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3898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岳《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袁岳《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袁岳《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袁岳《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袁岳《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袁岳《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岳《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职业选择的十大关系作者:袁岳(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哈佛大学 MPA。1992 年创办零点调查公司,2000 年创办前进策略和指标数据公司,2003 年创办远景投资公司,任董事长)第 1 大关系:“热门”VS“冷门”从 GDP 发展水平来看,可以对“热门” “冷门”行业的区分有个参考值。造成“热门”很热, “冷门”很冷的原因是很有趣的。举例来讲,到餐厅吃饭的时候,人们往往都会有一个习惯,就是去人多的餐厅,而不去宽松没人的餐厅。热门如麦当劳,热门但没有营养。在热门行业中找工作,一般从会想到,这个行业现在“井喷”式发展,相应的对人才需求也一定是井喷式发展。但这个想法可能是错误的,就是因为某个行业很

2、热,所以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冷的。热的行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的脸色可能很难看;其次在热的行业中学到的本事是稀松的,对人才高要求,是一个行业危机的时候,一个行业快速成长,甚至在成为泡沫的时候,能在这个行业中学到什么?在我国第一个互联网春天的时候,人们只学到了一些互联网春天的故事,等到互联网泡沫破灭,发现当时学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大用。所以一个行业热门的时候,包括在这个待业中赚钱都是很投机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不是常规的要求,也不是安身立命的要求。对热门的行业的选择要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包括要有对待热门行业中的冷脸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多人在热的行业中可以遇到特殊的机会,比一般人在冷的行业可以获得更

3、多特殊利益,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热门行业不适合普通人的选择。相反,冷的行业中却可能提供更合适一般人才的机会。比如现在市场上卖的功能饮料,销售非常好,但是市场中的定律是,当一样的产品卖到“火”的时候,它离“衰”就很近了。职业也是相同的道理,特别热的职业,不一定是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相反,在一些冷的职业中,有可能学到有用的技能。冷的行业不是因为处在“前增长”中,就是处于下坡状态在走下坡路的情况下,要考虑的是怎样改变眼前的困境;处于前增长的状态,意味着离热不远。所以对很多人才来说,在热门与冷门之间不妨选择“冷门” 。第 2 大关系:“有名”VS“没名”通常,人格分为两种:一是内在型人格,另外一种是

4、外在型人格。内在型人格的特点是做事情主要自己舒服,有自我满足的标准;外在型人格就比较在乎选择有普遍影响力的组织作为自己的存身之所。很多在贫困家庭中出生的孩子,他的优势是积极向上,弱点是爱慕虚荣。爱慕虚荣有个特点就是爱到大单位工作,这类人是从组织的规模与组织的名声中寻求满足的在一个大规模的组织中工作,成为这个组织中的一部分,以此为荣。但是在一个大单位中,一个人是如此渺小,甚至哪天失踪了很久才有人知道。而广东人中的很多有钱人不这样,他们自己做生意,悄悄发财,也不露富,只讲究自己的实惠。像在调查行业中,有人会说,能力不错的人,到哪个行业做都比这里钱赚得多,干吗做那么辛苦行当。有人可能说,我就喜欢研究

5、,尤其是这种工业化的研究,现代化的咨询,就是基于内在人格;也可能是我常讲的“王八跟池塘”的理论:大的海龟,感觉自己很大,当它跑到海里去的时候,就小到看不到它的存在;而只有海龟三分之一大的龟跑到水池中了,就显得很大了,所以一个人才在适当的小行业中更容易出头。当然在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的区分,而是根据个人不同的人格特点来确定。第 3 大关系:“长期”VS“短期”有些人从小就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爱好,其实这个人并不一定是只有这样的爱好。职业也是一样的,很多人选择的第一个职业是由很多的阴差阳错的原因导致的。所以大家找工作不要很紧张,大家做好准备,刚工作的三年之内跳三跳,找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

