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20381169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粲《七哀诗》刘桢《赠徐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粲:七哀诗一、 背景介绍二、题解七哀诗是一种起自汉末的中国传统诗歌体裁,之所以称为“七哀”,是因为其内容主要反映战乱、瘟疫、死亡、失意、兵燹(xin 兵燹: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衰败七种主题。“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王粲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王粲在李傕、郭汜的作乱中,前往荆州逃难,离开长安不远的路上所见到的乱离景象和自己的悲痛心情。后世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三、 解读文本“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 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李傕、郭汜等人。遘,通假字,同“构” ,制造。

2、这两句的意思是,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李傕、郭汜正在制造祸乱。诗的开头两句概括交待了当时的局势。 “乱无象”正是军阀橫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这两句写社会动乱,诗人正是在这动乱中离开长安的,这也是离开长安的原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荊蛮。 ”“复” ,再一次。诗人被迫迁徙不是第一次,初平元年(190) ,被迫迁移到长安,现在为避难,又要离开长安。 “中国” ,中原地区。 “荆蛮”,指荆州。荆州在南方,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称荊蛮。诗人锻句炼字非常精当,一个“复” 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引起了悲惨的往亊,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又一次放弃中原而离去,委屈已身往荆襄蛮夷之地

3、。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后的去向。为什么逃往荆州呢?一是当时荆州无战乱。二是王粲与荆州刺史刘表是同乡,而且刘表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 这两句写离别时的悲痛场面,用的是互文俢辞手法。所谓互文,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俢辞手法。因此, “悲” 不仅有“亲戚”还有 “朋友”, “相追攀” 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所以,不能解释为亲戚为我悲伤,朋友对我追隨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而应理解为亲戚悲伤地依依不舍与我相別,朋友也悲伤地和我惜別,两者是并列相同的情感和动作,这就是互文俢辞格“省文而意存 ” 的表达

4、效果。诗人在这里用互文俢辞手法,描写送別时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达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別的悲痛。诗人离开长安,告別亲友,一路上见到的是什么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无所见”正是有所见,为了强调下句 “白骨蔽平原”。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 作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悲惨景象,和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所咏的是同样的情景,两诗遥相呼应,都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逃难在外,流离失所,饿死荒野的社会现实。“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

5、泪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 ”。诗人见到的不仅是 “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 ”弃子的亊:路边有个饥饿的妇女,将抱在怀中的儿子弃置于杂草丛中,不顾婴儿嚎哭的声音,母亲挥泪只是不忍回头。饥妇人说:“不知道我自己葬身何处,哪里还能和你母子完聚?” 人在紧急危难之中,一切皆轻,最难割舍的是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妇人爱子,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而战乱将一位母亲逼上了这样的绝路。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亊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妇人弃子惨景,使诗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于是他 “驱马弃之

6、去,不忍听此言”。他驱马离开她们远去,不忍心听到这样的语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 最后四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长安东。汉文帝是汉代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徳化民,是以海內殷富” (汉书文帝纪 )有所谓“文景之治 ”。下泉,是 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冽彼下泉,浸彼苞稂(lng) 。忾(k i)我寤叹,念彼周京。 ”下泉诗的意思是说,很冷很冷的是那种向下流动的泉水,它伤害了苞稂之类的植物;我在清醒的时侯不断地叹息,并且想:周天子为什么不派一个好的国王来治理我们这个地方呢?毛诗序解释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其公侵刻,下民不得其

7、所,思明王贤伯也。 ”“下泉人” ,指下泉诗的作者。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这四句意思就是:登上霸陵南岸,回首遥望长安。突然领悟了当时下泉人的情感,叹息着感到肝肠寸断。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的作者思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诗人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在世,长安怎么会如此混乱?百姓何至颠沛流离?自己又何至流亡他乡?以古喻今作为全诗的结尾,既点明了主题,又极具艺术效果。王粲的七哀诗以描写乱离的社会背景为开端,继而,是亲友送别,然后是路见“白骨蔽平原 ”的概述和“饥妇弃子” 的典型描写,最后以抒发感慨而结束。主次详畧安排得当,层次清晰,首尾紧密

8、照应,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说,这首诗都是邺下文学五言诗中的杰作,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写作特点1、诗歌锻句炼字非常精当,处处透出诗人高妙的修辞功夫。如“复弃中国去” 中的“复”字,意味着诗人从眼前的动乱想到过去流亡生涯,难以言表的伤痛和感慨都在一个“复” 字之中了。又如 “白骨蔽平原”,以一个 “蔽”字将积尸盈路,白骨累累惨象异常鲜明地呈示出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再如“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的互文俢辞手法,起到了“省文而意存 ” 的表达效果。2、诗歌在处理叙亊与抒情的关系上很见功力。这首诗以叙亊为主线,在叙亊中处处透出惨淡之色,在叙完“饥妇弃子” 后,即“驱马弃

9、之去,不忍听此言”,转入感慨的直接抒发,过渡自然。3、以古喻今作为全诗的结尾,既点明了思明君,希望国家安定,同情人民的疾苦,这一进步思想的主题,也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古今评论家多有评论此诗结尾之妙的,如张玉谷说:“末曰 南登 回首 ,兜应首段。 伤心下泉,激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 ”(古诗赏析 卷九)方东树也说: “南登霸陵 二句,思治,以下转換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 ”(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其二这是七哀诗的第二首。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内容和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大约同是公元 208 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意思是

