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63752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漫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漫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漫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漫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结合安定区牛营小学 朱晓英摘要:在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时,要关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两相促进。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品德教育当我们步入 21 世纪的时候,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让人目不暇接;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让人心旌摇荡。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个时代让人身感力不从心。不稳定、不平衡、不和谐时时困扰着人们:竞争、挑战、选择,更让人心力交瘁。作为社会成员中一员的学生,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是我们学校工作的必然选择。而学校工作的育

2、人本质决定了德育为先,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下面将我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交流。一、心理健康与个性品德在学生个体上的相容性决定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学生是一个个有个性心理品质的鲜活生命体,他们生活、学习在一个个班集体内,如果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友爱、活泼和谐的集体,那么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相对就少,而且个性品质相对好,因为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他与周围人的交往程度跟和谐能力,好比心情舒畅者,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春意盎然,阳光灿烂,极富活力。相反,处在一个精神萎靡、秩序混乱、相互猜疑甚至冲突不断的集体中的学生,由自我保护本能与和群心理促使,心理上存在这样样的问题,

3、对于学校的规章,班级的规范,在内心中呈无所谓甚至逆反状态,自然个性品德的培养呈事功半倍状态,个体品德不会过好,如同行走在泥潭中的脚,总是带有污泥。总之,要使品德教育有成效,学生的心理要相对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准越高,品德教育的收效越快。二、搭建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互通。1、设立班主任信箱,畅通师生心理交流渠道。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设立了班主任信箱(又名“心理驿站”),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随时将自己的心中烦恼以便条的形式投在信箱之中,我及时地将这些便条认真阅读,并就他们所说问题,以大姐姐的身份,以便条的形式予以回复。就这样,在相互倾诉,彼此鼓励的过程中,化解着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疙

4、瘩,增进着师生的情感。更为有利的是我以信箱为依托,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品德教育时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记得一次下班后,我跟往常一样,认真阅读着当天收到的便条。当读到“老师:为什么男生尽欺负漂亮女生?难道人长的漂亮有错吗? ”时,我被这位平时文静、秀丽的女孩的疑问震撼了。立即回复到“你的确长得很漂亮,因为你的漂亮连我也羡慕。但是,漂亮并没有错!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心事,你能将心事告诉我吗? ”经过几个便条的交流,我通过对那几个男学生批评教育和对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时的化解了学生之间的一场危机。2、开展德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一系列班级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启智养德,

5、是我们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策略。在设计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比较害羞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增加参与活动的频率,让他们体验参与的喜悦,以逐步克服抑郁、紧张、拘束、不自然、胆怯等心理现象;给耐挫折能力弱的学生,多创造参与活动时的失败机会(机会创造不留痕迹) ,并在失败后给充分的鼓励,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有意识地发现、保护和发展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让他们在活动的体验中享受到自信的魅力,以逐步克服逆反心理,等等。3、融会课堂教学,推动心理、品德双丰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开设了,但受师资因素的制约

6、,很多学校由班主任兼任着这门课程的教学。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及时、恰当地渗透品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保健技巧和方法的同时,受到品德教育。同样,在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时,要关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两相促进。4、探源品德归因,实现品德问题的根治。现实中,学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表现,教师不去深入分析这些不良表现背后的真正因素,常片面地认为学生的品德有问题,叹息“孺子不可教也。 ”其实,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表现,就其根源是学生的心理方面存在着障碍。作为班主任,对那些所谓的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有寻找他们心理

7、障碍的意识。只有找准不良根源,才能够对症下药。比如喜欢攻击他人,甚至寻衅滋事的学生,他们多因屡次受挫而不能正面对待, 自暴自弃,以攻击他人为发泄方式。只要我们用爱心去跟他们沟通,会发现他们的表现归因,而加以根治。世界卫生组织干事马勒博士曾说:“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丧失了一切。 ”心理健康是保证一个人身体健康的精神基础。作为明天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青少年一代,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家庭的未来,我们既要重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更要重视对他们个性品德的培养,使他们成为身心傻康、品德高尚、才智卓绝的新一代。让我们共同去“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