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超声和次声练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7475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超声和次声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三节超声和次声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节超声和次声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超声和次声练习(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超声和次声学习目标1知道超声和次声的概念2了解超声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3了解次声的危害性。预习提纲1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 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音叫做 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 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音叫做 _。2利用超声导航,人们制成了 ;利用超声穿透能力强,人们制成了 、 ; 利 用 超 声 的 破 碎 能 力 强 , 人 们 用 它来 、 ; 超声还能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3. 自然界中, 、 、 、 等都能产生次声; 、 等也能产生次声。主干梳理1 正常人的耳朵所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为 Hz 。 当声音的频率超出这个范围时, 人耳都是听不

2、到的, 于是人们将频率 的声音称为超声,将频率 的声音称为次声。2超声的特点及应用: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小,能传播的很远3 关于次声 预测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 、 、 等。应用军事监测:探测核爆炸的强度和位置危害: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自我检测1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 Hz 到 Hz 的声音。通常把高于 Hz的声波叫超声,低于 Hz 的声波叫次声。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耳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但有的动物能听见B. 次声波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C.通过监测超声波,可以监测火山爆发D.用超声波照射过的种子发芽期会推迟,生长期会延长3下列应用不能说明超声有很强的“破碎”能力的是 (

3、 ) A 、利用超声清洗精细机械 B 、医生利用“ B超”检查病人的病情C 、利用超声对医疗器械进行杀菌消毒 D 、利用超声除去人体内的结石4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 8.0 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特点方向性好穿透性强“破碎”性强穿透、反射特性应用制成声纳B 超去污(碎石)金属探伤围大约是 1HZ 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 的一项A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B

4、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音5利用超声可探测海洋的深度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 103m/s,若从船上竖直向下发出超声, 6s 后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则海底深度是多少米 ? 6地震前许多动物有反常行为,这是什么原因?利用动物的这些行为对我们有什么用?课后练习1几种动物和人能够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如下:猫: 60 65000Hz 青蛙: 50 8000Hz 狗: 15 50000Hz 知更鸟: 250 21000 Hz 鳄鱼: 20 60000 Hz 人: 20 2

5、0000 Hz 在所列的动物和人中,能听见超声的有 (填序号,下同) ,能听见次声的有 ,超声和次声都听不见的是 。2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 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3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450m/s,将超声波仪垂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过2s 后收到回波,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4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A. 验钞机 B. 微波炉 C. 电视遥控器 D. 潜艇上的声纳系统5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波能洁牙是因为( )A. 超声波是清洁剂 B. 超声波发生反射C. 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D. 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6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动 5 6 次,蜜蜂每秒振动 300 400 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你能感觉到哪一个?为什么?7、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约为 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超声雷达,探测海底的深度。若探测船底发出的声音信号经过 0.8s 被测探仪接收到,求海水的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