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t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49731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t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t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t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t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t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t(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傅雷故居无法忘却的痛(名人故居)姜泓冰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1 月 27 日 24 版)江苏路二八四弄五号,傅雷旧居雪 村绘每一座有历史的城市,都会有一些 让人心痛和不能直视的地点,想忘记却不能。因为那伤, 长在了人心底。在上海,伤痛的地点之一,在安定坊,江苏路 284 弄 5 号,傅雷旧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听人提起傅雷的名字了。2013 年是他诞辰 105 周年,似乎也只有些小范围的纪念。他的旧居在哪,也不知有多少人还能记得。位于江苏路、愚园路间的安定坊,筑于 1936 年,今天被人们羡慕地称为花园洋房,其实只是有花园的联排式住宅,并不豪奢,曾是许多文化人的集聚地。沿着有些 芜杂

2、拥挤的弄堂往里走,不经意就会看到一幢不起眼的房 门外,挂着 钱学森、施蛰存、祝希娟等名人名家的旧居提示牌。284 弄 5 号原本是藏在整个里弄深处的幽静所在。但江 苏 路几经拓宽成为交通主干道,房子已接近街面,车声市声尽在耳畔。5 号院外,只有一块“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匾,而无其它提示。朝北的黑铁大门终日沉沉 紧闭,偶有知情者探 访,多半只能隔着围墙,窥见三楼窗格与屋顶的轮廓风貌。大门内,花园不大。向南的花园里早无当年主人至爱的玫瑰。三层楼的西班牙式建筑,有着或瘦窄或扁平或方正的钢窗,在整个由 细小卵石贴成的 墙面上, 长短直窗的线条,就成了恰到好处的装饰,加上挑出的尖尖 阁楼与红色屋瓦,自有种

3、岁月浸透之后的优雅与合宜,宠辱不惊。傅雷旧居的牌子已旧,是挂在房门外的。原来的傅家独居,如今有四 户人家住在里面,产权据说属于部队。住户大多都已 苍老, 询问何时搬来,一位年轻些的阿姨边照顾老人、做家事边回答说:“老早的事了,有 40 来年啦!”扳指算算, 40 年,也已是傅雷、朱梅馥夫妇走了数年之后。虽然院里停了越野车,每间房屋不再是旧式漆木 门,有的人家还拦起了白铁栅栏的防盗门,但小楼内里的整体格局与氛围似乎并无太大改变。 进门 的空间有些逼仄,楼梯靠着墙壁,四五级一段地曲折着,一直收窄,通到三层阁楼。轻叩房门,三楼人家不在,二楼的老伯伯进门后就不再露面,即便是居委会主任特地请他帮我“ 讲

4、点故事”。帮我开了大门的阿姨面容和善,却始终一脸戒备,希望我不要拍摄房子内部的照片,即便是走廊也不要拍,因为“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她还几次提醒 说:“傅雷的故居在卢湾和南汇,要拍照你该去那里呀!”的确。有迹可循的傅雷故居,在上海,还有两处。其一在南昌路 136 弄 39 号,是他早年的居所;其二在原来的市郊南汇县下沙镇王楼村, 现在属于浦 东新区,是傅家祖宅,傅雷的出生地。这两年,当地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大力修缮原本破败不堪的老宅,征集傅雷藏书和用具,希望打造一间纪念馆, “傅雷故居 ”的名号正渐渐响亮。然而,要触碰到傅雷的精神与灵魂,恐怕仍然要到闹市中心的这一处,安定坊 284 弄 5号,虽

5、然这里也并未留下他有形的 遗物,但 踯躅其间,却分明能看到一个穿中式长衫戴格子围巾,或是着西装系领结的身影,戴旧式圆眼镜,棱角分明,认真严肃,有着 对于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却孤傲自尊,决不肯妥协。当年,小楼的一楼是傅家客厅 、餐 厅,也是儿子傅聪每天练琴的地方;二楼是傅雷夫妇的卧室、书房,三层阁楼先由两个孩子和保姆居住,在他倾注心血教育成才的长子傅聪出国后,三楼也做了他的工作间。这里是傅雷居住最久、成就亦最多的地方。从 1949 年到 1966 年的 17 年间,在这里,这位中国最杰出的法国文学翻译家、 艺术评论家译成了罗曼 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 等众多经典作品;

