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眩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767285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节眩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七节眩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七节眩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七节眩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七节眩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节眩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节眩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七 节 眩 晕眩晕即头晕目眩。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是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 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病情轻重不一,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自觉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甚则昏晕欲倒。【源流】眩晕一证,在内经 称为“眩冒”、“眩”,如 灵枢 ?海论篇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 于其盖,下在风府。 , 髄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 ?口问篇也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 倾 , 目为之眩” 。 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书中散见有“眩” 、

2、 “目眩” 、 “头眩” 、 “冒眩”、“身为振 振摇” 、 “振振欲擗地”等关于眩晕病名及症状的记载和描述 。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中,称眩 晕为“风头眩”,“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诊其脉洪大而长者,风眩。又得 阳经浮者,暂起目眩也。风眩久不瘥则变为癲疾”。宋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始称“眩晕”, 其曰:“方书所谓头面风者,即眩晕是也。宋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 ?眩晕门则明确提出了眩 晕的概念:“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 / 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认为:“眩者 , 非眩而见其眩,谓眼黑眩也。运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 , 成无己还提出了眩晕与昏

3、迷的区别:“眩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谓之眩运者,有谓之眩冒者,运为运转之运, 世谓之头旋者是矣,冒者蒙冒之冒,世谓之昏迷者是矣。”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 历代医家所见虽有分歧 , 但合而观之则颇为详尽 。 概括其不外风 ( 火) 、痰、虚、瘀四大方面。认为眩晕系内风上扰而致,肇始于 内经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言简义明。(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认为:“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病善僵仆,为眩晕从肝风论治莫定了理论基础。金代刘完索在索问玄机原病式 . 五运主病篇中进一步 论征了因风致眩:“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

4、复生火,风 火皆 i 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及至淸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眩 攀门 按语中亦明确认为:“此证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亦有不少医家认为眩晕系因痰而致 , 以致于有“无痰不作眩”之说 。 汉 ?张仲景首创因痰致眩 之说,(金匮要略 ?疾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指出 : “心下有支饮 , 其人苦冒眩 , 泽泻汤主之” , “卒呕 吐,心下痞 , 膈间有水 , 眩悸者 ,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 金元时期医家张子和亦主张因痰致眩说 , “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晕眼涩 , 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可用瓜蒂散吐之”。李东垣 在 兰室秘

5、藏中亦认为眩晕系脾胃气虚、浊痰上逆所致。朱丹溪认为痰是导致眩晕的根本原因, 他将其概括为“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头眩指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 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眩晕亦可因虚而致,其虚分为背精亏虚和气血亏虚两方面。脑为餹海,灵枢 ?海论 说:“髓 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 ?卫气篇说:“上虚则眩”,可见早在内经 即已认识 到肾精不足可致眩晕发作。肝肾同源,肾精不足,肝木失养,可致肝风上扰作眩,因此上文提到的 肝风作眩 , 实质亦与肾精不足有关 。 明代医家张景岳力倡因虚致眩 , 景岳全书 ?眩运 提出;无虚 不能作

6、眩”之说,“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 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以表其大意 如 此 。 ” “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十中一二耳”。明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 ?眩晕 总论中则提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而导致阳气虚的原因有“大病久病后,汗下太 过,元气耗散,或悲号引冷以伤肺气,曲运神机以伤心气,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人房伤肾,饥 饱伤胃”等,进一步堯善补充了“无虚不作眩”之说。明代医家虞抟认识到跌仆外伤亦可引起眩睪, 医学正传 ?卷四 ?眩运 指出:“外有因坠损而眩 冒者,胸中有死

7、血迷闭心窍而然” 。虞抟这一观点,独辟蹊径,为后世医家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眩 晕提供了理论依据。关于眩晕的治疗,基本上是从平肝熄风、化痰、益气养血、补益肾精、活血通窍等方面人手 的。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创立用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方剂治疗痰饮眩晕,这些方 药至今仍在临床广为使用。张子和提出用吐法为主治疗眩晕,儒门事亲说:“夫头风眩运 , 在上为之停饮,可用独圣散吐之,吐后,服清下辛凉之药。凡眩运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气血颇实,吐之甚效”。李东垣兰室秘藏 ?头痛记载:“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粘,眼黑头旋,目不 能开,如在风云中 , 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眩晕,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并认

8、为:“足厥阴痰 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李氏所创半夏白术天麻汤至今仍 是临床治疗眩晕的代表方剂之一。明 ?虞抟则主张观病人体质而分别用药,(医学正传?眩晕 指出:“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 , 治宜清痰降火为先 , 而兼补气之药 ; 人黑瘦而作眩者 , 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张景岳擅长以补虚法治眩晕,景岳全书 ?眩运 中所论十分详细,“头眩虽属上 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 气,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兼呕吐者,宜圣术煎大加人参之类是也。阴 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

9、福饮、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 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 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清 ?叶天士治疗眩晕有治胃、治肝之分,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 . 眩晕 按语中总结说:“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喿叶以淸泄 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场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至予天麻、钩藤、菊花之厲,皆系熄风之品,可随证加入”。其治条理分明,要言不烦。总之,从内经 开始,历经各代医家学者