10、:荆州不是我的故乡,我为什么老留在这里呢?诗歌一开始,就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与登楼赋中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思相同。王粲思乡,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刘表的重视。刘表才能庸劣,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王粲有才能而不能得到施展的机会,思想上感到十分苦闷。怀才不遇使他更加思念故乡,而思乡之情却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忧愁。“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方舟,把两只船并起来叫“方舟” 。傍晚,诗人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江上日暮,烟霭苍茫,水波浩渺,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愁,何况王粲久患怀乡之痼疾。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种诗境颇为相似。山岗有馀映,岩阿增

11、重(chong)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f)裳袂(m i) ,白露沾衣襟。写眼前景色。诗人放眼看去,只见太阳将要落山,山冈上犹有馀光,群山的曲隩之处,本来背阴,此时现在又增加了一层日暮的阴影。狐狸奔赴自己的洞穴,飞鸟盘旋在栖息的旧林上。流逝的水波激起清脆的响声,猴猿靠近江岸发出阵阵悲吟。疾风吹拂着诗人的裳袖,夜间的露水沾湿了诗人的衣襟。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化用楚辞?哀郢中“鸟飞还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二句的意思,比喻飘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诗中所描写的“山冈”“ 岩阿”“流波”“猴猿”“迅风”“ 白露” ,似乎只是眼前即景,

12、虽然描写生动,但别无其他含义。陈祚明说:“山冈数句,极写非我乡。”(采菽堂古诗选 卷七)这是提醒读者:诗人所极力铺写的自然景色,原来是他乡之景。面对他乡之景,触景生情,对一个羁旅在外的人来说,自然会忆及故乡,容易勾起乡愁。因此,这种写景实际上仍是抒发乡愁。元人刘履认为这首诗用的是“赋而比” 的手法,他说:“其言 日暮馀映 以喻汉祚之微延。 岩阿增阴以比僭乱之益盛。当此之时,或奔趋以附势,或恋阙而徘徊,亦犹狐狸各驰赴穴,而飞鸟尚翔故林也。又况波响猿吟,风凄露冷,其气象萧索如此,因念久客羁栖,何有终极,则忧思至此,愈不可禁矣。 ”(选诗补注卷二)清人何焯也说:“山冈有馀映 ,馀映之在山,比天子之微

13、弱,流离播迁,光曜不能及远也。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这是以自然景色比附当时的政治形势,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但亦可备一说。“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诗人夜不能寐,起而弹琴,借琴声排泄心中的愁闷。这里,读者很容易想起阮籍。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第一首开头就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同样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借琴声排泄心中的愁闷,而他们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阮籍借琴声抒发他政治上的苦闷造成的“忧思独伤心 ”的感情,而王粲则借琴声表达他的乡愁,当然这种乡愁中含蕴着怀才不遇的感情。古人喜爱以琴声表心声,这是因为琴可以“抒心志之郁滞” (傅毅 琴赋 ) ,可以“发泄

14、幽情”(嵇康 琴赋 )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意思是:客居他乡的日子,没有尽头。何日方能返回故乡呢?怀乡的忧愁实在令人难以承受。 登楼赋云:“情眷眷而怀归兮,熟忧思之可任!”与此意思相同。从表面看来,这里所写的只是难以忍受的乡愁。其实不然。吴淇说:“凡古人作诗,诗中景事虽多,只主一意。此首章全注复弃中国去一句,二章全注羁旅无终极 一句,总哀己之不辰也。 ”(六朝选诗定论卷六) “哀己之不辰” ,可谓一语破的。方伯海说:“按前篇是来荆州,见人骨肉相弃而哀。此篇是去荆州,因日暮景物萧条而哀,皆是乱离景象。 ”(于光华重订文选集评卷五引)道出王粲两首七哀诗的不同内容和共同特点。 其三七哀诗

15、三描写的是边城征战的悲哀。余冠英乐府诗选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平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南) ,这诗所谓边城 或指此。 ”但也有人说:建安十六年王粲随曹西征马超,抵达西北边陲安定,十二月自安定还长安。更像是指安定。不管是金城还是安定,在当时是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边城。“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更:亲历。点明本篇所写的是作者亲历边城的所见所感。“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此写北地边城季候的严寒之可哀,边城凌厉的寒风,夹着空中就结成冰的雪片如刀子一般不分白天黑夜的袭来,官兵在无尽期的冰天雪地里安营扎寨,由此可想而知冻死冻残的人一定是数不数了。“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迟:同“夷” 。这里是治理

16、的意思。此写不见人烟之可哀;方圆百里没有个人影,杂草丛生,没有人治理。“登城望亭隧,翩翩飞戍旗”亭:指边塞上用以瞭望和防守敌人的岗楼。隧:同“燧” ,指古代敌人侵犯时用柴或狼粪在岗楼上点燃,白昼烧烟叫燧,晚上举火叫做“烽” 。此写边城军旅场景的凄厉悲壮,暗示战争的严酷;登上城楼看,远处一个个岗楼上冒着表示敌人来犯的狼烟,军旗飘飘,兵士严阵待发,一派杀气。“行者不顾返,出门与家辞”此写士兵将赴战场与家人辞别的悲哀,这是生离死别的告辞,这是“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的告别,在亲人们依依不舍,在亲人悲哀的撕心裂肺的哭泣中,士兵们被催赶着头也顾不得回望就上了战场。“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此写战争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