6、也是在 这里,为了给万里之外的儿子不间断的指点、支持与交流,他用秀丽流畅的毛笔字一封封写就了几十万言的家书,它们日后结集出版,不惟让更多人见识 了他的才智、学养与 艺术品位,更成了展现人间至爱、在粗陋枯干的日子里滋养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人生经典。小楼让我们觉得熟悉和亲切,因 为它曾在傅雷家书中那一幅幅个人或家庭生活照里 时时出现:玫瑰成片的花园,窗明几 净洒满阳光、洋溢 书香琴韵的客 厅,雅致的格纹窗帘,挂满照片的背景墙,近景是一家人 脸上平和自在的笑意和眼神里的相知相 爱,尽管那个笔名 “怒安”的父亲总是不苟言笑、一脸严肃 思考傅雷个性鲜明,宁折不弯,是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与从众时代里少有的“个

7、体户”不上班,少见人,本本分分地以一支译笔养家与立世。他的思想与精神,则遨游于更广大、丰足而纯粹的文化与艺术世界里,从未被 现实的小楼所困 他曾自豪地说, “学问第一, 艺术第一,真理第一”,是自己从来没有 变过的原则。他也 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然而,他还是躲不过政治运动 ,成了右派。 “文革”一来,便被红卫兵们抄家批斗,因为他有名,因为他虽然既无工作又被停 发了印数稿酬, 还能和妻子在自家小花园里种玫瑰、喝咖啡、抽烟斗、弹钢琴,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然后,1966 年 9 月 2 日的深夜,傅雷用他工整秀丽字迹留下 遗书,将与他人的钱财债务往来交代得清清楚楚,甚至还 没忘了续交房租、 给保

8、姆留下生活 费、给自己留出火葬费,与妻子朱梅馥一起安安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终, 还要将被子 铺在地上,以免踢倒凳子吵到了邻居这一幕,后来曾有 许多人震撼、感慨而反复追想,因 为,不愿蒙羞而苟活,又能将最后时刻规划得如此精细、负责 ,将最激 愤决绝的壮举做到如此理性、从容者,实在不多。2013 年,这对夫妻的骨灰刚刚 迁葬于距离傅雷出生地不远 的一处墓园,墓碑上 题着傅雷家书里的一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前些年,上海曾举行过一项名人 评选,傅雷排名第三,仅次于巴金和陈毅。可见,在人 们心底,那伤,那痛,那份敬佩与感动,还在。一如楼适夷在 傅雷家书序中所说:“ 一颗纯洁、正直

9、、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 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 远掩灭, 还是要为大家所 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愿我们能直面那痛。愿那样折断耿介端直、毁灭美好真诚生活的劫 难,永不复来。北京的星白 羲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1 月 27 日 24 版)作为一个自小生长在北京的居民,我眼瞧着自己从幼儿园小毛 头长成一年级的小豆包,从小豆包再一蹦一跳蹿成“五好”女青年但不论我的身心如何随岁月流转而成长, “北京大妈”这个群体却不移不易地保持着自己 50 岁上下的年纪。她们向下看能装萌,向上望能发威,她们姿态

10、各异、朵朵颜色不同,却一律用自己的幽默、热情、机智描绘出一幅北京的风情画。要说真正的北京大妈,还是生活中的她 们最典型。抛开 单位坐班的庸碌,挥去工厂机器发出的巨响,在北京城里穿梭移动的她们才是这城市里最有趣的 风景:公交车上,大 妈会婉拒你让座的行为,因为她们说“ 你 们上班一天挺辛苦,我不累,站得住”。碰上问路的年轻人,热心的大妈不仅会告诉他们各种不同的到达方法,更会 频繁使用北京人那出名的 “东南西北”方向词, 让没有方向感的问路者既感温暖,又觉头疼;超市里、展销会上,大妈们展现出“火眼金睛”的本领 黄瓜、油菜、鸡 蛋、后臀尖们的品质,毛衣、棉裤、羊绒衫、羽绒服们的针脚、里子、面子无一能

11、逃脱她们审 慎评判的目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们的足迹开始遍布各地。云南、甘肃、新疆,她们重回知青插队的热土;上海、江苏、浙江,寻访古迹名胜,京腔京韵自此 掺杂 在各个景区,她 们变成了活泼开朗的外乡人身披五彩披肩, 颈挂数码相机,手持智能手机,咔嚓咔嚓地照着相,用京腔喊着:“茄咂(子)!”我在英国读研的时候有个关系特别亲近的北京朋友。她的母亲大人在我们快毕业的时候申请探亲签证,一气儿在英国住了两个月。这位阿姨就是一位典型的北京大妈:热情,爱聊天,性格透亮,热爱生活。记得有次阿姨自己逛街回来,描述她在马路上如何碰见了位黑兄弟,黑兄弟对她挤眉弄眼地打了个热情似火的招呼。当 时,阿姨瞪着她美丽的