6、像产品,在做市场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一两个市场来试验一下,看下市场反应如何,运营模式有什么问题,之后再决定是否推广。我们有些同学是本科生,这是你的第一个学科。很多人如果第一个学科学太好的话,反而被框定了一些东西,其实学得不好的反倒还好一点,还可以继续尝试学其他学科。我认为,从中学开始,真正的好学生是“中才”中等之才。考试名列前茅的很多学生是被废掉的,因为他只能证明他通过了我们这个教育体系的要求,而在这个教育中拔尖是意味着会有很多的丧失的:丧失想象力和丰富的其他爱好。当然,如果你是最差的学生,太不符合规则,就容易越轨,这样的人才进入组织的时候,也容易出现问题。站在团队作业的角度来讲,一个好的团队往

7、往既不是由最好的人才也不是由最差的人才来组成的,而由中才组成的。中才意味着在接受了社会化教育之后,适当地保留了自己的发展兴趣,没有离社会主流太远,又还有成长的空间。你在 23 岁28 岁之间跳槽,都是很正常的。但当你 29 岁的时候,就要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古人说,三十而立,意思是三十岁的时候就要站在那里不动了。三十岁之后还是半年换一个工作,还不能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的人的发展前景就很危险。毕竟晚成大器还是少,因为人们认定你是习惯性跳槽习惯性跳槽涉及到一个人的职业品德。在一个领域想要做资深人员,要有职业声望,职业造旨才能成功。而职业造旨是要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培养出来。所以我们说短期内

8、的职业调换是为了有更适当的职业定位;而从长期来看,职业的调换是为了使自己找到最合适的位置,调换本身不是目的。当然还有很多人是通过再学习来重新确立职业目标的,如学习 MBA。很多的行业认真地做是可以做好的,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在一个行当里做好就已经不容易。而且在一个行当里被接受,除了智慧和才气,还要有耐心,钻研和接纳别人,而后面这些职业品质需要通过时间的考验来得到别人的认同。第 4 大关系:“创业”VS“就业”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就业就给人家打工,帮人家干活。现在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两点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明显了。在就业过程中,如果职业声望很高,老板担心你离职,会给你一

9、些股份,让你成为股东,由此也可以发现,就业也可以是创业的前奏。创业有时候也跟就业一样,员工可以下班,老板不可以下;员工可以不加班,但是老板必须加班在这种时候,很多创业的人在帮就业的人打工。这些是社会进步很重要的表现。哪种人适合创业?虚荣心很强的人适合创业,我这里所讲到的虚心跟刚才提到的外在型人格虚心有很大的区别,这种虚荣心是喜欢自己做主,还要有坚强的信念与承受力。总的来说,这个世界上适合创业的人并不多,我看也就不超过 5%的人适合创业。但在中国有创业心态的人很多,原因是羡慕老板的自主和富有。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创业者并没有成功,我们羡慕的创业成功本身寥寥无几。大部分创业的人 30 岁之前生活在水

10、深火热中,3050 岁生活在守业的煎熬中,50 岁之后生活在心脏病的笼罩。总的来说,包括那些已经真正成名的大企业家,他们的生活都是很贫困的,最大的贫困就是没有时间去真正享受生活。有一本写犹太人的书塔木德 ,书中提到上帝提供给你的除了干活,就是享受,比如说一个人创业艰辛,他就应该拥有跟创业成就匹配的享受。这不太像中国的一些老板,要么过度享受到了不健康的水平,要么不敢说享受。创业与就业最大的区别,创业是寻找资源,创造资源,而就业往往是运用资源。工作时间长的人,不适合创业,原因是他在创业的时候往往是在运用原来的资源与原来的思维模式,因为这是一个惯性;但创业的人习惯了不断的搜寻资源、整合资源,所以创业

11、的人给放到大公司里他会感觉不合适,创业的人会感觉大公司的规矩太多,这样多的规矩,怎样做生意呢?第 5 大关系“封闭”VS“开放”封闭是指专业,开放是指贯通。做人力资源的人可以发现,有的人才可以同时做很多种工作,而且可以做得很平衡;有的人才,一个时候只能做一种工作,如果让他做第二个工作,那么会导致两个工作都不能做好。人的社会资本有三个要素:一是信用,信用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先行投入,拥有广泛“社会债权”的人信用是可以转移支付的,如果请一个人吃了顿饭,没有要人家回请,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也许对方就会以帮忙的方式付给你;二是打洞,一个人平时是生活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周围的人也都是在这个结构中,所以就不能

