样式之一,正如孙书磊所说的那样:“远离神话影响的经验主义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社会生活不断地寻找重复自己的可能。在戏剧创作中,创作者便努力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7“史记戏”很好地秉承了史记的这一精神,实现了以史为鉴的精神传承。如管鲍分金记 ,在其开场白“一篇肯綮”中就明言此篇传奇具有“慷慨悲歌感讽”的目的。并在全戏结尾时,感叹“人心反复若波涛,荣枯向背喧嚣。声华一旦登枢要,顿忘却寒微交好。羡德让雅存古道,投桃李报琼瑶” ,极力推崇管仲与鲍叔牙这样的“金石交” , “古来纪少。岁寒松柏操,青史仰孤标” 8。又如范睢绨袍记

7、的开场诗也说“悲欢离合剧中情,休向人前问假真。但得今人能似古,一回搬演一回新” 9。 豫让吞炭第四折中也明言豫让的忠义之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 。再如明马权奇在读完友人孟称舜的二胥记 10言:“词则壮气岳立,须髯戟张,觉吴市之俊,秦庭之哭,两人英魂浩魄,至今犹为不死” 。宋之绳也说此剧达到了“尾巷小夫,目不识之,于俳优谐谑间,一见忠孝感人事,未有不悲愤流连” 11的感化效果。而像“君臣如伊尹扶汤 、比干剖腹朋友如管鲍分金 、 范张鸡黍 ,皆可以厚人伦,美教化”12则更是明言 “史记戏”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满足了民众对历史鉴教功能的心理需求。二、重塑人物,彰显人情文档文档“自上古以来

8、,民间继承着神化思维的活力,大胆想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种充满着野性的想象或虚拟,从来就是民间在强权压力下抵抗逆境、追求心灵自幼的独特方式。 ”“下层百姓在虚拟的叙事中,享受着自己的话语权 。 ”13 如信陵君列传中有如姬冒死窃取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成功救赵一事。这么一个简单的记录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串疑问:如姬有怎样的杀父之仇?若如姬想为父报仇,她既为魏王爱妾,为何不让魏王下令直接捉拿仇人?若是如姬自己不想报仇,为何信陵君为她报仇后竟甘冒生命危险窃符以报恩?这些疑问“史记戏” 窃符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解释:如姬为平民女子时,貌美,晋鄙麾下一将仇仁欲强抢如姬,打死其父。如姬入魏宫受宠后,仇

9、仁潜逃赵国,并受到专横的赵括袒护,魏王鞭长莫及,如姬之仇三年未报。直到信陵君暗中派朱亥夜潜赵营方获其仇头,以献如姬。 窃符记中将如姬塑造成一位“父仇未报,饮恨在心” , “若为我斩却仇人,报深恩何妨杀身” 14的侠义孝女形象,故而冒死偷符报答信陵君。虽然这种想象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实,但是却完全符合艺术的真实,同时增强了故事的矛盾冲突。 “往年英雄豪杰,秘计奇谋,可惊可喜,真足照耀千古, 太史公记之详矣。然天下岂皆操觚染翰之士,按籍而观者,宁几何人?匹夫匹妇,茫乎未知也。我朝骚人墨客作浣纱 、 红拂 、窃符 、 投笔等记,其间慷慨悲歌,风流豪迈,树盛世洪勋之奇男子,具超尘伟识之侠妇人,编之词曲,

10、演之坛场,俾当年行事,历历如在目前,凡有血气者,咸知感奋,诚感激人心之一助也。 ”15可见如姬的人情人性之美得到观众的认可。再如千金记 16中写韩信登坛拜将的“登拜”一出就是根据淮阴侯列传中“诸将皆喜,人人各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生发而成。从史记这几行短短文字可见,诸将个个心高气傲,自认大将非己莫属,竟然是官职卑微的治粟都尉韩信!韩信有何才能担此重任?震惊之余,诸将会服气而任其调遣吗?此出先是极力渲染众将皆欲夺帅的气势,接着有萧何说明拜韩信为大将的理由,韩信走马上任,申明十大军令,部署军队精简得当。众人由惊而信,惟有殷盖和樊哙藐视韩信,以身犯险,于是韩信斩殷盖,打樊哙,威慑

11、全军,众人叹信治军严明,才能卓越,真正甘心听从韩信指挥,为韩信以后的节节胜利奠定基础。一出之中有惊有喜,有张有弛,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比起史记中的简略记载更有令人酣畅淋漓的审美满足!这些人物语言和行动情节都是符合历史逻辑的,是在文学情境中虚构细节以还原或表现历史的本真。惟其如此,戏曲之搬演故事,固然不离冲突,却又不以剧情的冲突为悬念取胜,而是更注重其中所展示的人生万象,寄寓着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具有浓烈情感色彩的舞台形象。 文档文档三、精心布局,寄寓理想史记记录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悲剧人生, “本纪、世家、列传中以写人物传记为内容的有 112 篇,其中以写人物命运悲剧的就占 70 篇” 17。他们

