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辩证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0667105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辩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格拉底辩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格拉底辩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格拉底辩证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格拉底辩证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辩证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辩证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及其批判摘要: 苏格拉底的谈话作为一种方法和作为一种哲学是同样重要的。在这里, 我们先依据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介绍一下苏格拉底对话式的辩证法, 然后作出一点自己的评论: 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是表面的对话、隐秘的独白。关键词: 苏格拉底 对话 独白一、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说, 苏格拉底的遭遇必须和他的哲学看作一回事情。所以, 我们对苏格拉底的介绍也从他的生平开始。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雕刻师, 母亲是一个产婆。但他不满足于雕刻而对科学和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阅读古代哲学家的著作, 听哲学、音乐、诗歌等方面的教师讲学, 受过当时所需的一切教育, 是一个公认的教养全面的

2、人。他参加过保卫祖国的战斗, 做过文职工作, 但主要的、以之为事业来做的事就是一件, 即与每一个他所遇到的人谈论哲学。他只是进行谈论, 而不是讲演( 课) , 他不想建立一个哲学体系, 他将哲学融入他的生活之中。与这种哲学的工作方式相应, 他的哲学内容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讲堂里的思辨, 而仍然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或者说是关于个人行为的真理。他的哲学的特质和目的, 就是把个人的个别行为转化为一种有普遍意义的行为。他依此首先把自己陶铸成各种美德的典型, 像我们在那个时代常见的完美的古典艺术作品一样, 然后他与人们谈论着, 使习以为常的、直接接受的观念发生了动摇, 使人们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3、。就在这种谈话中产生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和以其名字命名的苏格拉底方法, 黑格尔称之为辩证的方法。苏格拉底的谈话作为一种方法具有这样的特点: 首先, 他一有机会就和人们( 当然是指自由民了, 奴隶们都在工作) 进行谈话, 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他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这机会是自然发生的还是由他自己故意造成的( 属于后面这种情况的当然居多) 。苏格拉底和鞋匠、裁缝、铁匠、青年、老人、智者、政治家等各种各样的公民进行谈话, 谈话总是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始, 或者是家务, 或者是儿童的教育, 或者是知识、真理等等。接着, 他就引导他的视野离开这些特殊事物而去思考普遍的原则, 引导他们思考并认识什么是确定的

4、正当的东西, 什么是普遍的原则,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这是苏格拉底方法的一般情况, 下面我们看看实施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著名的苏格拉底讽刺。这种方法首先是一种社交的谦虚方式, 是苏格拉底用来与人相交往的一种特殊方式。他喜欢从日常的观念入手, 当他的谈话对象是智者时也是一样, 对年轻人尤其喜欢这样做。有时他提出日常的观念来同别人讨论, 装出好像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引起别人说话。也就是说, 他苏格拉底自己是不知道答案的, 他向别人提出问题, 让别人说出自己的意见来, 让别人指教他。他这样做所要起到的作用, 是让别人暴露自己并说出自己的原则, 然后他则从某个特定的命题或引申出来的命题中

5、引申出与之恰相反对的东西。也就是说, 他并不直接反对那个特定的命题, 而是先把它接受下来, 向人们自己指出他们的命题怎样包含着恰恰相反的东西。有时他也从一件具体的事例出发, 从中推演出它的反面来。他让人们从他们所肯定的真理中去寻求结论, 而最后终于认识到这些结论与他们原先所坚持的原则相矛盾。这样, 苏格拉底就让同他谈话的人们认识到他们自己的一无所知。不仅如此, 苏格拉底也说过自己一无所知, 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别人。也就是说, 谈话的结果差不多都通向混乱与困惑, 而很少有积极肯定的结论。这使这种讽刺除了主观的谈话方式的意义之外而具有了实质的意义, 那就是他的主观思维对现存伦理观念、风俗习惯

