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262396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前言晚清高产女戏曲家刘清韵以毕生精力创作戏曲作品,其留存传奇达十种之多,占据了明清女戏曲家创作的半壁江山。然而,国内对古代女性戏曲家的研究原本就重视不够,而知晓女戏曲家刘清韵大名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比刘清韵更早些的另外一些女戏曲家如王筠仅以繁华梦 全福记两出戏而扬名后世,吴藻更以唯一剧作乔影被时人誉为“旷世婵娟第一流” , “见者击节,闻者传抄,一时纸贵”而一举成名。213 相比之下,留下大量剧作的刘清韵则生前生后都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道,一代才女几乎要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对她来说是极不公正的。笔者近期对其戏曲作品作了一番初步的梳理,拟在其文本的思想内容层面上展开分析和探讨,还历史以本

2、来面貌。刘清韵除了历史戏以及现代戏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入戏的。她对聊斋志异中的田七郎 罗刹海市 庚娘情有独钟,作了精心修改,将其分别改编成丹青副 天风引 飞虹啸 ,这些剧作与小说原著之间虽然是血脉相连,彼此之间仍然有可以互相印证之处,但是,剧作的主题内涵却又有其独到之处,且很大程度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人格形态。所谓“一剧之作,必有所寄” ,2/3 大凡清代的剧作家多爱将胸中块垒,寓寄于声歌曲文之间,作品中因而充分而强烈地流露着主观的色彩。刘清韵的聊斋戏也是如此,作品反映了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心情、希望及其思想意识 尤其是作者对人物善恶的道德观与家庭观,二者在作品中

3、巧妙地交织起来,本文试图通过刘清韵聊斋戏与小说原著的比较来阐述其有关道德与家庭的观念。二、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在国人传统的思想当中,人的善恶即所谓好人与坏人的界定通常是以道德意义为标准的,一个人倘若能遵守人们所公认的道德规范,其行为处事处处符合社会对人的道德以及正义要求,他:她; 就能成为一个人所景仰的好人,反之,则成为一个人见人恶的坏人。刘清韵从小就接受了这种正统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对人物善恶的是非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而正因为她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女作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正义感,所以在她所改编的聊斋戏中这种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表现的尤为突出,通过细节的增删大加赞赏和提升她所认可的好人形象,而对其所厌恶的

4、坏人则肆意贬斥和丑化。1、田七郎的形象与结局丹青副由小说田七郎改编而来,该剧叙述了富家子武承休与山野猎夫田七郎的故事。武承休受梦中仙人的指点与田七郎结为生死之交,而田七郎在武承休遭厄运之时,披肝沥胆,除去了武承休的仇人,并以身殉难。与小说比较, 丹青副在大的方面如整体故事的构造上没有变动,只是在故事情节的一些细节方面作了修改,其改动较大的地方主要在开头与结尾。此剧中的主人公田七郎是作者大加赞赏的人物,刘清韵对其作了精心刻划,通过增删故事情节以及一些细节来拔高其形象。仔细阅读剧本,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剧中的富家子武承休从道德意识上来说也是一个好人,而刘清韵对其亦颇有好感,这从作者刻意增加

5、了武承休冒着“净路雪”23 连夜进城探望收监在押的田七郎的细节,可知作者对其的欣赏。剧中的两个主人公田七郎与武承休都是值得肯定的好人,但两个好人形象的高下之分在小说原著中并不明显,小说原著中的武承休身为富家子弟不惜降尊纡贵,真心诚意地结交田七郎,在屡遭拒绝的情2 收稿日期 3/00/ 7 0 71/2 作者简介 3 李红慧:1=8;,女,江西于都人。现为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 李红慧:江西农业大学人文系,江西南昌 0000;!况下,仍孜孜以求,不以为忤。当田七郎身陷牢狱,面临被处死的危难关头,武承休不惜以重金保他出狱,免除了他的牢狱之灾。小说中武承

6、休行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合情合理,一个出身富豪的子弟能像他那样急人所难,以诚相待,重情重义,确实难能可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作者蒲松龄对这一阶层贤士的肯定。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蒲松龄并不排斥这一阶层的贤士,因此在田七郎这篇小说中,虽然标题命为田七郎,但小说同样着力描写了武承休,作者赋予他优秀的品质,从中可见两人的形象之好在小说中是不分上下的。而在刘清韵所改编的戏曲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孰高孰低却能通过仔细咀嚼而品味出来,细节的增加使得田武二人很自然地形成了对比关系,而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对比中,田七郎的形象不知不觉地高大起来,远远盛过武承休。这种对比关系的形象又主要来自于作者所增加的细节。首先在开

