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445793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诸顽强一、问题的提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对人的品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并懂得为他人、为环境、为国家民族兴衰着想。不少专家认为,21 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 21世纪的通行证。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

2、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与中国的传统及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同的强权政治,严格的等级制和宗法家长制倡导的做人准则是“忠”和“孝” ,其具体要求即顺从和驯服,人们从尽忠的心理已经演变成民族的潜意识。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常常提防,处处约束的并不鲜见,学生则习惯与被约束,被管(被动服从) ,一旦“自由”了,其自我约束力将降到最低限度,当然也没什么责任感可言了。其次,中国教育历来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其个人价值。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导致在伦理上采取了压抑个性,用以维护群体性和社会性的价值取向,认为只有控制和遏制个人的发展,才能保证群体的发展。在当今的中国,不尊重个体的利

3、益,不尊重个体的人格独立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既你不尊重“我” , “我”也就没有必要为你尽什么义务。换言之,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一定的个人权利,也就没有对社会的责任。另外,在目前我国教育制度不很完善的情况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采用分数淘汰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尺度,学生几乎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家长为了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也心甘情愿地包揽一切家务,并把孩子的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孩子根本不必考虑学习以外的事情,更不用说为日常生活的行为负责了。试想,一个从来没有为任何事负过责任的人,怎么可能会有责任感呢?所以这些,都导致当今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较差。从对当前上海市高中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来看,高中学生有较强

4、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我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其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调查还显示,当代高中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与行为上的脱节以及不协调性,则是令人担忧的。当问及“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95.1%的学生选择“有知心朋友” ,而认定“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只占 4.2%。在调查“你对未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只有 15.6%的高中生选择了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独生子女占主体的高中生的功利意识日益增长,国家和社会利益较为淡漠。在回答“中学生读书为了什么?”问题时,选择“为将来找个好工作”的占了 58.9%,而只有 9

5、.97%的学生选择“为振兴中华” 。对于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到艰苦地区工作。 “敬佩”的占了 91.6%,但选择“自己不会这样做”的有 44.33%。从调查结果来看,不难发现当代高中学生十分关注个人的前途、利益以及幸福,而对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较少关心,缺乏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更缺乏为国家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面对新世纪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面临着新问2题,遇到了新挑战。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北师大校庆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又指出:“教育创

6、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现代教育的创新是有目的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教育,而由创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具有创造力,能否成为一个反思的人,与他是否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息息相关。责任感是创造性人格中首要因素,是创造力产生的内部动力,能焕发人的巨大创造力,并使人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个人,只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时候,他的创造性人格与品质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相联系,由此产生巨大的创造力量。现代教育应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这不但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7、。素质教育的灵魂是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这里也就包含着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二、关于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在人类社会,责任召唤和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记载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包涵着丰富和深刻的涵义。现在,责任是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名词,其含义也日渐丰富。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 “责任”的含义有: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谓分内应做的事。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简言之,任职、分内事,因过失而受查处是责任的三层基本含义。古希腊时期的波西多纽就著有责任论 。在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中,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责任。他认为,女仆的责任就是管理家务。黑格尔认为

8、,人对道德要负责,对一切事都要负责。清初学者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那么,什么是责任?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应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 ”一个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中担负一定职务就会有一定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有能力而不担负工作,那么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这是责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我们可以给责任下一个定义:责任是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承受的后果。深入探讨责任的涵义,必然涉及责任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从历史角度看,责任不是上天的旨意,也不是个人的意愿,责任是人类为了生存通过劳动,摆脱动物状态的

9、过程中产生的;责任是人类为了交往通过语言,在理性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责任与社会并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体现了责任社会性的本质。从社会角度看,责任具有客观性,作为社会的人只有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去承担责任,才能既向个人负责,又向社会负责。尽心尽责有利于社会和自己,失责渎职不利社会和自己。在社会中生活着的人是不可能摆脱责任的。社会责任感即个体作为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份内应做的事,应尽的义务的态度、心向。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