12、或因信念,或因使命,或因道义,或因烈行震撼了司马迁,也震撼着后世的读者,正如韩兆琦先生所说:“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叹,而是为壮丽事业而英勇奋斗的豪歌,不是一蹶不振的颓废,而是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进攻,不是失败的感伤,而是胜利成功的快慰,是一种道德上获得满足的欢欣。”18然而人们在感受悲剧精神的熏陶净化的同时,也渴望能得到心理上的补偿,追求哀而不伤,希望喜庆团圆、善恶分明,报应不爽。正如读离骚的作者尤侗“假托故事,翻弄新声,夺人酒杯,浇己块垒。至于嬉笑怒骂,纵横肆出,淋漓极致而后已观者目摇神愕,而作者忧愁抑郁之思为之一快。 ”19 截取史实以实现暂时的忘却:史记将英雄人物一生的遭遇都

13、如实记录,有头有身有尾,悲剧命运一眼看透,而在许多“史记戏”中往往只截取他们一生中某些最有意义、最辉煌的时期来表现,并在他们功成名就荣耀显赫时戛然而止,观众们沉浸于他们成功的喜悦。这些戏剧都是重在渲染过程,有意忽略、隐藏英雄们功成后的不公正待遇以及由于“功高震主”遭受猜忌而不得善终的悲惨结局,使得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实现了暂时的忘却,冲淡了悲剧色彩。 冻苏秦 、 金印记 、 绨袍记 、 马陵道 、 气英布 、 千金记等无不如此。更改结局以表达美好的幻想:有许多“史记戏”将悲剧人物的结局进行改换,使得悲剧添上一个光亮的“尾巴” ,满足了观众追求喜剧感受。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失手被擒,壮烈牺牲,而秦始皇

14、却毫发无伤,这是一个侠义刺客无所畏惧,凛然就义而强权者依然逍遥的悲剧。在戏剧易水寒中则将结局改为荆轲成功挟持秦王,逼其与六国结盟,互不侵犯,和平相处,而荆轲也功成身退,访道游仙。 击筑记中则将结局改为“高渐离不死,而始皇卒以荆卿死” ,而这种改造也是大快人心,就如祁彪佳评论时所说“极快,极快!传之者激烈中转为悠扬之韵,觉满纸萧瑟,令人泣下” 20。如此处理顺应了民众对道义最终战胜强权,侠义最后击败凶残的渴求心理。又如留侯张良为求自保而闭门修道,名为辟谷,实则绝食,就连狠毒的吕后也劝其“何至自苦如此” ,并“强食之” ,后八年良卒。不难想象张良的晚年应该是饱受压抑、胆战心惊之中地度过的,一代功臣

15、的如此结局也是为一般民众心理上很难接受的,所以在赤松游和赤松记中都将张良的结局更改为得道成仙,跳脱尘世,与赤松子一起自由遨游,表达了民众支持张良追求功成身退,精神自由的美好幻想。借题发挥以宣泄愤懑的感情:“史记戏”善于开发剧中人物的遭遇将会带文档文档给后世接受者的情感震动,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21。 史记中有许多地方也流露出司马迁着史时的真情实感,但总是点到即止,有所节制。如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精心塑造了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笔调之间不无钦敬之情,对他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更是遗憾,在众多写到项羽的“史记戏”中就将这种同情、钦敬与遗憾突显出来,如千金记第三十七出“别姬” ,项羽“自叹盖世英雄,始信短如春梦” , “悔当初早不用鸿门计” ,慷慨别姬,三十九出“鏖战” 、四十一出“灭项”将项羽写得英勇异常,甚至死后仍身穿黄金铠甲,无头而屹立,直到韩信揖拜方倒下!历史上项羽的残暴、狭隘、短视与妇人之仁在戏剧中都被忽略、淡化,他仅仅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忏悔而不屈服的将军,值得后人永远同情与敬佩。又如分金记 、 绨袍记 、 冻苏秦 、 渔樵记 、 题桥记分别是借管仲、范睢、苏秦、朱买臣、司马相如先是怀才不遇、受人轻贱,饱经委屈、忍辱砺志,最后发迹变泰、受人仰慕的故事来表现历代文士们共同的坎坷遭遇。它们是出自文人手笔,打上了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