12、大眼睛,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整个过程。这个过程里,她既表达了被搭讪的害羞,也深深透露她对这位外国友人行为的不解和自己极高的警惕性,既生动,又可 爱。我还深爱她做的北方口味的炒菜和面食。肉感十足的茄子,蹿香的葱爆羊肉,爽口的大白菜,金黄的贴饼子,汤汁浓香的西葫芦馅儿饺子,怎么做、怎么吃,都是我满怀浓浓思念的家乡菜。曾经,由于她们比母亲们年长 得多,所以我 总感觉她们年纪 大、嗓门高,茶余饭后爱扯闲篇;曾经,由于她们只是身边擦肩而 过的路人,所以只知道她们穿着打扮和我有不同的审美。但是,随着我的母亲也步入这 个年龄段,我开始慢慢 转换对 她们的看法,我开始理解她们的急脾气和大嗓门因为世事历练让她们了解

13、事情发展的方向,具备足够的底气。我开始欣赏她们比年轻女孩厚实的肩膀,因 为自儿女、 孙子孙女出生,她们便肩扛、手提、怀抱了太多岁月的重量;我开始有点依赖她们的幽默和唠叨,有点离不开她们忙碌的身影, 毕竟一茬又一茬的北京大妈们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中,像所有中国女性一样,哺育、抚养了一代又一代如我这般新中国的男孩女孩。所以,在北京精神“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高度概括中,我竟开始渐渐发现她们身上散发的光。就像黑夜中照亮黝黑胡同的光,靠她们的爽利、豁亮,将黑暗中艰难的跋涉、未知的恐惧一扫 而光。那是一颗颗北京的星啊,亮晶晶、金灿灿的。“得意之作”无杂念(人民论坛)向贤彪 人民日报 ( 2014 年

14、01 月 27 日 04 版)一位画家说,他的得意之作,基本是在心无杂念、心境澄明的状态下所得。心若染尘,必难得神韵。对此,古人亦早有语云“画家之妙,皆在运笔之先;运思之际,一经点染,便减神机。 ”无杂念方有“得意之作” ,绘画如是,世 间事也多如此。私心杂念形如枷锁, “人只一念贪私,便 销刚为柔,塞智 为昏 ”。而当人们超越了私念欲,则心清,则神旺,则生命之全力可聚于一事。甚而为拥有“ 一 颗坚不可摧的精神内核而存在”,志存高远,不为名利所羁绊;心无旁 骛, 专心致志干事业;脚踏 实地,滴水穿石不懈怠。以 这样的心境做事,日日相继,久久为功,必有“ 得意之作”,采撷成功的果实。今天,当人们

15、在东山看到木麻黄 锁住风沙的时候,在 兰考看到泡桐造福百姓的 时候,在大亮山看到森林覆盖荒山的时候,无不 为之惊叹。而在 这“ 得意之作”的背后,是谷文昌、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人艰 苦奋斗的精神、心系百姓的情怀、无私奉献的品格。遥想当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忘我工作播撒绿荫,可曾想到自己日后“乘凉”?可曾想到为自己建造一座“丰碑”?然而,正是这种无“小我”的胸怀、无杂念的追求、无私欲的奉献,才越发使他们的精神光彩照人,使他们的人格圣 洁伟岸,致使每一个人走近他们时,无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所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考 验;改革建设时期,所面临的常常是公与私的考

16、验。唐代文学家 陆贽说:“ 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党 员干部干事创业 只有出于公心, 摈弃杂念,先考虑群众能不能得到好处,能得到多少好处,并为群众利益竭尽全力去 奋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如果带着私心杂念做事,在个人利益上患得患失,其结果不但于事无补, 难以成就大业,还会与群众离心离德,即使做了一点好事,群众也不会买账领情。“壁立千仞,无欲 则刚。 ”无私者,不掺杂个人的私心杂念,在选人时,就会少一些人情干扰,秉公办事,任人唯贤,为党的事业不拘一格用人才;在做事时,就会少一些左顾右盼,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创造出经得起群众检验的业绩;在做人时 ,就会少一些患得患失,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一个高尚而纯粹的人;在 为官时,就会少一些官僚之气,敬畏人民,夙夜在公,留下清白正直、求真务实的美名。“公者千古,私者一 时。 ”秉公道,弃杂念,去私心,做到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大公无私,这是为官从政的必备素质,也是成就事 业的必然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