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680341 上传时间:2017-11-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一:学校“德育”为何难为?德育是比较难的,它处在多重关系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当中。教育是一个自律和他律不断转化的过程,其中体现着多重关系,如认知的、能力的、情感的等等,最后体现为真实地行动。而这种行动的背后是什么呢?就需要通过德育来解决、来感化,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所有人都需要考虑到我们要让孩子发展什么。在多元评价的背景下,德育难还体现在“好学生”的标准上。评价一个人很难,而德育在很多学校中处于隐性地位,没有一个特别量化的指标和普遍得到认可的度。面对成绩、成长和成才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考虑学生升学问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升学之后怎样能够更加健康、积极地生存,那么,对于成才,对

2、于好的教育,才可能有一个现实的、大家共同认可的指标。问题二:学校德育的“应为”?教育是一个比较轻松、愉快同时也会比较复杂、沉重的话题,它不仅联结着社会各个方面,也引领国家发展之必须。因此学校应该自问:为什么孩子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当前,国外流行一种做法开家庭学校。美国大约有 1000 万的孩子不去学校上学而转读家庭学校,家长更乐意于孩子自身的专业发展,这种做法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同与批准。在国内,传统的学校教育依旧是主流。没有学校教育的学生便缺乏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和爱的体验,这种爱有别于家庭的呵护和关爱,我们要让孩子在班集体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价值” 。人的发展是指向未来,教育的这种超越性既要适应社会

3、又要略超前于社会。教育是开放的,这源于时代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又取决于人的多面性。这就需要教育的整合,在我们积极的引领中,不断结合环境的创新。问题三:学校德育的“作为”?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情况下,德育最应注重的是,人性的本质不能丢弃。曾经出现过这样一条新闻:重庆涪陵城区第四小学一教师出“奇招”考试成绩分以下的,都当众下跪,用双膝走上讲台领考卷。这让人喟叹的同时也发人深省。教育应当是让人发展、获取知识并使人性不断地被唤醒从而走向社会的。我们在思考教育的时候,要回归现实,即: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等能力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主要体现在师生间的相互影响。学校

4、教育应该指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侧重体验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的具体意义,置身于鲜活的具体情境当中。而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应当率先表现出理解的态度和行动,例如采取接受、开放、同情、真诚、帮助、聆听等方式。问题四:怎样加强对真实德育的研究?首先,要解除孩子对于家庭情感的单纯依赖,使他们依据个人成就,区别在班级中的地位。其次,要让孩子体验发展在未来社会中所需担当的特殊角色的责任感,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发展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并尽其角色义务的能力。第三,要依据成人社会的角色结构,选择和分配人力资源,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予以照顾。班主任在德育研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依据个人特色处理好师生关

5、系,体现好教学互动、教学结合等内容。例如,每学期用心组织一次班会、活动或家长会;每学年认真做一个教育案例和分析,收集整理一个教育主题的素材,建立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利用身边的同事分析、对比、反思自己的教育得失;一学期分析一下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没有无效和虚功?试着写下自己的教育心得和分析,争取与别人交流、分享和发表等等。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孙云晓 培养未成年人品德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而这种培养从哪里开始,却一直是广大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其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把求真务实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重视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中小学

6、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很大,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中小学生当作重点对象。一般说来,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许多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以后再给予意义。从行为习惯入手,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

7、达到高境界。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重视道德习惯的培养,不仅不会偏废或削弱其他道德品质的发展,而且,还能有力地促进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道德情感的丰富和道德意志的坚定。首先,培养道德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

8、方面:第一,养成道德习惯才能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而不至于“说”和“做”相互脱节,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个体在道德习惯的养成中,不仅能深化原有的道德认知,也能产生新的道德认知,从而提高并丰富道德认知。其次,道德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习惯的过程是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这种亲身体验直接作用于身心,使各种感受真实而直接。最后,培养道德习惯有利于坚定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的形成本身需要相当的意志努力,有的甚至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

9、。一旦养成道德习惯,即使没有强烈意志的参与,良好的道德行为也会自动地出现。中关村四小:德育崇尚“小、实、新、趣”地处智力密集的中国的“硅谷”中关村地区的中关村四小,学生大多来自“海归”家庭、 “高知”家庭及富裕家庭。与一般同龄人相比,这些学生知识面广、头脑灵活,但身上的“骄娇”二气也尤为突出:穿衣服要名牌;在校吃午餐饭菜倒掉的很多;表现更突出的是“独” ,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关心同学和集体了。针对这些特点,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把德育重点放在“做好孩子”上,实施“小学生文明形象工程” ,以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为目标,摸索出了一条 “小、实、新、趣”的德

