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整理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0334792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复习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遗传学复习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遗传学复习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遗传学复习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遗传学复习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学复习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复习整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因型: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如:花色基因型 CC、Cc、cc 。表现型:生物体某特定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如:红花,白花。纯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如:CC、cc。杂合体: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 如:Cc。测交:基因型未知的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以检定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子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从而导致性状的分离。自由组合(独立分配)定律:生物体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每对基因在各自分离的基础上彼此之间

2、是自由组合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决定不同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分别处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以同等的机会在配子内自由组合,实现了性状的自由组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患者必然有一个亲代患病;患者的同胞、子女中均有患病个体,且男女没有差别。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不是每个世代都出现患者,而且患病概率在男女中没有差别。外显率:在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一群个体中,表现出该基因型所控制性状的个体的百分数。表现度: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拟表型: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由某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反应规范:同一种基因型在不

3、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表型变化范围。多因一效:一个性状受到若干基因影响的现象 一因多效: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型效应,叫做基因的多效现象。 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不完全显性:具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 杂种表现的性状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镶嵌显性: 由于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双亲的性状在子代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的镶嵌图式致死基因: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时有致死效应的基因。显性致死基因:在杂合体状态时就可导致个体死亡。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座位的两个以上的、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一般

4、而言,n 个复等位基因就有 n+n(n-1)/2 种基因型,其中 n 种纯合体, n(n-1)/2 种杂合体。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互作:两对非等位基 因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表型。F2比率为 9331。互补基因:两个非等位的显性基因需同时存在才出现某一性状,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型性状,这类基因称为互补基因。F2 比率被修饰为 97 抑制基因:有些基因本身不产生表型效应,但可以完全抑制其他非等位基因的作用,这类基因称为抑制基因。F2 比率被修饰为 133 上位效应:影响同一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一对基因掩盖了另一对显性基因的作用时,所表现的遗传效应称为上位效应。 其中的

5、掩盖者称为上位基因;被掩盖者称下位基因。 叠加效应: 对同一性状的表型具有相同效应的非等位基因为叠加基因。两对非等位显性叠加基因只要存在任何一个,都能表现同一表型,否则,表现另一表型。F2 比率被修饰为 151隐性上位: 上位效应由一对隐性基因所引起的现象。 F2 比率被修饰为 934显性上位:在上位效应中,起掩盖作用的是一个显性基因,使另一显性基因的表型被抑制。F2 比率被修饰为 1231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的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之外的普通的染色体,一般在二倍体生物中具有两套。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几种类型:(1) XX-XY 型性决定:人类、哺乳类、某些两栖类、某

6、些鱼类等。雄性个体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XY(异配性别),雌性个体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XX (同配性别) (2) ZZ-ZW 型性决定 :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爬行类、两栖类动物及凤梨形草莓的性别决定属于此种类型。雄性个体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ZZ (同配性别) ,雌性个体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ZW (异配性别)。(3) XO 型: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蟋蟀、蟑螂等) 、花椒等。雌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雄体只有一条 X 染色体,为 XO 型,产生的配子含 X 染色体或不含 X 染色体。人和果蝇的几种性别畸形的比较:果蝇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果蝇的性别决定与 Y 染色体有无与数目无关,而是由 X 染色体数目

7、与常染色体倍数比例决定。其中:X:A=1 为雌性 X:A=0.5 为雄性。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的规律:当同配性别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 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F2性状的分离呈 3 显性1 隐性;性别的分离呈 11,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个体一样,即外祖父的性状传递给 1/2 外孙(隔代遗传)。当同配性别传递纯合隐性基因时,F1表现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给女儿。F2 性状与性别的比均为11。伴性遗传的特点:决定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正交与反交的结果不同;表现特殊的交叉遗传和隔代遗传现象。完

8、全连锁:F1 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不完全连锁:F1 测交,后代不仅出现亲本型,也产生新组合类型,而且亲本的类型远远多于新类型。连锁群:凡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称为一个连锁群。连锁交换定律: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联合在一起伴同遗传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重组类型的产生是由于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局部交换的结果。重组频率:测交后代中重组型或交换型数目占测交后代总数目(亲本型数目+重组型)的百分率。重组率(RF)= 重组型数目/(亲本型数目+重组型数目)。交换率(值)与重组率(值)的关系:只有紧密连锁的基因间的重组率才是可靠的交换值,随着

9、两个连锁基因间的相对距离的增大,发生双交换或其他偶数次交换的可能性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重组率会低估交换率。为什么重组率总是少于 50%?:在同源染色体的两个连锁的基因之间如果只出现一个交叉,它只涉及到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四条染色单体中两条是交换的,两条没有交换,重组型占 1/2。如果 100%的性母细胞在特定的某两个连锁的基因之间都出现了一个交叉,最后产生的重组型配子也只能是配子总数的一半,即 50%。若非姊妹染色单体参与交换的机会相等,在特定的两基因座同时发生了两次交换,产生重组型与亲本型的比率是 1:1。如果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偶数次交换的结果与非交换相同,奇数次交换的结果与单交换相同,

