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20194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外文资料辅助历史教学的再思考黄岩二高 屠文彪摘要: 实现教学中高质轻负的目标,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是一条重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借助外文资料来辅助历史教学,达到历史英语两学科的双赢,则又是此项途径中比较有效的手段。关键是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认真实行起来。关键词: 外文资料 历史教学 借助外文资材料来辅助历史教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本人就曾在这方面作过一点粗浅的尝试。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日后对其作用的认识也愈加清楚,对一些做法的体会也更为深刻。现在撷其一二,与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探讨。一丶匡正教材疏谬还原译文内容本意。常言道“百密总有一疏” 。我们现有的教科书,虽然是由多

2、方专家精心编撰而成,但往往也留下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个别地方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失误。拿现有的人民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课本来说,不管怎么说它都代表我们目前教科书编写的最高水平,可其中的疏漏同样在所难免。这样,特别在世界史教学方面,如能借助一些外文资料,则可比较方便地加以纠正。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节内容为例,在该课文边页“学习思考”栏目下,有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试卷上写下的一段话:“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样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显然,文中的“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它会永

3、远发挥作用”令人疑窦顿生:“事业”既然“悄然无声”下去,怎么还会来个“永远发挥作用”?一查这句话的英文原文“our deeds will live on quietly but perpetually at work”, 才知系翻译错误所至。它的本意应该是“我们的事业将悄然长存并永远发挥作用” 。这里的“but”绝不能翻成“但”这样的转折之义,而是应译成“而且”一类的并列之意方为正确,否则极易产生误导。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添课堂情趣。时下,外语仍是不少学生最感头痛的学科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增加一些英语知识,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调动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本人在上笫二次工业革

4、命一段内容时,讲到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高效内燃机即柴油机,我当即告诉大家它的英文名称就叫“狄塞尔”(diesel);本茨(Bentz)开发的内燃机品牌汽车之一,在中国即称奔驰。由于这类词语的新奇和独特,学生轻易地记住了人与物这两者的中英文名称。如果平日对这类材料稍加留心并搜集整理,然后在教学中择而用之,常可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以前在讲到对美国历史发展至关重要的西进运动问题时,曾经引用美国成语故事中的一段话:“开发西部的拓荒者当时最难对付的既不是印第安人,也不是毒蛇猛兽,而是树桩。”此语一出,学生心中捣鼓开:为何树桩会成为北美农民的拦路虎?望着他们一脸困惑和欲知为快的目光,我才徐徐吐出答案

5、:“原来美国西部荒原的树木砍掉后,留下众多的树桩,要是不加清除,土地便无法耕种,但欲拔之,无三四匹马休想拉出,这对草创时期的农民来说,自然是不小的困难”。此语一出,学生纷纷脸露惊喜之色,整个课堂气氛为之活跃。他们不2仅对美国西部开发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且对美国成语“树桩” (Stump)一词也留了较为深刻的记忆。三、补充教材内容不足促进学生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常需要找一些材料作为补充,方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当遇到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内容时,情况尤其如此。1787 年宪法在美国历史乃至整个西方政治制度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对其历史作用包括局限性作如何评价,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遗

6、憾的是,教材只提供了“黑人选票仅折合为三分之二计算”这样一种简略的说法。美国历史上种族歧视到底严重到何种程度,课文交代得并不十分清楚。如不恰当补充,学生们小之对美国宪法的局限性,大之对整个西方民主政治的意义就缺乏一个通盘的了解。笔者教到这部分内容时,曾想找点资料加以补充,可手头一时却又难以觅到。正在尴尬之时,无意中发现案头有一篇类似的英语学习文章,尽管时间有点久远, 权衡一番后还是采用了。上载:“南北战争后,美国奴隶状况的改善仅维持了 1O 年左右。自北方军撒出后,南方黑人的境遇反较战前下降。当时通过了种族隔离法,厕所、餐厅、墓地、学校均实行隔离。19 世纪 8O 年代,南方每年近 2000

7、黑人末经审讯被处绞刑” 。这段材料在课堂上一经展现,学生便对美国种族歧视如何严重有了一种感性认识,意识到美国 1787 年宪法既有历史进步的一面,确也有其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的一面。这显然对他们辨证分析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利。当然,后来回想起来,本人当初那样的选择判断也还算正确。四、提高学生对历史概念掌握的科学性。如何完整、准确地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也是我们这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需要把握的重点和面临的难题。就在写本文的前几天,笔者刚好上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内容涉及苏俄 1921 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并提到这些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们还喊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这样的口号。当时就

8、有学生问:“苏维埃”和“苏维埃政权”两者有何联糸和区别? 这实际上扯到了这两个概念如何正确理解的问题。查阅百度,上面是这样阐述的:“苏维埃(俄文:COBeT 的译音),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 。因为俄国 19O5 年革命时出现过一种由罢工委员会组织起来的代表会议,简称苏维埃 ”。对什么是“苏维埃政权”并未细说。由于以前接触过这类外文史料,自己很快就能给学生讲清此事的原委:所谓“苏维埃”, 是当年俄国罢工工人和城市贫民经常聚会之处,类似今天酒吧那样的地方(原文:It was the refuge,the port,the pound,One went there to palaver,to drin