7、头第一出梦谶中,作者写了武承休的梦境,作者大大丰富了梦境的内容。武承休梦见自己的叔父被狼叼走,无人肯出手相救,危急关头是壮士田七郎将狼打死救下了叔父性命。武承休从睡梦中惊醒,苦苦思索这田七郎究竟何人,结交之心欲炽。在小说田七郎中,作者开头亦写武承休之梦,但梦中仙人仅将田七郎名字示于他,并无其他情节。对梦境的修改,体现出刘清韵对于所谓患难之交者身份的质疑,富贵之人与贫贱之人相交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吗 刘清韵所添加进的内容无疑对武承休的形象有所贬损。在刘氏看来,武承休之所以苦苦寻找田七郎,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承休深知田七郎在日后将对他十分有用,刘氏的改动,使武承休义结七郎的行为赋予了功利色彩。其次在作

8、品第三出访梦中,刘清韵增加了一个细节,即田七郎亲口告诉武承休祖籍登州人氏,而小说原著对田七郎究竟何方人氏并未说明,只在结尾处说其子流寓于登。而刘氏戏中刻意插入这样一个细节,笔者以为颇有深意。武承休既知七郎为登州人氏,在七郎为己赴难之后,多方查寻不到其子,原本亦并不影响其形象之贤,但是在作品中武承休竟连登州都未曾去过,这就使得武承休的一系列表现有虚伪之嫌,给人的感觉,似乎武承休终究是富家子弟,对朋友之情并未达到七朗对他的那种舍身赴义的程度,正所谓“富人报人以财,穷人报人以义” ,所以笔者认为刘氏改编的丹青副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武承休形象,而拔高了七郎的形象。刘氏戏曲中田七郎的形象因细节的增加而更趋

9、丰满、完整。小说写武承休第一次拜访田七郎, “遽贻金作生计,七郎不受。因与之,七郎受以白母;俄顷,将还,因辞不受。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声曰:老身止此子,不欲令事贵客。 ”“翌日,设筵招之,辞不至。武登其堂,坐而索饮。越日,武邀之,乃至。赠以金,复不受。武托购虎皮,乃受之。 ”之后蒲松龄极写田七郎如何绞尽脑汁还礼之事,直至捕获全虎皮,七郎将其送给武承休,武承休将特制的新衣趁其熟睡之时给换上,七郎无奈受之。回家后,母亲命他返还新衣索回旧衣,当听说旧衣已被拆下时,七郎于是只好用兔鹿相赠。小说中作者写七郎被迫与武承休周旋,着力突出的是田七郎孝顺以及“一钱不轻受,正其一饭不忘”的质朴品质。但是他的

10、所作所为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这不免给人以迂孝和毫无主见的感觉。而他在处理与武承休来往关系时,又不免太过拘谨,以一种等价交换的原则来对待武承休的善意结纳,始终以戒备之心来看待武承休。小说以近# $ ! 的篇幅描述这段交往,刘清韵却把这一段交往一笔带过,而在开头慈训一出里,女作家增设了田七郎与母亲老夫人之间的矛盾,七郎想去从军, “好博份五花官诰” ,老夫人不允许,于是七郎也就不去了。可他毕竟“生来粗猛,遇不平眼内难容” ,自述“前日入城见一事,回来足足气了几日。那时若不是为了牵挂老母,恐贻忧患,俺便将那万般隐忍,千般按纳,冲天豪气,一吐借钢锋” 。老夫人闻言,怒斥他胡言乱语,终以七郎遵母命而告终

11、。刘清韵增加此一情节,为七郎形象的塑造增色不少,它既保留了原著中七郎的孝,又删除了他的迂,还增添了他质朴以外正直、善良的品格,把原著中唯母命是从,毫无主见的一个迂孝木纳之七郎一变为正直、善良、有头脑,而又孝顺、有血有肉之人,田七郎随后为义赴难的情节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展开。七郎决定为兄赴难,可是自己死后家人如何生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七郎既不愿连累武承休,又得想出一个周全的法子,于是刘清韵在第八出赴义里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赴义出里,刘清韵增加了一个情节,即七郎把家小托付给他童年的八拜之交登州总镇,然后,又星夜兼程赶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田七郎不仅是个有情有义之人,而且是个非常爱护自己家庭的男人。在

