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51516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高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2013学年高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学年高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高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2013 学年高三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11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在中国, “伦” 、 “理”二字早在尚书 诗经 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 ,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 ,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

2、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 ,有所不为。 某种意义上说, “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

3、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 “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

4、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其首畏是“畏天命” ,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 ”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之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5、。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班级 姓名 考号 21下列不属于对“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理解的一项是( )A “敬畏伦理”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类有所不为。B “敬畏

6、伦理”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C “伦” 、 “理”二字早在尚书 诗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 “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D敬畏伦理是以人类特有的敬畏感为基础的道德规范。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B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当今一些人的敬畏感日趋淡漠。D对敬畏感的褒扬,不是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限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慎独就是在独处无人看见时,也要警示、规约自身的言行,谨慎

7、不苟,这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B因为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人格、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敬畏伦理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C当今时代,有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种趋势,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D培育公民的仁爱之心,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律令,就能建构成和谐社会。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

8、。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 ”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

9、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 诬:被诬陷。 B俾驰驿之任奏 俾:使,让。C

10、免逋赋杂役 逋:逃亡。 D雨亦旋降 旋:不久。5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 )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两遭丧,俱起复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发仓廪,免逋赋杂役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A B C D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

11、,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D魏源治狱多平恕,亦有不当。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没有上报朝廷,但也有因为断案不当而入狱的经历。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江楼月夜闻笛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 1愁。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注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

12、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8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 (文天祥过零丁洋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

1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目。(25 分)母 亲莫言我 5 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4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

14、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

15、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