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高一语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36035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高一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高一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高一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高一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高一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高一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校2012-2013(上)高一试卷高一语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黄山学校 2012-2013(上)高一试卷语文试题 2012.10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第 II 卷两部分。全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在试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2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第卷(共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 ”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

2、到爱和幸福。 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

3、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

4、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机理。其次,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

5、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圭臬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1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2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

6、自己的幸福感。 .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人文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作者在对技术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二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

8、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9、 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藩溷(fn hn):篱笆边,厕所旁。伧父(f):粗野的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庭藩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C. 世咸贵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B. 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D. 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5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 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门庭藩溷皆著笔纸,偶得一句,即便疏之 谧称善,为其赋序 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0、 A. 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学习,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 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 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 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名重当世。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分)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柳梢青关卢梅坡刘过泛菊 杯深,吹梅 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 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8、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 9、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 分)(1 )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2 )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纪念刘和珍君(3 ) ,大礼不辞小让。荆轲刺秦王 (4 ) 微夫人之力不及

12、此。 ,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乡土情结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蔫角相见,音容笑

13、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却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

14、,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

15、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弄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