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442599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品流动摊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2008 年 07 月 21 日出处:孙志兰字体:【小 中 大】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城镇下岗职工从第一二产业转入第三产业,进入城镇摆摊设点,经营水果、蔬菜、餐饮。这些服务业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市场,为市民提供了方便。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本文通过对食品流动摊贩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关探讨性对策。一、流动食品摊贩现状根据鄞州区卫生部门统计,全区有食品流动摊贩 1008 家(实际数据可能不止这些) ,从这些流动摊贩的经营形式看,主要经营早点、小吃、快餐、水果、蔬菜等。从经营场所看,一般在

2、学校周边、市场周边、小区周边、建筑工地周边、闹市中心隐蔽处、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四叉路口马路边等城乡结合部,有些还沿街兜售。从经营人员来看,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还有部分城镇下岗职工,这些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淡薄,经营者多抱有投机心理。从经营时间看,多集中在上下班前后、学生放学、节假日等人流量大的时间段。二、存在问题(一)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据鄞州区在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中,对食品流动摊贩的食品,认为不安全的占 73.2 %。究其原因主要有:1、从业人员素质低。由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比较低,食品安全意识较薄弱,又未进行过有关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时不穿戴干净的工作衣帽,个别摊贩逢头垢面

3、,赤膊上阵等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了人为的食品污染。2、操作不规范。流动摊贩设置于马路边、学校门口等,周边很难获得充分的水源,往往在设摊时带一桶水,这样就会造成摊主在用水时,非常吝惜,导致清洗不彻底,更不用说消毒。特别是经营餐饮类食品,餐具洗刷只在一个水盆或者小盆内反复进行,使得餐具无法得到有效的消毒和保洁。有些摊贩在接触过不洁物后,紧接着就去加工制作食品。3、经营场所不符要求。由于这些摊贩在经营时,从不考虑场所卫生要求,只要有利可图,就随意设摊,周边往往尘土飞扬,有些周边还存在厕所、垃圾等污染源,一到夏天,苍蝇等昆虫大量存在,而大部分摊位又没有有效的防蝇防虫设施。据调查,这些摊主大多居住在城乡结

4、合部老小区的车棚内,一些食品初加工及食品原料都在这狭小的车棚内,环境卫生恶劣。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4、食品原料来源不明。由于流动摊贩在经营活动中很少受到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一些摊贩为降低经营成本,进货渠道不正规,原料根本无索证,个别摊贩在加工烤鸡、烤鸭时违法添加婴粟壳、色素等非食用原料情况还时有发生。(二)给市场管理带来困难。一是流动摊贩经营成本低、往往只要一辆推车、一台电子称或杆称,就可以从事经营,他们在超市门口、市场周边任意设摊,这种“饭店门口摆粥摊”的经营行为,经正常经营秩序带来影响。有些摊贩,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坑害百姓,影响市场消费环境。尽管,有关部门绞

5、尽脑汁“围、追、堵、截、赶” ,受利益驱使的小贩依然我行我素,你赶我闪,你撤我干,与执法人员捉迷藏,甚至正面冲撞执法人员,扰乱社会治安。二是流动摊主往往是弱势群体,且他们的经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市民带来方便,因此,在执法过程中还会遭到广大市民的不理解。三是由于流动摊贩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在一些地方流动摊贩还呈现发展趋势,甚至有店面房经营主将其门口的人行道出租给流动摊贩经营。(三)影响市容市貌。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随地设摊影响交通,给原本拥挤的道路造成交通堵塞。由于摊主卫生意识差,随时将废物扔在地上,经营后地上的垃圾随处可见。餐饮、烧烤产生的油烟严重污染周边环境,使周边居住的市民怨声载道。流动摊