6、等等的对抗,虽然他只抱着一个让人们走向真正的善, 走向普遍的原则的朴素目的而没有意识到它的悲剧性。第二个步骤是接生术。据柏拉图的记载, 这是苏格拉底自己亲自命名的: 他从他的母亲那里得到这个方法, 即帮助已经包藏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中的思想出世。这主要是一种分析的方法, 也就是说, 从原来自有的东西中分析出原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在熟知的事物里找出从没有在那里寻找过的东西。黑格尔对这一点有过很中肯的描述: 苏格拉底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不是别的, 乃是要从我们表象经验中的特殊成分引导出朴素地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某种普遍的东西。苏格拉底为了使人认识这种普遍形式的善和正当, 他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的, 是从他

7、的谈话对方所认可的事例出发的。他从具体事例出发向前推进, 并不是凭借把那些与具体事例有联系的概念连接在纯粹必然性中那种做法, 这是一种演绎, 一种证明, 或者一般说来是一种凭借概念的推断。他乃是分析这个存在于自发的意识中而未被思索过的具体事物, 分析淹没在素材中的普遍性,而把其中的普遍概念作为普遍概念揭发出来他分解具体事例( 偶然事例) , 指出包含在其中的普遍的思想, 而使人认识一个普遍的命题, 一个普遍的规定。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首先是形式的,也就是说, 谈话使人们相信, 虽然他们自以为对这些事情如此熟悉, 却是现在才开始意识到: 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是彼此相互矛盾的。 这使人们的

8、意识混乱起来, 对先前习以为常的观念发生了动摇, 人们陷入困惑从而催生了努力求知的热望。在黑格尔看来, 这最终会发展出完全积极的东西, 即 善 的原则。但是, 这已经与我们所讨论的辩证方法的主题距离太远了。二、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批判我们在这一节中对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试着做些评论。黑格尔对这种方法的积极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 苏格拉底怀抱一个朴素的目的, 一心想把人们引向真正的善, 引向普遍的观念, 所以他的方法既不是 嘲笑 也不是 伪善。他说, 通过与苏格拉底交谈, 人们从一个熟知的表象中发展出普遍概念来。这会产生一个直接结果, 那就是意识会感到奇怪, 这个普遍概念就在熟知的事物里, 而它

9、竟然没有在那里寻找过。而一旦寻找起来, 人们就会开始意识到这样一点, 即我们原来未加思索接受的许多观念都是自相矛盾的。这给意识带来困惑, 而 一般说来, 哲学应当从困惑开始, 困惑是与哲学俱来的: 人应当怀疑一切, 人应当扬弃一切假定, 以便把一切当作概念的产物重新接受。我们在这里想从另一方向对之做些评论。首先, 谈话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 谈话也因此更像是独白。在这种被人称为 “问答法 ”的方法中, 苏格拉底提出问题 , 等待回答。这如果不是虚伪的做法至少也是做作的做法, 因为发问是有目的的, 可以被称作可塑的青年的回答者对于问题只是以一定的方式作答, 而问题也提得他们很易于回答, 使一切任意

10、的回答成为不可能。在这样的谈话中, 一切都像一场预谋一场由别人帮忙演出的独白, 其中一个领引着另一个, 像一个全知全能的神领引着一个瞎子也算一种引导。这是一种经过 “ 陶铸” 的对话, 没有现实谈话中所有的生动活泼( 发散思维的优点, 也就是说, 谈话本可以趋向同一, 也可以不趋向同一) 可以交叉, 也可以平行) 可以表面上说A, 而实际上谈话的微型结构影射B或C) 不同层次的不同谈锋, 可以限定, 也可以转换, 甚至全然莫不相干立此存照。 “ 黑格尔当然可以辩解说这只是” 外部的 ( 形式的方面 ), 可按照黑格尔自己对内容与形式的看法, 这外部的形式却是由内部的内容所决定了的, 形式是一定