12、他做出重大举措之后,他并不是什么都置之脑后,而是想出了一个尽孝与尽义相兼顾的方法,那就是把家人托付给最好的朋友,然后自己便可以从容就义。田七郎被置于家庭与道义两难选择的境地时,竟找到一个折衷的方法,既保全了自己全家,又满足了自己对义的追求。小说结尾“七郎尸弃原野三十余日,禽犬逻守之,武取而厚葬之。 ”田七郎死后弃尸原野,躯体竟受到禽犬的保护,长达一月有余,此处蒲松龄已经是明显地对其加以神化而且给了他一个较好的归宿。但刘清韵却不满足于此,她在戏曲结尾处增加了一个细节,即田七郎死后在长白山成了神仙,专门警示恶人。而且刘清韵在结尾处多次渲染这个细节,让田七郎成神后不仅托梦于武承休,而且还以大将军的身

13、份出现在其子的梦中,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在她的思想意识中,如此一个好人,必须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王十八的下场飞虹啸是刘清韵的另一部聊斋戏,出自聊斋志!异中的小说庚娘 。 庚娘叙述了一个水贼杀夫劫妻的故事。庚娘本是中州书生金大用妻,遭流寇之乱,与家人一同逃难,途中遇广陵恶少王十八。王十八见庚娘美丽,遂起恶念,将庚娘的丈夫公公婆婆三人推下河中淹死,并强行带走庚娘,庚娘为报血海深仇,忍痛承欢,终于在洞房中手刃仇人。在刘清韵改编的剧本中,王十八是一个典型的恶人,他“生来不读不耕,无营无业,只在水面上结交些朋友,做一个个坑财杀命的勾当。 ”#飞虹啸遇贼$其妻因不能忍受丈夫干伤天害理的勾当而投河自溺

14、。对于这样一个见色欺心,谋财害命的恶少,刘清韵似乎对他在小说中的结局不甚满意。在小说原著中庚娘杀死了王十八,而后投池自杀,结尾写金大用与王十八妻均被救起而后成为夫妻,庚娘死而复生,也回到金大用的身边。如果说在蒲松龄的笔下,王十八妻改嫁金大用的情节是作为对王十八的惩罚的话 正所谓“夺人妇者,人必夺其妇” ,那么刘清韵对这种结局是不满意的,也许她认为这样的惩罚对于一个坏事做尽的恶人是过于轻了,她运用手中的笔极力刻划他的丑恶,并把这种厌恶憎恨的情绪扩大到他的家人身上。在第五出快刺里,刘清韵增加了一个故事情节,即庚娘与王十八家人见面前,王十八母亲与其弟王十九之间的一番谈话。蒲松龄笔下对这母子二人的描绘

15、非常中性,看不出丝毫恶意。而刘清韵笔下却显示出鲜明的厌恶情绪,她尽力丑化此二人,写王母“歪嘴独目” ,而对王十九则写他见面就骂母亲是个“老不死的乞丐婆,偏心偏肺的老贱货” ,见了庚娘之后竟毫无廉耻地要跟进哥哥的房里,连起码的伦理道德都不顾。蒲松龄笔下的王十八虽不得好死,但毕竟没有祸及无辜。而刘清韵笔下却毫不留情,不但王十八本人被杀,其弟被药倒,还连累其母、婢女都被砍死,其报应的惨烈令人触目惊心,这一结局对刘清韵来说写来则痛快淋漓,读来则大快人心。三、追求家庭完整的思想意识刘清韵的聊斋戏凸现出非常浓厚的家庭观念,她尤其重视剧中人物的家庭完整,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不仅源自于刘清韵从小接受的正统儒家思

16、想教育以及她自身的生活经历,恐怕更多地来自于作者自己是一位女性的性别角色。综观其作品,刘清韵极为关注剧中人物的婚姻家庭问题,出于女性的感受,刘清韵深深体会到家庭完整对女性的重要,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她似乎不愿让家庭破裂,也不愿陷女子于孤独困顿的不幸中。在她的才子佳人戏中,女子追求婚姻自主,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维护家庭完整,而在一些一夫多妻戏中,女作家也尽量让种种可能导致家庭破裂的危机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总之,维护家庭的完整是刘清韵思想意识中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小说田七郎中,田七郎为义赴难后, “其子流寓于登,以功致同知将军归辽” ,其子虽已长大成人,但仍未摆脱家庭残破的凄凉感。而在刘清韵的戏曲中,作者却给了田七郎一个近乎完整的家庭。在最后两出戏里,刘清韵增加了一些小说中原本没有的内容。田七郎儿子田豹长大成人,被授为靖逆大将军,而且娶妻成家,老母也安康在世,全家人团圆和睦,尽享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