10、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证治 方药认识巳至完善。淸代 . 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 中对眩晕的证治源流作了较好的总结:“内经 云:诸风掉眩,皆扃于肝。 又云:上虚则眩。是正气虚而木邪干之也。又云:肾虚则头重身摇,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皆言不足为病。仲景认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宗河间之说,亦谓无块 不眩,无火不晕,皆窗有余为病,前圣后贤,何其相反如是?余少读景岳之书,专事补虚一说,遵之不效。再搜求古训,然后知景岳于虚实二字,认得死煞。即于风火二宇,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 羞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 论也。风生必夹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

11、成痰,故仲录以瘐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究之贤 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故 内经 以肾虚及髄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 病根;窗其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病因病机】眩晕的发生,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气血虚损及痍浊中阻为常见。前人所谓“诸风掉 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皆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各从一个方面掲示了 眩晕的发病特点。情志失调肝为风木之脏,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丰弁 阳盛体质之本,阴阳平衡失其 常度,阴亏于下,阳竞手上,则见眩晕;或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伤阴, 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或

12、年老肾言虚,本不涵木,阴不维阳,肝阳上充, 肝风上扰,发为眩晕。正如临证指南医案 ?眩晕门 i 华岫云按:“经云? .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 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淸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胆之风阳上冒耳。” 类证治 裁 ?眩晕也说:“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志动主野。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 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髙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吸 阳,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二、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 ,损伤脾胃 ,或忧思劳倦伤脾,致脾阳不振, 健运失职,水湿内 停,积聚成痰;或肺气不足,宣降失司,水津不得通调输布,津液留聚而生

13、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 水,水泛而为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 淸空之窍失其所养,所以 头目眩犖。若痰浊中阻更兼内生之风、木作祟,则痰夹风、火上扰 ,眩晕更甚,甚则有眩晕昏仆之虑。三,劳倦、失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忧思劳倦,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先天禀賦不足,或 年老阳气虚衰,而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 , 气血生化乏源;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气虚则淸阳不振,淸气不升,血虚则肝失所养,而虚风内动,皆能导致眩晕的发 生。如景岳全书 ?眩晕所说:“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淸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所致, 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

14、,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四 . 年老体虚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髄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胃。而膣髓的有余不足,取决 子背籀的充足与否。背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髓聚而成脑。若年老肾梢亏虚;或因房亊不节, 阴精亏耗过甚, ?或先天不足:或劳役过度,伤骨损髓;成阴虚火旺,扰动精室,遗精頻作;或肾气 今嫌,精关不固,滑泄无度,均使肾精不足,髓海失养,而致眩晕。五,跌仆外伤跌仆坠损,头颅外伤,瘀血停留,阻滞血脉,而致气也不能上荣于头目:或瘀停胸中,迷闭心 穷,心神飘摇不定;或情志抑郁,或恚怒伤肝,肝气郁滞,气机不利,血瘀气滞;或妇人产时感寒,恶露不下,血痰气逆,并走于上,迫乱心神,干扰

15、淸空,皆可发为眩晕。如医学正传 . 眩运说:“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血淸经,以散其瘀结。 ” 景 岳 全书 . 妇人规 论述产后血晕时又提出:“血晕之证本由气虚,所以一时昏晕,然而气壅痰盛者,亦或有之,如果形气、脉气俱有余,胸腹胀痈上冲,此血逆证也,宜失笑散。”足见在眩晕的发病中,瘀血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厲于肝”。肝厲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剛劲,主 着主升,故僧志过激,必致阳升风动。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目得其养而能视。 音久病体虚,精气阴血不足,不能上注养目,或风火相煽,上扰头目,均可致头晕目花,视物旋 赛 。

16、滹 主 运化,化生水谷精微。若饮食劳倦伤脾,不能化水谷为精微,气血衰少,不能养心,或脾湿生痰,痰浊蔽阻淸阳而为眩晕。肾藏精生髓,上通于脑。若年老体虚,肾精亏耗,不能充髓,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則目眩脑转。病理因索以风、火、痰为主,三者有密切的联系。如风、火起源于肝,可因阳亢化火生风,或 肝肾阴虚火旺,致内风暗动;脾为生痰之源,可因肥甘太过,聚湿生痰,或脾虚水谷不归正化所 致。除此以外,心肝气火内郁,津液亦可凝聚成疾,或因肝背阴虚,虚火灼津而成痰。临床常错杂 兼见,如火动风生、风火交煽、痰郁化火等。痈理性质有虚有实,虚实之间又可互相转化与夹杂。如脾虚患者,一方面生化之源不足,气血 亏虚面生眩晕,另一方面又可聚湿生痰而生眩晕。二者又可互相影响,甚至可以形成病理上的恶性 循环,痰湿愈盛,則愈伤脾胃,脾胃愈伤,气血愈虚,气血虚又使脾失所养,脾虚再生痰湿。除此 之外,痰湿郁久可化火,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