6、贩存在的地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十分普遍。三、流动摊贩禁而不止的主要原因食品流动摊贩的存在不是没有原因。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来源于消费者。一方面消费者贪图方便和价格便宜。大多数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时,只考虑自已方便、实惠,不辩商贩处在何场地,是否存在违法经营,就随意购买其商品而忽略了自已的消费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消费习惯的改变。现在部分都市人,喜欢逛地摊、吃夜排档等消费形式,成为他们的消费爱好和生活乐趣。正是这种行为给流动摊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存在着一定的消费市场。(二)来源于经营者。流动摊贩的设摊人员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他们

7、大多文化程度低,技术能力缺乏,是城市中相对弱势群体,在一时难以正规就业的情况下,选择成本低、风险小,易于操作的设摊经营,且某些经营项目如餐饮、疏菜等其经营收入及劳动强度与一些城市中重劳动力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三)来源于管理者。一方面城市商业服务网点建设配套缺失,部分区域商业布局不甚合理。另一方面管理者管理理念滞后。部分管理者,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突击整治的初级阶段,并且管理手段缺乏,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流动摊贩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 。但一遇到大检查活动,说服流动摊贩配合,采取回避或停业,而检查结束便很快复原,没有形成对流动摊贩长效监管机制。四、对策建议(一)堵疏结合,分类管理1、实施区域路

8、段差别化管理,可以将整治食品流动摊贩工作分为严禁、控制。严禁路段禁止任何形式的流动摊贩;控制路段实施适度疏导,限制设摊区域,限制经营品种、限制经营时间设摊经营,有条件设置食品亭,如早点、临时菜场等。对这些固定场所临时设摊的经营户,要按照“四统一”原则进行规范经营,即:统一经营区域,统一经营时间,统一招牌亮证,统一培训上岗。2、实施分类整治。对严重妨碍市容环境,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流动摊贩,要坚决打击取缔,如食品加工类、快餐等,对市民确有需要,实施阶段性疏导政策,待条件成熟,逐步整治。3、引摊入室。引摊入室需要政府各部门及镇乡(街道)转变观念。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在闲置区域设

9、置摊位,并合理布局,达到符合经营食品基本卫生要求。同时对入室者可收或免收场地费用。4、疏导人员。开展流动摊主基本情况调查,根据他们的能力特点,引导他们从事合法劳动,或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给他们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同时解决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紧缺问题。(二)明确职责,科学监管长期以来,政府对流动摊贩的监管往往是对重点区域或特定时期采取集中整治形式,使违章者很容易掌握这一规律并与执法者打擦边球、玩捉迷藏。因此,对流动摊贩监管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城管部门实行分片定责,街道、社区负责辖区内流动摊贩的管理,配合城管部门开展整治。二是卫生、工商要加强对允许设摊的经营户管

10、理。使他们规范经营,确保公众饮食安全。三是加大对严禁设摊点整治力度,具体要做到“三到位” ,即管理工作时间到位,由于流动摊贩擅打时间差,往往在上下班前后、节假日设摊经营,而此时执法人员最少,是执法的薄弱时间。因此,执法人员在工作时间上应突破常规;管理方法到位,在抓重点路段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路段的管理,往往一个集中区域的流动摊贩形成,是从一家一家引起的,长久下去就形成了新的马路市场。同时,在对流动摊贩整治中多打几次“回马枪” ,迫使他们无法经营;部门协调到位,流动摊点表面上只看到一个小小的违章行为,但其背后的加工场所,其食品来源等情况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问题,因此,不但要在马路上对其整治,而

11、且对其加工窝点也要进行监管,就需要部门间加强协调,加强信息沟通,多管齐下,加强对流动摊贩的监管。(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流动摊贩的危害性,自觉进市进店购物,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动员他们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流动摊主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守法自觉性,做到规范经营。一、推进疏堵结合的管理方式。在解决城市管理中流动摊贩管理难、城市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时,只堵不疏,则水溢堤溃;只疏不堵,则成一盘散沙;“疏堵结合”才是解决之道。1、分种类管理。对流

