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竹子第一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13866 上传时间:2017-07-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竹子第一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云南竹子第一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云南竹子第一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云南竹子第一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云南竹子第一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竹子第一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竹子第一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家介绍薛纪如,1921-1999,著名竹类学家。1948 年,薛老从前中央大学研究生部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只身来到云南大学任教。从那时起他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就开始了对云南竹类资源进行研究,在“世界竹类的故乡”奋斗了整整五十年,成绩卓著,成为国内外竹类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在这五十年中,薛老卧薪尝胆、惨淡经营,足迹踏遍边疆的山山水水,使云南竹类研究和开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从基础研究迈向综合开发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为云南竹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现代竹产业发展奠定了科学依据。薛纪如教授是云南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竹类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恩师、学业上

2、的领路人!云南竹子第一人记著名竹类学家薛纪如教授彩云飘渺的云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自然地理气候的多样性,培育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使云南成为世界著名的植物王国。植物王国造就了一流的植物学家,吴征镒、蔡希陶、徐永椿、姜汉侨、裴盛基等等,灿若星河。著名竹类学家、西南林学院薛纪如教授就是这群星中闪耀的一颗。云南竹子第一人薛纪如教授在 1946 年曾因采集到距今 7500 万年的“活化石”水杉的模式标本而轰动国内外植物界。因此,薛老成为博学的邓小平同志在南巡中参观深圳仙湖植物园时提及的唯一两个植物学家之一。1948 年,他在中央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面对导师郑万钧先生留校任教的挽留和到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出

3、人意料地选择了在当时人们看来还是蛮荒之地的云南作为自己事业的基地,一干就是一辈子。在这里他象鸟入山林、鱼归大海,才华抱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1950 年他参加了云南第一批农业考察团,首次报告了我国最早引入并在莲山裁培的橡胶树和在腾冲罗次坪生长着的最古老的秃杉树。1951 年他参加了中央慰问团到滇南一带慰问并负责经济林木调查,写出思普地区茶叶、紫胶、樟脑和橡胶的专题报告,他还区分出了思茅松这一变种成为云南省主要经济树种之一,并发现了著名的龙血树;1955 年中苏生物考察团来云南调查紫胶,蔡希陶、薛纪如受命组成先遣队深入到威远江、怒江和澜沧江进行调查,并采集了大量标本,为此后云南紫胶生产科研奠定了基

4、础。在不同地区的考察中,他发现都有丰富的竹类分布,特别是云南各族人民对竹子的充分利用使他感到惊讶。他以科学家独具的慧眼,发现了在云南植物王国中,竹子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是深藏在林海中的金矿。从此,以坚韧的毅力开始了他几十年竹子研究的漫长道路,翻开了云南竹子研究的第一章,使云南竹类研究和开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从基础研究到综合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为云南竹类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云南竹类研究也由他一个人发展成了整齐的群体阵容。薛纪如教授在云南竹类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发现并命名了香竹属、筇竹属、贡山竹属、铁竹属 4

5、 个新属,空竹属、泰竹属、长穗竹属、泡竹属、巨竹属和梨藤竹属等 6 个属在中国的新分布及竹亚科百余新种。他一手建立的西南林学院竹类标本室近 2 万多份标本中,有许多种类都具有珍贵的花、果、幼苗标本,并以西南地区珍稀竹类为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他和同行们几十年艰苦考察,云南竹类植物记载由 50 年代出版的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的 12 种增加到 28 属 220 余种,约占世界总数的 1/5,全国总数的一半,天然竹林面积 33.1 万公顷,竹种资源和天然林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并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不及,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世界竹类的故乡。薛老发表的 3 个新属作为重大的理论

6、研究成果获得了 1978 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黄竹秆形、秆重结构的研究及计量数表的研制”课题,在国内首次将数量化理论应用于大型丛生竹林的调查规划中,解决了云南天然竹林调查规划和计量标准化的一大难题,这一成果获得了 1987 年云南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并收录在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中。受省科委委托,他还主持了“云南竹类资源现状与利用研究” ,获得了 1992 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编有云南森林 ,承担中国植物志 、 云南植物志 、 中国森林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 、 云南树木图志等专著有关竹类部分的主编或编写工作,担任云南植物研究 、 植物研究 、 竹子研究汇刊等一些在

