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与思考以池州市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与思考以池州市为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与思考 以池州市为例信息来源:池州日报社 发表时间:2013-8-8 17:02:05 点击:192据新闻媒体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超过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是国际标准。而我国老龄化发展态势更加严峻。老年人口规模大,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是全球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老年人比重远远超过国际标准。我们池州市老龄化情况如何?笔者利用几个月时间,先后深入市、县(区)民政部门、有关涉老单位以及老年人群,采取开座谈会、专访、谈心等形式,调查我市老龄化现状和
2、老年人群需求。现将有关情况归纳梳理。一、池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池州位于皖南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山好水好空气好,加之经济发展迅猛,计划生育保持着较低增长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科学医疗水平不断攀升。我市城乡居民的寿命普遍延长。因此我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市总人口156万人,其中60岁以上22.8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5岁以上14.8万人,占总人口的9.5%。我市老年人口每年平均以1%的比例增长,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日趋高龄化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加速,就业形式灵活,我市人口流动大。不仅城市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增多,而且农村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
3、也越来越多。我市农村人口130万人,就有30多万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在城市居住、生活。因此城乡老年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亟待关注,特别是广大农村老年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的现状需要改变。二、池州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与成效广大城乡老人过去是建设新中国、建设新农村的功臣,现在仍然是推进兴市富民,建设美好池州、幸福池州的重要力量。目前他们年事已高,需要党和政府以及方方面面的关爱、关照。近几年来,池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未来发展、社会和谐与群众福祉,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敬老、养老、孝老措施。为了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效实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健全老龄事业工作机构,而且将
4、老龄事业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了池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促进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相继出台池州市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池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在物质生活方面,我市积极探索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福利性养老保障制度为基础,以老年人优待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制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全市老年人基本实现“老有所
5、养”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水平,我市制定了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办法,规定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免费进风景名胜区游玩。在医疗机构就诊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对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今年开始,按月发给普惠制高龄津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病非常频繁。为了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市通过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实现了医疗保险在全市范围内覆盖。早在2004年,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30种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上调为20万元,门诊报销比例也调整为50%。大大缓解了大病患者因看不起病所带来的窘迫,
6、使“老有所医”目标基本实现。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池州市逐步展开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老年公寓正在筹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示范工作,也正在进行。特别是对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和“五保”老人等特殊群体,给予特别关照。2009年以来,我市全力实施“夕阳红”工程,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共投资1.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76所,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2012年底已达到70%。 “五保”老人和部分失能老人在乡镇敬老院和市社会福利院安享晚年。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也采取多种措施,老年组织和老年协会纷
7、纷成立,活动设施也逐年增加。在各级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和乡镇村老年人文化室,我市部分老年人在愉快地欢度晚年。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与建议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尤为突出。作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池州市当然也不例外,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池州的老龄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现实问题,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池州市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听到涉老部门的同志和一些老年人提出一些中肯的可行可试的建议,梳理起来有以下几点:1、加快社区、村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居家养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老方式,目前我国老年群体养老方式主要有
8、两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机构养老比例较小,8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不但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能够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感,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要搞好居家养老,仅靠子女不行了。一是“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城乡青壮年流动就业、外出打工已成常态,不可逆转。二是“养儿防老”也不现实。现在的“421家庭”结构,一对年轻夫妇要供养双方父母和抚养一个孩子,负担实在沉重。要做好城乡居家养老工作,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必须伸出援手,在社区、村庄加速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 ,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医疗护理、法律援助、安全保
9、障、文体娱乐等一系列服务。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居家养老无后顾之忧。2、市、县(区)要加速新型老年公寓和市、县城关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还没有一所上规模、上档次、服务功能齐全的新型老年公寓。池州市退休干部越来越多,不少独居、空巢、高龄老人也希望得到优质服务。在访谈中,有几位老人谈到高龄后,想住设备好、服务好的新型老年公寓,有的人还专门到省城老年公寓参观,打听老年公寓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等,说万不得已,到合肥住省城老年公寓也行。池州市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宜居、长寿的好地方。可以招商引资,请全国、全省知名的连锁养老机构来池州投资,兴建新型老年
10、公寓。要加速推进此项工作。我市经历三撤两建,因此市内为老服务设施与兄弟市相比,明显滞后,需要在投入上倾斜,加大加速为老服务设施建设。3、加强老年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护理老年人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学问。现在我市敬老院、福利院的护理人员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我在敬老院了解到,现在的护理人员,多数是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妇女。她们只管老年人饮食起居,对老年人的身心保健、心理需求等一无所知。我市大中专院校较多,能否与院校协商,选择一所院校开设老年人护理专业。此专业社会需求空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一定看好,还可以首先满足我市需要。也可以与院校联办老年护理人员培训班,分期分批学习、培训,从而提高现有
11、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4、加强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建设。在调研中,不少老同志指出,过去有的医院有老年人挂号窗口,有老干部病房,现在没有了。因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年人生病较多,并陆续到另一个世界报到。因此,世界上不少国家以及我国医护、康复工作做得好的城市,对老年人康复、护理都特别重视,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或老年临终关怀医院。这些老年人医疗机构千方百计让老年人有尊严地活着,临终时也尽量减少痛苦,让他们安然去世。这一切需要专业护理,需要专业知识。创建老年康复医院或老年关怀医院势在必行。我市公办、民办医院较多,市民政、卫生部门能否选择一所医院试办老年医院,试行“医养结合”
12、 ,综合解决医改和养老设施资源有效配置等问题。那怕一开始,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法,逐步健全完善老年医院建设,让老年人安宁、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5、加强尊老、爱老、孝老和老龄工作宣传。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明确规定,子女、家庭成员应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现在有些青年人只顾自己的小家庭,尊老、孝老意识淡薄,因此要加强尊老、爱老、孝老宣传。提倡子女、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就近居住,以便随时关心、照顾老人。如老年人住进养老机构,要经常探望,他人精心护理永远代替不了亲情。对老龄工作仍要加大宣传力度。各级老龄委、老龄办要与新闻媒
13、体联系、配合,在老年节、 “敬老月”活动中,大力宣传党的老龄工作方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人口老龄化现状、敬老、助老、孝老和志愿为老服务等先进典型,在全市营造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和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调研人口老龄化,旨在为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便采取切实措施,应对我市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加快完善养老服务工作,需要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及有关涉老部门付出更多的热情、精力和财力。目前我市养老工作还停留在解决老年人衣食医疗的初级水平,面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不断增多、老年人缺乏心理关爱、优质服务的现实,如何针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多方面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还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参考文献:(1)2013年国家老龄办领导见诸中国老年报 、 安徽老年报 、 池州日报等报刊的讲话、报道。(2)池州市及各县、区民政局及涉老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