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447161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 1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

2、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3、,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5、代表诗人: 孟浩然 王维 储光羲 常建 祖咏二、学习宿建德江(一) 、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

4、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 、 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三) 、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

5、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 、基本解读:1、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 (主旨) 全诗的诗眼是“愁”字。2、起句“移舟泊烟渚” ,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 “日暮客愁新” ,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 “客愁新” ,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用心 爱心 专心 - 2 -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 “江清月近人” ,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

6、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三、小结: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四、作业:背诵这首诗歌。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二、学习终南望余雪(一)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 一约 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j)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全唐诗编诗一卷。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

7、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二)、基本解读:1、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 (主旨)2、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3、后二句中, “林表明霁色” ,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 “城中增暮寒” ,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又临黄昏, “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 (三) 、思考讨论:1、积雪是不可

8、能“浮”在云端的 ,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明确: 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 “明”二字的妙处 。明确:1) 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2)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四)小结: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

9、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三、学习田家杂兴八首 (其二)(一) 、作者简介:储光羲(约 706一约 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yn)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曾隐终南山。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全唐诗编诗四卷。(二) 、基本解读:1、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主旨) 2、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3、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

10、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4、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 3 -(三) 、鉴赏要点:1、艺术特色: 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2、知识点回顾: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

11、画面。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四、学习终南山(一) 、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韩愈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 ,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二) 、基本解读:1、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

12、情志。 (主旨) 2、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 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 “险”而不“怪” ,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 、 “海日生残夜” 、 “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 ,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 “高峰夜留景” , “夜”与“景” (日光)应不能同时

13、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 “深谷昼未明” ,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3、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 “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 “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 ,所以路再“险” ,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4、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

14、,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5、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 “悔读书” (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 ,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三) 、艺术特色:1、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2、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 ,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五、作业:课后练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