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179783 上传时间:2017-11-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2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2-08-26 | 浏览(4822)人次 | 投稿 | 收藏 策划:郑海 王菁撰文:林巧 王菁 摄影:子涵 王佳 扬波 光逵建水紫陶石林刺绣新华银器(加工)彝族刺绣 周城扎染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多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苦苦寻找突破口和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虽有成效,但令人耳目一新

2、的亮点与震撼还迟迟未见。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使这些精湛的云南民族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荣耀,源自历史的承载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因为我们不能再失去。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

3、的萌芽发展史。至今,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绚丽多彩的石林刺绣“阿着底是个好地方,撒尼人勇敢又坚强;火把节是撒尼人的节,火把节到人人忙;山茶花是撒尼人的花,火红的山茶世无双。谁是摔跤场上得胜的人,绣朵茶花披在他身上。”歌声从一棵很大的榕树后面透过来,围着树干绕了大半圈,才见阿诗玛一边唱着一边在一幅长绸上面绣花。相信谁都不会忘记电影阿诗玛中的这个经典镜头,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正飞针走线,为摔跤场上的英雄绣着红茶花。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她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她的刺绣手艺代代流传。这源于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是其民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

4、、最主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至今基本还保留着撒尼人传统的图案、色彩及制作工艺。同时,撒尼人传统刺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我们石林撒尼女孩啊,会说就会唱,会走就会绣。”36 岁的毕芳坐在自家的场院里,在一块大大的棉布上绣出图案工整、复杂精美的三弦花;这么大的作品,她一年要绣三五块。针是寻常针,线是金色、银色或五彩斑斓的毛线、丝线,刺绣手法却颇不寻常,针在布面上跳动,就像小小的飞鱼潜入水面又跃出水底。毕芳说,这可是阿着底撒尼女孩的绝技 挑花刺绣,讲究细密扎实,灵动精准。阿着底 80 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这门绝技,它从数百年前就传承

5、下来,女孩们从记事起就跟着外婆、妈妈、姑姑们绘图刺绣了;一张纸,一块布,一根针,想画什么画什么,想绣什么绣什么,看谁想出最精美的图案,看谁绣出最灿烂的杰作。2008 年,它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都把我们石林撒尼女子称作阿诗玛,我们深感骄傲。挑花刺绣,应该是我们最像阿诗玛的地方了 做好刺绣,才是名副其实的阿诗玛,才能把这种骄傲世代延续下去。”毕芳说。如今,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装扮了新一代“阿诗玛”、“阿黑”,石林旅游中的人文风情更加美丽动人。彝族撒尼人刺绣成为石林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商品,是几乎每一个到石林来的客人都要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传奇世界的鹤庆银器盛夏的晨雾还没散去,大理白族自治州

6、鹤庆县新华村的白族村寨里却早已不再寂静,四处回响起小铁锤敲打金属的声音。半个多世纪以前,为了生计,鹤庆新华村的“小炉匠”们挑起担子远走他乡,走村串寨,凭借技艺为人们加工银器,足迹遍及云南诸多村寨以及省外的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地。而今,新华村已经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新华石寨子银器这一著名银器手工艺品牌不仅闻名国内,还享誉国际。在老人们的叙述里,我听到了新华银器的千年往事。银都水乡新华村原名石寨子,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石寨子匠人就开始从事金银铜等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据史料白族心史记载,皮罗阁火烧松明楼统一六诏时,慈善夫人以银钏辨夫,故事中的银钏就出自新华匠人之手。新华石寨子银器的加工制作

7、在明朝洪武年间得到了推进发展。据史志记载,洪武初年,有一中原汉族洪姓参将率军在石寨子屯戍,“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匠人们在传承祖辈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吸收周边民族文化,使之融入银器的加工制作当中。银都水乡新华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银器加工方式,纯手工打制出的产品精美绝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新华村匠人中也涌现出了寸发标、母炳林、董中豪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新华村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银都,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原始手工艺传承故园”。目前,新华村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个小作坊,一家一个品种,互不重复。制作工匠以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为

8、主,不论男女老少。在制作过程中只用简单的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凭着打制工匠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一件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民族用品。这里的银器,大多选用含量达 99%以上的纯银,而且工艺相当精美。一个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银算盘,每一颗针头大的算盘珠子都能拨动。这里的手工艺品,大到近 10 米的铜像,小到毛豆大的银拖鞋,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走进位于新华村的云南银器博物馆,看着琳琅满目、令人回味无穷的工艺品,品味新华村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所走过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千余年来,新华村的民间艺人带着精湛的手工艺走四方,随着茶马古道将传统文化撒播到世界。新华艺人,也由过去的小炉