11、内容的形式, 内容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内容, 所以说这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可以原谅的之类的话是搪塞不过去的。其次, 由这种隐秘的独白引申而来的就是, 用恩格斯批评黑格尔的话来说, 结果总是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之中了。苏格拉底式对话, 据说是一种在对立意见中揭示更高的第三者即同一的终极真理的方式, 即所谓原初意义的 辩证法 。亚里士多德说, 有两样东西可以完全归功于苏格拉底, 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 。 8 然而, 读一读柏拉图留下的对话录就会知道, 那更高的第三者或那最终的 一 早就存在于 苏格拉底 的心中了, 那积极的 善的原则 早就在“一般的形式” 中显露了出来。所以, 整个谈话的过程看似前

12、进的分析, 实是倒退着的演绎, 一切都在提问者的掌握和控制之中, 没有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比如, 我们就黑格尔所举的“美诺”篇为例, 苏格拉底问道: “请凭着神灵告诉我, 什么是美德。”美诺立刻作出一些区别, 就男人和女人的美德来下定义说: 男人的美德是精于国家的事物, 以及帮助朋友, 打击敌人) 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 另一种美德则是儿童* 男童+ ( 青年( 老人的美德)。苏格拉底打断他说, 这不是我所问的, 我问的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美德。”美诺说: “ 这种美德就是支配别人( 命令别人)。”苏格拉底举出例子来反驳道: “ 儿童和奴隶的美德却不在于发号施令。 ”美诺说: “ 他不知

13、道一切美德的普遍概念应当是什么。” 苏格拉底说: “这就像圆形一样, 圆形就是圆形( 四边形的共同者) 等等。”然后就换了思路, 美诺说: “ 美德就是能够取得人所要求的那些善。” 苏格拉底插进来说: “首先, 提出善来是多余的, 人知道某件事是恶的, 就不要求它了) 其次, 因此善必须以正当的方式取得。” 这样, 苏格拉底就指出了美诺的那些观念是不对的,而他自己又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 美诺被搞糊涂了。美诺说: “ 因此你不打算到外国去旅行是很对的, 外国人很容易把你当作魔术家打死。” 苏格拉底要再寻求, 美诺就说了: “ 对于你声称不知道的东西, 你怎么能寻求呢? 对于你所不知道的某种东西,

14、 你能对它加以企望吗?如果你偶然发现了它, 你怎么会知道那就是你所寻求的呢-你不是承认不知道它吗?这是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一般形式。在我们这样不厌其烦的引述中, 我想我们应该能够看得很清楚了: “美诺”只是一个木偶(摆设),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参加对话的人, 换成另外一个人也不会有什么两样, 他只是对” 苏格拉底 ” 心里的思想观念做个见证而已 。可以辩护的是, 苏格拉底自己也一无所知。但是, 真的不知道吗? 美诺怀疑这一点。让我们把美诺最后说的话再重复一遍, 这话被忽略了两千余年,该是仔细地逐字地倾听它的时候了。他说: “ 对于你声称不知道的东西, 你怎么能寻求呢 对?于你所不知道的某种东西, 你能

15、对它加以企望吗? 如果你偶然发现了它, 你怎么会知道那就是你所寻求的呢-你不是承认不知道它吗?” 熟悉现代语言哲学的人大概都知道, 这难道不就是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攻击吗? 我们当然同意美诺的疑问, 我们的意见是, 其实苏格拉底是知道的, 而且整个对话就是以之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还是恩格斯批评黑格尔的话, 结果总是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之中了。参考文献:. 1/ . 2/ . 3/ . 4/ . 5/ . 6/ . 9/ 黑格尔: 0 哲学史讲演录1 第二卷, .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0年版, 第53( 53-60( 58-59( 60( 61-62( 57-58( 60-61页。. 7/ 张志扬: 0 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1 , . 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第367页。. 8/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0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1 上卷, .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 第58页。. 作者简介/ 王福生,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哲学系讲师, 哲学博士。责任编辑: 宋松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