7、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刊物的编委。累累硕果,他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成为国务院第二届学位委员会林学组成员。他不愧是云南竹子第一人。新竹高于旧竹枝薛纪如教授对云南竹类研究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培养了一批热爱竹类事业的中青年。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德铢,西南林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宇明,西南林学院竹类研究所所长、教授辉朝茂,西南林学院副教授杜凡,还有四川省林校的易同培教授、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王慷林博士等等都是他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数已成为现在云南竹类研究的中坚力量,把云南的竹类研究推进到全国先进行列。这批年青的学子发扬了薛纪如教授契而不舍勇于探索的治学态度,更继承了他不怕吃苦乐于奉献

8、的工作精神,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云南所有林区,查明了云南竹类资源的家底。形成了以薛纪如教授为首的,以他的学生为骨干的,以西南林学院、云南省竹业协会、云南竹类研究发展中心为依托的竹子教学和科研基地。从 1985 年开始,他们分别对竹类植物区系的一些重要地区怒江州、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地区、红河州、文山州、昭通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调查。如他们第一次全面揭示了怒江和独龙江流域、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地区丰富的竹类资源,发表新种 18 个,其中报道的开红花的针麻竹和具附生习性的贡山竹在世界竹亚科中均属罕见。他们对开发潜力较大的主要天然竹林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包括分布在澜沧江下游地区的天然黄竹林、分布在

9、屏边大围山地区的天然沙罗竹林、中华大节竹林等,以此为基础由薛纪如、杨宇明、辉朝茂主编了云南竹类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专著,系统地论述了云南竹类资源现状及其特色和优势、开发利用途径、竹产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和经济评价等,包括云南竹业科植物区系、竹林区划和分区发展方向、丰产竹林基地建设,以及材用、笋用、观赏、工艺、生态、造纸、国内外现状等内容,是较为系统的地区性竹类研究著作,被列为我国“当代科技重要著作丛书(农业领域)” 。1996 年,他们再一次组织了高黎贡山和独龙江地区竹类资源科学考察。野外考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其中的艰辛只有林业工作者自己才能体会。滇西北高黎贡山尽头,是全国独龙族唯一

10、聚居区,也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雪山绵延,峡谷陡峻,东岸的高黎贡山,屏闭着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西岸的担旦力卡山是国境线上的天然屏障。每年 10 月至来年 5 月,大雪封山,峡谷便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开山后,随着冰雪消融而来的是漫长的雨季。细如游丝的马帮路是维系大山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它一头是神话,另一头是现实。独龙江峡谷是中国植物物种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有的物种甚至躲过冰川时代的噩运,在这里存活至今,成为地球上罕见的物种。为此,他们两进独龙江,最长的一次考察达一个月之久。在独龙江采集到竹子标本 150 多份,发现13 个竹子新种和一个竹子新属,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采到一个附生竹子

11、开花标本,这是在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有附生习性的竹类。这些成果是用血汗换来的。茂密幽深的森林无路可寻,在一片绿色中到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蚂蟥,人一走动就沾在衣边裤脚,甚至钻进紧扎的绑腿缝中,不吸饱血绝不离开;令人生畏的毒蛇,缠在树枝上,褐色的、黑色的、红色的,楞楞地望着人吐着可怕的信;更叫人心惊肉跳的是马鹿虱,只要钻进肉里,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拨不出来,只能掐断它的身子,再用针从皮肤里挑出它的头,否则要痒痛上一两年。如果说爬山要付出无数艰辛的话,那么在溜索上将生死托付给鬼神的瞬间和站在宽仅容掌、凌空高悬于喧器的江水之上、摇摆不定的藤篾吊桥上时才感到脚踏实地的实在。露宿森林虽然有几分城市中难以寻觅的惬