10、育新途径。“小”小目标、小步走,一切从小处着手。学校在以知孝道、行孝道为主题的孝敬父母系列活动中,每一步都把目标定得小而具体,让学生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做到。第一步从尊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做起。第二步在班级中开展 “孝敬父母我做到”交流活动,制定“孝敬父母我能行”的方案,从学会自理、不依赖、不懒惰、不娇气,向父母学做家务,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负担做起。第三步是要爱家庭、爱父母、做家庭小主人。学校下发了学生在家做好孩子调查表,让父母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是否经常自己洗袜子、洗手绢,是否经常扫地、洗碗、叠被子,还有一些基本的家庭文明礼貌习惯。这些事情孩子们只要用心都能做到,但久

11、而久之,良好的习惯便形成了。“实”内容实实在在,让学生可触可感。班会时请来学生父母,让学生听父母讲他们的成长故事,了解父母的成长经历,知道父母的职业和特长,体会父母的辛苦,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开展“班规 班训我制定,我遵守”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自己制定班规 班训 ,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由学生轮流担任红领巾监督员,自己管理班级,把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遵守。学校还为同学创造互相帮助的机会。随班就读的小松同学双耳失聪,学习有困难,老师就让班里的同学与他结成学习小组。同学们把老师讲的内容一遍遍说给他,让他通过观察口型听懂、记住,和他一起完成

12、作业。小松的学习跟上来了,同学们也享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新”形式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在学校组织的“家校同乐、亲子情浓”主题活动中, “母爱寄语”让孩子们真切地领会到父母的殷切期望,其乐融融的“亲子游戏”使两代人尽享天伦之乐,而当孩子们向爸爸妈妈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亲情卡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父母与儿女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搞了一次“暂别父母的日子”外出实践活动,通过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重要和父母的深爱。学生在日记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文章在学校广播后,引起了很多学生的思考。“趣”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突出趣味性。各班利用班会时间,请家长结

13、合自身的工作和特长,给学生们上一节有趣的生活课。这增进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们更加了解父母,进而以自己的父母为荣。学校还从爱护小动物做起,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组织学生来到位于海淀区的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爱心教育基地,参加爱心活动。同学们与被人遗弃的近只小动物一起过周日,在照料小动物的愉快中培养了爱心。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张思德 ,许多同学对张思德从小事干起、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行为不理解。抓住这一契机,校领导把张思德的扮演者吴军请来和学生见面。同学们亲眼见到了电影明星,兴致别提多高了。在与吴军的交流中,他们很自然地对张思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很多人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德育要和学生找到“共

14、振频率”北京市第一九中学吴长华老师专访记者:高三是个特殊时期,在高三开展德育工作,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您组织开展了哪些不同于其他年级的德育工作?吴长华:高三的学生学习紧张,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时候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怀,在做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实效性,要能够贴近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总体来讲我在高三开展的活动是围绕着几个“三”来进行的。就是:“三善待” 、 “三封书信” 、 “把三美留下”和“感谢三种人”的主题教育。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把德育工作不断细化,落到实处。比如在高三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会给每个学生写三封信。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思

15、想交流。期中考试后,成绩有喜有忧,家长反应不一,同学们会有很多困扰。这时候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对考得不好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的漏洞。对考得好的学生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还要告诉他坚持刻苦学习、保持良好状态,还有哪些同学值得他去虚心请教。记者:我看到“把三美留下”这个活动很有新意,您是怎么想到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 吴长华:我带的是美术高中班,所以根据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和美育结合,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 。 “把三美留下”就是“把美好的校园留在自己心中,把美好的足迹留在母校,把美好的形象留给老师与同学” 。在学生们刚刚升入高三时,组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拍摄校园美

16、景,然后举办摄影展,让学生向家长展示自己美丽的校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校之情。还带领学生开展“我为学校做些什么”的讨论,引导同学们珍惜为学校增光添彩的机会,注重自己的言行,把美好形象留给老师和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美德意识。这也体现了学校“以美育人,措施求真”的办学特色。记者:高三学生的时间有限,您是利用什么时间开展这些活动的?收效如何?吴长华:这些活动都是利用班会等零散的时间来做的。其实德育是一个“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贯穿于整个高三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感谢三种人”的教育中,有一点是要学生们感谢自己的同学。高三的学习中有一点比较特殊,大家不但是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同学,将来的高考考场上还会是竞争对手。有的学生不太乐于在学习上帮助别人,我会找他谈心,告诉他班级体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圆圈,不仅要懂得竞争还要学会合作。然后鼓励其他同学有问题多向他请教,把他当成班里的小老师。通过互相帮助,大家共同成长。这种感恩教育是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