10、不同的责任。 ”人生活在世界上,个体对世界与人生的基本态度,其社会观与个人观,以及在此之上的价值观,构成个体社会责任感的深层基础。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恰当理解,广阔的价值视野,孕育着个体广阔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起点是个体对责任对象的主动关注,拉近与对象的心理距离,在此之上,3敞开个体的内心世界,去理解、接纳、同情对方,从心灵深处去认同对方,把个体渗入相关事物的真实关联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关键;进而,在行动上作出积极反应,主动分享、分担对方的苦与乐、丰富与缺失、成功与失败,把相关事物的命运积极纳入个体自身命运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根本。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

11、角色的多变性,所以责任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按活动领域划分,可分为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按角色划分可分为父或子、夫或妻、君或臣、店主或顾客、官或兵、徒或师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责任。按行为主体划分,可分为当代责任和未来责任。从地域效力可分为国内责任和国外责任。按责任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后者划分,可以涵盖责任的一切方面。 “真正的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表达的或未表达的的反应,有责任感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反应 ”。不仅如此,责任感涉及责任担当的正当性、正确性和责任能力, “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 。恰切的社会责任感必然建立在恰切的知

12、识底架之上。由此,我认为学生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关注、认同、行动、知识。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和对于自我之外的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包括:学生个体对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感,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并努力使自身的发展朝向自我人生目标;个体对自身人格独立性、完整性的责任感,充分了解自身的权利、义务,在实际生活中积极维护自身的权利,捍卫自我人格尊严;建立在前二者之上的对自我学习、生活、工作等具体活动形式的责任感,包括对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的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包括:对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群体及其活动的责任意识,包括对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等的责任;

13、对个体不发生直接交往的社会他者的责任意识,如关心“希望工程” 、救灾、国内外大事等;对个体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意识。对自我的责任感与对社会的责任感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互相生成。学生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社会责任感涉及个体与其自身,以及与其生活世界相关的其他一切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从心理过程来说,社会责任感涉及人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以认识为先导,以情感为动力,以意志为保障,以行动为根本。层次性。社会责任感有高低之别,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往往随认识的提高而逐渐提升。不均衡性。社会责任感的不同方面密切相关,但并不是必然的全面提升

14、,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和积极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与学生个性发展息息相关。人的现实个性必然展现在与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人、事、物的关联之中,个性的张扬是社会责任感承担的基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使个性的张扬保持正确的方向,良好的个性发展与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的阐扬内在相契合。 “人的生命是在创造中发展的,他要使自己的生命走向完善、圆满,同时也要使周围的人也能走向至善、圆满。 ”成就自己离不开成就他人,立己需要立人,利己与利人相协调,对自我的责任与对社会的责任相统一。这本身就是个性发展的应有之义。可以说,整体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正是个性发展成熟的标志。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策略(一)当

15、前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环顾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课程教材的难度和容量偏高、偏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 “一考定终身”的片面化评价,以及当前社会责任感的参差不齐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自身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问题。41、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过于成人化、理想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偏社会取向,未能充分尊重、体现学生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却很少倡导学生自我成就、自我实现;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

16、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人。在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往往以成人视野中的高要求、高标准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责任理想化,不尊重学生生活实际,其后果要么是学生主体性的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要么是无责任感;大而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真空状态。2、培养教育模式的封闭性和培养方法的简单化。重灌输,脱离生活实际,把责任感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注重条条框框,死记硬背,使原本应以实践性为依归的责任感培养流于空洞和无力。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尊严之下师生人格的不平等造成的教师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听从,强制认同,缺乏个体人格参与的深层的主动的责任认同和责任担当的勇气与意识。学生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上同样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在价值选择相对多样化的时代,我们的教学和教育模式表现处浓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方法上的简单化,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服、规劝、教训,不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缺少丰富多样的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