9、匠变为今天的工艺大师。如今,他们依然用手中的小锤续写着银器世界的传奇。 风情浓郁的周城扎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洱海地区是云南纺织文化的摇篮之一,这里世代流传着一块白布通过绞扎、浸染等步骤,蜕变成具有浓郁风情的扎染布的美妙过程。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扎花布、印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东汉时期,白族先民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之法。新唐书南蛮列传记载,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正是扎染而成。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士坤介绍:“扎染的主要染料来自板蓝根。那时的周城村,家里、地里,漫山遍野种着

10、板蓝根,真叫壮观。”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扎染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制作时,根据作者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褶的小纹,再行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构图严谨,布局丰满

11、,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周城生产的扎染布与其他扎染布在图案上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扎染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案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周城扎染的图案则取材于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梅花、鸟虫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百兽等。蓝底白花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形象生动。在色彩上,周城扎染比一般的扎染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样,越洗越明晰、鲜艳。一时间,周城成了扎染的代名词。周城村因为所用染料是自产的土靛,成本低,固色好,加上活路精细,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织染村,后来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扎染布不仅远销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地方,并

12、被各方游客带回各自的家乡。而大理一带的白族妇女仍喜欢戴一方自己染的扎染布,一到赶街的日子,蓝蓝的、花花的一大片,晃得像开满野花的原野。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 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狮河村,空气中弥漫的木材气味和此起彼伏的锯木声无不显示这里与“木雕之乡”剑川的血缘关系。狮河村是剑川县涌现出来的木雕木器“专业村”的典型代表。全村 600 多户人家,就有 400 多户从事木雕的生产和加工。农忙时节,村里的人下田耕作,农闲时,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就会响起叮叮当当的斧凿声。在狮河任意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院门,眼睛所能触及的地方都是木头:堆叠成山的木料,被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初坯,以及雕上花鸟的格子门。从村里的小

13、卖部到音像店,随处可见正在雕刻的身影。人们在这里干的都是些手艺活,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家”。那些雕刻在门窗椽垣上的龙凤花鸟渗透出手工艺者对于木雕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唯一性,而正是这种唯一也使得这些村落更为简单和直接。相信但凡到过狮河村的人们,都无不为剑川木匠的高超技艺和精巧构思所折服,剑川的木雕凭借其独特造型和浓郁民族特色扬名于外。剑川白族传统木雕久负盛名,在滇西北一带乃至更广泛的区域,举凡公园庙宇、宾馆酒店、农家院落,都可以看到剑川木雕登堂入室,为其增辉生色。那些风格独特的门窗家具,常以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精巧细微的雕工而让人赞叹不已。自公元十世纪起,剑川木雕便在吸收了多民族的雕刻

14、技艺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开始将其发扬光大,四海闻名。剑川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发展至今,涌现出很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尤其是硬木雕花镶嵌大理石家具,造型以龙、凤、狮、孔雀、梅花等传统图案为主,用优质硬木精心雕琢,制成桌、椅、茶几等,再镶嵌上苍山特产的彩花大理石,造型古朴大方,典雅温馨,畅销海内外。更重要的是,剑川白族的能工巧匠们把雕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白族木雕工匠们在虚与实之间总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组合。“狮河紧邻剑湖,在沿河公路没有修通前,这里的老百姓到县城要撑船渡湖,过去的年代里,剑湖水经常泛滥,使得这个

15、村子的农民在庄稼地里很难获得幸福的生活。”在村里的木雕师傅张金葵看来,木雕改变了狮河村的命运。随着木雕产业的发展,给狮河村村民的日子带来了“一日十年”的变化。木雕大市场吸引着更多身怀木雕技艺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行当中,家庭式作坊开始星罗棋布地出现在狮河村。魅力独特的建水紫陶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听着歌曲,我脑中闪现出建水紫陶的雅致身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

16、蚀的历史。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陶碎片的缝隙间溢出。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在数千年来陶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水紫陶从原始的粗陶,发展至今,无疑是一代代有名无名的建水本土艺人和民间工匠默默耕耘创造的结果,在漫长的岁月中升华。以向逢春大师为代表的一代名匠,奠定了现代建水紫陶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中的特殊地位:建水紫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极品,建水紫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建水紫陶是云南人民的骄傲。虽然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犹如一只鸟的飞行轨迹 时高时低,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更有人的因素,这使得热爱并熟识建水紫陶的人感觉建水紫陶的发展像是一个似圆非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