12、动摊贩实行分类管理将有助于实现流动摊贩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在不影响城市公共秩序及市容的前提下,应对流动摊贩进行区别对待、科学管理。如对修鞋、擦鞋、修自行车等群众生活需要的服务项目,纳入社区服务的范畴,由社区进行管理;对社区便民、利民设施不足(比如农贸市场)的区域,可由规范化管理的流动摊贩来提供;而饮食、烧烤之类的摊贩容对环境卫生影响较大,应当办理相关证照并做到退堂入室,未达到要求的予以取缔。2、分区域管理。社会学家马怀德认为:“强制性的执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城市管理,应进行区域分类管理” 。分区域管理主要是对城市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管理标准。重点地段实施一级管理,禁止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对城市

13、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区域,可以允许个别流动摊贩存在。但对摊位的规模、摆摊的时间和经营范围有所限制,执法人员可根据上述要求,调整执法力度。对城市外围的空地、车辆较少的道路、传统市场周边的道路等,在不影响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可以默许流动摊贩或农产品直销点在这些地方设摊经营。3、分时间管理。按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管理能有效避免按区域管理带来的难操作的不足。如对市中心的农贸市场周边,可按不同时间段灵活处理。早上在市民上班或交通高峰来临之前以规范为主,过了时限执法部门再严格管理,形成大众认可的“潜规则” 。对于城市一些特色小吃或传统商业活动,可设立周末跳蚤市场或不定期组织的集市贸易进行疏导。二、采用行之有

14、效的管理措施。城管执法和流动摊贩之所以频繁地在街头上演“猫捉老鼠”游戏,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流动摊贩违法成本不高。适当提高流动摊贩违法成本,能够更好地规范流动摊贩的无序经营。1、政策引导。出台针对流动摊贩群体的提供发牌经营或提供专营区的优惠政策,要求其诚实守信、服从管理,否则这种经营权将面临被暂停或收回的风险。流动摊贩为了能继续拥有这种好处,必然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从而促进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平衡。2、规范操作。可借鉴上世纪香港对流动小贩实行发牌制度的成功经验,设定参加公开竞投的条件,交费租用牌照经营或取得经营权在专营区经营。城管部门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对不按照有关规定经营或卫生达

15、不到要求的予以收牌或停止经营。3、因地制宜。以非繁华路段为主,给流动摊贩发牌或在设立流动小贩经营专区,这样可避免流动摊贩获取暴利,造成不公平竞争,也可防止在暴利的驱使下形成跟风现象,但专营区或引导区除外,如北京“王府井”小吃、古玩一条街。城管部门只打击那些在经营专区外的流动小贩,保障守规矩小贩的利益。三、构建布局合理的服务网点。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流动摊贩以低价、便利等优势迎合了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其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基础。应当从管理和引导双管齐下:1、完善现有网点促管理。如“将军花木市场”作为温州唯一的花木贸易集散地,因场地狭小,导致大量花农不得不以流动摊贩的形式聚集在道路上。强行取缔反而会引

16、起部分市民的反感。应充分考虑市民对便利购物和低价位消费等需求,通过扩大市场场所、开辟新市场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2、开辟“绿色市场”来引导。积极为弱势群体开辟免费或低收费的跳蚤市场、夜市、周末市场等“绿色市场” ,引导流动摊贩进场经营。城市在编制规划时为弱势群体预留一定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应尽可能避开住宅区和交通主干道。纳入规划后,政府不能随意取缔,也不能挪做他用。如建德市专门为果农绘制一张“摆摊图” ,标注销售点,农民可以在这些指定的销售点卖水果,解决了数千流动摊贩 2000 多人的就业和管理难问题。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价体系。政绩是官员和执法人员工作的方向标,直接影响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摊贩。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1、将民生问题纳入政绩考核。政绩考核这根指挥棒,对城管的“民本位”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将就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业纳入政绩考核,那么政府官员就不会轻易取缔流动摊贩。从行政成本的角度来讲,适当允许流动摊贩的存在,不仅能够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还大大减轻了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