12、意,但栓在树上的吊床必竟不是安乐窝,虫蛇野兽随时会来造访,深夜时突降的暴雨使吊床成了水库。在考察中,忍饥挨饿是寻常事。一次考察中,长达一个月吃压缩饼干和军用罐头,以至现在他们见到军用罐头就产生条件反射。有一次正值国庆节,断粮的他们向当地群众买了一点干包谷籽,用饭盒吊在篝火上煮熟后充饥,在山上度过了一个极特殊又有意义的国庆之夜。这样艰苦的考察,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觉得苦得其所,累得值得。他们就是以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精神,在云南竹类资源分类分布、生物学特性、丰产培育技术和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课题组承担完成了竹子科研项目数 10 项,编著出版竹

13、类专著 6 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研究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云南竹产业综合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现在李德铢已是博士生导师,杨宇明、辉朝茂、杜凡等都已是硕士生导师。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他们今天取得的成绩,是导师薛纪如教授心血的结晶。开发绿色的金矿薛老和他的学生们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云南竹类资源调查与基础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把丰富的资源变成山区群众致富的经济优势,这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云南各族人民与竹子世代相依相随,人们住竹屋、睡竹席、戴竹笠、烧竹薪、食竹笋、行竹桥、乘竹筏,还有竹筒饭、竹筒酒、竹筒茶、竹烟筒,以至彝族崇拜的金竹爷爷

14、和纳西族供奉的生命神“素笃” ,无一不显示出竹子对云南各族人民的养育之恩,月光下的凤尾竹掩映着的傣家竹楼已成为云南居民的代表。云南是竹子的故乡,天然竹林面积达 33 万多公顷。但是,云南还有 70 多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大多数分布在竹产区。云南很多地区对竹子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仅就竹笋一项而言,云南大型天然竹每年自然产笋量约 3.344.16 万吨,而实际收购只占总产量的 4.5%,仅为全国产量的0.93%,实际利用的竹笋不超过总发笋量的 1.5%,形成商品的则不足 10%。在竹材利用方面,全国每年竹材生产量达 1000 万吨,其中商品材 500 万吨,造纸材也只占全国总

15、产量的2.5%3%。台湾省每年竹产品产值达 10 亿美元,四川省达 10 亿人民币,而浙江省仅安吉一个县 1997 年竹产品产值高达 13 亿人民币。云南的竹林面积高于台湾、四川约 2 倍,但每年竹产值仅 23 亿元人民币。竹类资源在国外被称为“绿色的金矿” ,然而却在云南这块广袤的大地上酣然沉睡。资源的浪费有愧于大自然的馈赠。新一代竹类专家以“学非报国枉为儒,竹不富民羞成业”的决心,立志于竹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帮助竹产区群众以竹致富。科技兴竹人才第一。从 1992 年开始,西南林学院和省竹协举办多次“竹业讲习班” 、“竹业研讨会” 、 “现场培训班”等等。在林业、经济林、社会林业等专业开设了

16、竹类培育与利用 、 竹材工业化利用 、 竹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专业课程。西南林学院也是我国两个竹类学硕士点之一,至今已培养了竹类学硕士 10 余人。在教学实践中他们编著完成全国统编教材竹类培育与利用 ,为我国竹业教育作出了贡献。由于竹子极少开花更难结实,要大规模发展人工竹林,首先遇到的是种苗缺乏问题。为此,他们研究推广埋节、埋秆、扦插育苗技术,并印发了竹子育苗和造林技术等普及性培训资料近万份,到墨江、西盟、江城、双江、耿马、新平、潞西、龙陵、福贡、永平、金平、石屏、屏边、马关、麻栗坡、罗平、大关、彝良、嵩明等 50 多个县近百个乡镇的山区农村培训基层科技人员,用新技术改变祖祖辈辈挖篼移植的传统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大面积人工造林中的种苗困难和丰产培育技术问题,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先进集体。他们主持的“云南优良竹种定向培育技术研究”项目列入省“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竹子项目的子课题“丛生竹优质、高效、丰产模式林研究”也同期启动,在新平、普洱、双江、云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