9、k,to smoke,even to sleep.It truly was the house of the people)。这种地方很容易变成人们议论时政表达时评的场所。所以,自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诞生以后,这里很快就成为他们首先抢占的目标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由此也催生了苏维埃政权。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苏维埃”对广大工人和城市贫民来讲,都是他们自己的政治空间和活动天地,拥有极大的亲和力。这样一讲后,学生基本清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确掌握这两个历史概念打开了方便之门。到此,大家自然也明白了为何水兵们会提出这样极端政冶口号的历史原因。五、帮助学生更加主动高效地学习英语。谁都知道,要提高英浯

10、学习的有效性,一个重要的条件便是让学生在“在应用中学” 。而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恰恰又是当下一般学校难以具备的。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如3果利用一些英语材料来帮助教学的话,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这类英语知识的掌握,实现历史、英语两学科的双赢。也同样就在前几天,上到罗斯福新政一课,练习中有两处涉及 1929-1933 年大危机的英文材料:一处是 I 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only w

11、ant one job.(我会三项技能,能说三国语言,打过三年仗,有三个孩子,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 ;另一处是 The Great Depressiong(大危机)。前一句中的“Fought”本意是“战斗” , 而后一句中“Depressiong”则是“萧条” 。 自己当时就结合练习中的这些材料引发学生思索:为什么“Fought”要翻译成“打过仗”? “大危机”在英语中为什么不是”Crisis”(危机) 而用“Depresstiong”来表示?最后,就此展开过认真讨论的学生们,不光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有了进一步认识,对“Fight(fought 的现在时)”和“Depress

12、tiong”两词义也有了更加完整的理解。由此可见,目前的教材也好还是与之配套的练习也好,本身都不乏可资教学的有用信息,如果好好利用的话,完全可以获取一举两得的效果。以上是本人利用外文资料配合历史教学一些做法和认识的略陈。接下来,想结合自身的体会再深入作点反思。首先,要认清趋势有紧迫感。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电脑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起来。随着中国与外部联系的日益密切,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不少人把 “跨世纪人才”定义为懂得外语和电脑操作的人;把“

13、复合型人才”定义为懂外语、会使用电脑、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外语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可见一斑。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 一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这一前所未有的举措,不仅充分显示了我们国家目前对外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预示着以后的高考会不断出现与这种新要求相衔接的考试内容。英语作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在当今各类沟通中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地位肯定倍受关注。事实上,上海普通高考历史卷从2002年开始就经常产生包含英文材料的选择题。同时,我们也已看到,现在所用的各种教材和练习,内中英语的

14、东西日渐增多。为此,在平日如能多用些英语材料参与历史教学,应该是一种不失明智的选择。其次,有的放矢忌无病呻吟。这里所说的“多用些英语方面的东西来参与历史教学” ,并非指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而是指必须有的放矢地慎用。这既要看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看老师自身的水平,更要看是否有教学的实际需要,决不能搞无病呻吟,否则极有可能弄巧成拙。在讲新航路开辟时,我最初找了不少这方面的英语材料,想以此来突出此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针对性,最后都被舍弃。终了只用学生容易误念成“好(ho)望角”的 “Cape of Good Hope”一词,反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不仅帮助他们正确辨别了读音,还使他们能够进一步了

15、解该词的历史含义。再如上到垄断组织形成的有关内容时,笔者也是仅提供代表垄断组织的最高形式托拉斯的单词trust ,接着让同学们查词典:trust, “信赖、信任”之意;大家终于知道了“托拉斯”不光表示垄断,还表示企业间相4互信任的一种联合!这样一来,学生对什么是垄断组织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如上文所提,本人在讲到上世纪30年代那次经济大危机时,也就要求他们侧重思考:为什么不以The Great Crisis而用The Great Depression来表示“大危机”?不再拿什么其他的英语材料出来。如果学生真正弄懂了“Crisis”和“ Depression”两个词义后就会明白:正是这种表达突出

16、了这场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巨大的破坏作用,而恰恰这就是该课的主旨所在!这些都说明:使用外语材料的量不在多而在精,只要恰当,在教学中就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再次,弃畏难情绪树立信心。平心而论,就我们目前的教师队伍来说,在课堂上能操流利的英语进行历史教学的老师确实不多。但是凭借多年求学阶段积累下来的英语功底,用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教学活动,则是许多教师尤其是那些青年教师能够做到的。关键是有无信心。就拿我们历史教研组的一位年青女教师来说,正宗科班出身,英语也过了六级,按道理讲在这方面完全能够做起来,可她就是不愿去稍作尝试。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说绝对不是其英语水平有什么问题,而是属于信心上出了岔子。有这么一件事,大家了解以后就会同意我这种观点了:江苏一位吴姓老师,他对借助英文资料进行历史教学已颇有时日,也发表过几篇相关的文章。就是这样一位堪称专家级的人物,上文提到的“Fought for 3 years”这句话,竟然被他翻译成“有3年工龄”!. 我说这件事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