10、因此,最终最大交换值也是 50%。双交换的两个特点:双交换概率显著低于单交换的概率(如果两次交换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双交换概率=单交换 1单交换 23 个连锁基因间发生双交换的结果是旁侧基因无重组。XO XXY XYY 备注人 不育女性 不育男性 可育男性 Y 决定雄性性别果蝇不育雄蝇 可育雌蝇 可育雄蝇 Y 决定育性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顺序的过程。染色体图:又称为连锁图或遗传图。依据测交实验结果,测得某特定基因间的重组率,或采用其他方法确定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而绘制的一种简单线性示意图。图距:两个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距离的数量单位。单位为厘摩(cM),1 (

11、cM)=1%重组率去掉%的数值。基因的直线排列原理:若 a、b、c 基因连锁,已分别测得 a-b 和 b-c 间的距离,那么 a-c 间的距离,就必然等于 a-b 及 b-c 距离之和或差。两点测交:如果要求得三对基因间的重组值,就必须通过三次杂交、三次测交求出它们两两之间的距离。三点测交:进行三对基因的杂交,得到的三杂合子(abc/+或 ab+/+c 等)再用三隐性类型abc/abc 测交,这种试验叫做三点测交 ,简称三点试验。干涉:一次单交换的发生可能会影响邻近另一次单交换发生的可能性。染色单体干涉:在两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一个交换后,影响到相同的两染色单体间发生第二次交换的概率,使第二个

12、交换发生在任意两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不是随机的,这种现象称为染色单体干涉。并发系数:一般用并发系数(C)来表示干涉的大小。并发系数(C )=观察到的双交换值/两个单交换值的乘积. 干涉 I = 1 C。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所携带的全部基因。 F 因子:又称性因子或致育因子,是存在于细菌细胞中,赋予细菌以性别的并能独立增殖的环状 DNA 分子。F 因子的结构:原点:转移的起点;致育基因;配对区。F+菌株: 细胞中含有游离的 F 因子,可向 F-菌株传递 F 因子,常称为供体菌。 F-菌株: 细胞中无 F 因子,但可接受 F 因子而变成 F+菌株 ,常称为受体菌。Hfr 菌株 :即高

13、频重组菌株,是细菌染色体上整合有 F 因子的菌株。F菌株的特点:F细菌可以把 F 因子传给后代。F细菌经吖啶橙处理 F 因子丢失,也可以自发丢失因子,丢失后不再出现。F可以和 F杂交,而不能和 F杂交。F和 F杂交,可将 F-转化为 F,但为低频重组。Hfr 菌株的特点:因子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HfrF- ,Hfr 使两个菌株杂交后所产生的重组体频率大大增加( 比 FF高 1000 倍) 。HfrF-,因子的传递频率非常低,受体一般为 F- 。细菌重组的特点:重组发生在部分二倍体中。单交换产生不平衡的线性染色体;只有偶数次交换才能产生平衡的重组子。相反的重组子不出现。F 因子:带

14、有部分宿主染色体的游离 F 因子。F 菌株:细胞中含有 F 因子的菌株。F 因子特点: F 携带细菌的基因,但并不减少自身的基因。 F 可以携带不同长度的细菌 DNA 片段。 F F, F 菌株能高频传递 F 因子和特定的基因,使 F变成 F 菌株,并形成部分二倍体。 性导:利用 F 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转导:就是以病毒作为载体将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细胞传递到到另一个细菌细胞的过程。转导分为普遍性(一般性)转导和局限性(专一性)转导。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在转导时,可以携带细菌染色体的任意部分。局限性转导:噬菌体在转导时,只携带细菌染色体的特定部分。普遍性转导的特点:噬

15、菌体携带供体染色体片断是随机的,即任何基因的转导频率大致相等;转导频率低,只有 0.3%左右的噬菌体是错误包装了宿主 DNA 的噬菌体;能装入噬菌体头部的 DNA 只约为噬菌体基因组的大小,约相当于细菌染色体的 1% ;如果细菌的两个基因之间距离大于噬菌体的染色体长度,一般不能同时进行转导 。比较接合、性导、转化、转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相同之处是:都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DNA 在不同的细菌细胞之间传递,从而使受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重组。不同之处是:接合:是由于 F 因子的整合产生 Hfr 菌株,在 F 因子进行转移时,供体菌遗传物质也被带入受体菌,实现重组。性导:是 Hfr 菌株中 F

16、因子的错误环出,产生了携带有供体菌遗传物质的 F因子,接合时随 F因子的转移而使供体菌遗传物质导入到受体菌中。转化:是裸露的 DNA 直接与处于感受态的细胞之间的互作,进入受体细胞,发生重组。转导:是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并通过感染而转移到另一个受体菌内。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异同:相同:都是以病毒作为载体将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细胞传递到到另一个细菌细胞的过程。不同:转导的发生:普遍性转导自然发生,局限性转导人工诱导。噬菌体的形成:普遍性转导错误的装配,局限性转导前噬菌体反常切除。内含DNA:普遍性转导只含宿主染色体 DNA,局限性转导同时有噬菌体 DNA 和宿主 DNA。转导性状:普遍性转导供体的任何性状,局限性转导多为前噬菌体邻近两端的 DNA 片断。原噬菌体:在细菌中处于潜伏状态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存在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