12、感觉到你的能力有什么特别或者不同,但是如果到另外的社会结构中,稍微表现出一些原来社会结构中的知识,那个结构中的人就会感觉你的水平很高,所以人们在社会结构的交流中获得人们对你的推崇;三是过组织生活,组织生活是指在生活、工作中要经常运用一些团队交往的方式,结交陌生人,维持和老朋友的交往,从而保持社交的规模效应。我们在社会中的发展,包括人们的推崇,敬重跟个人的社会资本拥有的总量成正比,社会资本是限定社会地位的依据。一个单一的人才,可以在一个领域发展得很优秀。例如陈景润,他除了数学之外,其他的知识大体一概不懂,但是他可以在这个单一领域发展成权威。但如果做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则需要更多的开放性层面的人才

13、,精通社会资本经营之道的人才。第 6 大关系“国际”VS“国内”有些中国人有个误解:国外的就是国际的,就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其实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像纳米比亚、南斯拉夫也属于外国,就不见得那么先进。“国际”的概念对应于坚持一国特性的那种特点。如果在与一些国外人士沟通的时候,表现得坚持传统或者中国优越感,这些人就会认为我们过于中国化,不能融入国际潮流,如果一个能够在良性的沟通中寻求共识,能够用最适当的方式转移信息、知识、资本,这就蛮国际化了,不是必须被外国人管治、合资、教育才是国际化的不二标志。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人比较认同、寻求外国的东西,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社

14、会,还是有很多独特的本地人文因素,要在实践中消化揣摩真正适合国人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在有些范围内,中国人的变通能够做好生意;在有些范围内,西方公司的规范化和职业伦理虽然显得有些超前,但是还是代表了一种前瞻性的价值。一个国际公司很不以为如何的留学 MBA,对于一个温州的民营企业主来就就是个大大的人才;很多机关经验的人感到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很保守的美国投资家来说,就是难得的新鲜知识。这是一种交融互动的过程。在社会经验的意义上,这两者都有值得专业人才学习的地方,也有专业人士发展的空间或许国际机构提供更多的规范性和安全感,而国内机构可能提供更多的担当性和兴奋感。第 7 大关系“多学”VS“少学”在学校

15、里面要多学,工作之后要少学。学校是开放式的学习机会,可以多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东西,原因是没有人等着你干活;在单位里,老板关心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学的好坏。人需要有特定的学习时间,但基本不是在工作中。欧美国家不少人很流行工作一段时间后中断一下,再完全融入到学校的环境中去学习的这种方式。原来学习的专业,把你限定到一定的范围内,但当一个人接触社会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一个领域的知识训练不足的方面,通过学习再来补充些,这是一种被动学习方式。同时还要注意在用的时候少学习。所谓“少学习” ,是说在我们主动学习的时候,由于过分自主,选择的是自己喜好的类别和内容的知识,会不断强化自己的偏向,从而使得自己不断

16、说服自己世界上的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学习越多,就越固执。 “少学习”的另一个含义,是不要过于庞杂各个学科都是有流派的,有些教师把翻译过来的各个流派的知识都给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系统,好像练杂耍一样,实际上根本不能配套。被动学习里的多学习和主动学习里的少学习可以使得我们兼得扩大见识和强化务实之用。第 8 大关系:“管理”VS“被管理”一些人感到名校很多毕业生当一个普通的职员都不合格,但问题是,名校的很多同学自认为自己当老板都有余。我个人认为,在名校读书最大的优势是增长见识,但是对于学习基本功的本科学生来说,在这里读书就不见得是好事。一些同学分不清学校的荣耀和自己的本事之间的区别,出现了突出的名校寡德,名校低能的现象。从管理一个国家到管理一个小公司,最杰出的管理者是了解疾苦,而又能以超脱的方式进行管理,不陷入其中。如果一个人到一个团队里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当总经理的材料,通常这个人往往就当不成总经理,团队认同就通不过。圣经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耶稣说如果你去做客,千万不要冒然占据上座,到了之后最好选择最下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