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 名词解释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0334787 上传时间:2017-1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 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遗传学 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遗传学 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遗传学 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遗传学 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遗传学 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 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叠加效应或重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队等位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和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将孟德尔比率修饰为 15:1上位效应或上位作用:又称异位显性。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效应。与显性相似,因为这两者都是一个基因掩盖了另一个基因的表达,区别就在于显性是一对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而上位效应是非等位基因间的掩盖作用,掩盖者称为上位基因,也称为异位显性。被掩盖者称为下位基因上位性和显性的区别:1 显性是一对等位基因中

2、,显性基因掩盖另一隐性基因 2 上位性是非等位基因的掩盖,掩盖者称上位基因,异位显性,被掩盖者称下位显性并发系数:观察到的双交换率与预期的双交换率(两个单交换率的乘积)的比值从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剂量补偿作用:是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剂量补偿效应:在哺乳动物中一定存在一种机制可以补偿 x 染色体的超量。在 XY 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良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剂量的遗传效应。两种机制:1 调节 X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

3、 2 通过失火雌性细胞中的一条 X 染色体来实现的,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细胞都只有一条 X 染色体是有活性假连锁: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由于靠近易位断点,易位杂和体总是以交替式分离方式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就表现出假连锁现象限性遗传:是指位于 Y 染色体( XY 型)或 W 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基因表达:基因编码的信息转化为细胞结构并在细胞中行使功能的过程。包括转录成信使 RNA接着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以及转录成 RNA,但是不翻译成蛋白质的基因顺反子:即结构基因,为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约 1000bp。表示一个起作用的单位,一个作用

4、子包括的一个 DNA 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是基因的基本功能和转录单位,一个基因可有几个顺反子,一个顺反子产生一条 Mrna基因家族:一组关系紧密表达产物相似的基因操纵基因:通过与特定组遏物相互作用而控制邻接结构基因对 mRNA 合成的染色体上的一个区段,是不转录的 DNA 区段,是调节基因的一种反转录转座子:真核的许多转座子具有与反转录转座子病毒基因子十分相似的结构,在其两翼为 LGR,编码区包含有还原病毒反转录酶的同源序列溶源周期: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 DNA 整和到宿主染色体上,处于一种休眠状态,随宿主染色体复制而复制溶菌周期:类似裂性噬菌体方式,噬菌体接管细菌遗传系统,在宿主菌内大

5、量增殖,使菌裂解放出噬菌体。溶源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又找不到噬菌体形态上的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具有免疫性,可诱导性特性原噬菌体或原病毒: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 DNA 整和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整和到宿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它是繁殖和传递噬菌体本身遗传信息的一个重要形式原噬菌体:溶源性性细菌所携带的噬菌体,它是温和噬菌体侵入细菌后通过交换整和到细菌染色体上,随染色体一起复制和遗传的噬菌体溶源细菌:细胞总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的细菌,此细菌对噬菌体来说是溶源的。直到诱导,噬菌体开始繁殖,细菌被裂解。溶源性: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可以成环形分子

6、存在于细胞质中,也可通过整和酶的作用而整和到寄主染色体上成为原噬菌体状态,并与寄主染色体一起复制,这种状态能维持许多代,这种状态称为溶源性感受态:细菌吸收外源 DNA 时的生理状态F 因子:即可育因子,性因子,是细菌的一种附加因子,它的存在使宿主具有供体的能力F因子:整和到染色体上的 F 因子,在切除中分离出携带部分染色体片段,这种带有染色体基因的附加体称为 F接合:细胞之间通过暂时连接,进行物质交流的现象即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转化: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 DNA 摄入到体内并整和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共转化:同时转化两个细菌的标记基因。转导:以病毒作为载体

7、,把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菌细胞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的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转导子:具有重组遗传结构的细菌细胞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共转导(并发转导):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F+菌株:带有 F 因子的菌株做供体提供遗传物质F-菌株:不带有 F 因子的菌株,只能作为受体,接受遗传物质Hfr 菌株: 高频重组菌株, F 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和到细菌染色体上。F菌株:带有 F因子的菌株,既可转移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又可转移 F 因子性导:利用 F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或细菌细胞在结合时,携带的外源 DN

8、A 整和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低频重组:F+与 F-之间杂交,只有 F 因子的传递,而细菌的染色体并没有转移,因此尽管 F 因子转移频率很高,但两者染色体之间重组频率很低(大约是每百万个细胞中发生一次重组) ,因此 F+品系称为低频重组高频重组:F 因子也可以整和到细菌染色体中,像这种带有一个整和的 F 因子的品系成为高频重组F附加体:在大肠杆菌中性质粒 F 因子与细菌染色体整和以后,错位脱落,形成一个大部分仍为 F 因子的组成,但带有部分细菌基因的小的环形 DNA 分子,这种因子被成为 F附加体C 值:一个物种单倍体基因组的 DNA 含量是相对恒定的,它通常称为该物种 DNA 的 C 值(即

9、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 DNA 总量) 。不同物种的 C 值差异极大,最小的 C 值是支原体,小于10 的 6 次方 bp,最大是某些显花植物和两栖动物的 C 值可达 10 的 11 次 bp基因家族: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称为一个基因家族。卫星 DNA:是一类高度重复的 DNA 序列,在主要 DNA 带的前面或后面有一个次要的 DNA 带相伴随,这些小的区带就象卫星一样围绕着 DNA 主带,故称为卫星 DNA假基因: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但在结构和 DNA 序列上有功能的基因具有相似性。这种成员称为假基因基因簇:一个

10、基因家族的成员紧密连锁成簇状排列在某一染色体上。基因重组:通过两个不同基因型的亲本产生的后代中基因产生重组的过程,如亲本 AB 和 ab 的后代小卫星 DNA:是一些重复单位在 1160bp,总长度由数百到数千碱基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主要存在于染色体靠近端粒处。在不同个体间存在串联数目的差异,因此,如果用在重复序列小没有切点,而在重复序列两侧有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则切割下来的片段将由于所包含的重复序列的数目不同而出现长度的变化微卫星 DNA:又称短串联重复。它们的多态性又称为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这是一类有 15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长达几十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序列。同一类的微卫星 DNA 可

11、分布于整个基因组的不同位置上转座子:能够进行复制并将一个拷贝插入新位点的 DNA 序列单位交互重组:一条亲本双螺旋分子和另一条亲本分子共价相连,中间有一段异源双链区。染色单体转变: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发生了基因转变,所以称染色单体转变半染色单体转变:在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中,有一个产物的一半或两个产物的各一半出现基因转变负干涉:当两个基因非常临近时,特别是在同一个基因的不同突变位点之间双交换的频率反而比预期的更高,这称为负干涉雄性不育:由于花粉发育不良或功能不正常,导致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类型:核不育型,质-核互作不育型,细胞质不育型。核外遗传:从整个生物界来讲,位于核或类核体以

12、外的遗传物质所表现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质遗传,又称核外遗传,非染色体遗传。细胞质遗传: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即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把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卡巴粒:放毒型个体,含有一种小的类似细菌的颗粒假显性: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 ,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控制着同类性状的基因非等位基因:位于不相同位点的基因基因座:表示某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locus)基因位点:基因座里的某一位点基因型:生物体的遗传组成,可包括个体全

13、部基因总和,也可特指部分基因表现型:生物表现的性状,可包括个体性状总和,也可特指部分性状纯合体: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杂合体:由一个显性和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得到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隐性性状:而没有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亲组合:亲本原由的性状组合重组合:子二代出现的新类型(亲代中没有的)伴性遗传: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不受性激素影响,常呈交叉遗传,镰形 c 贫血,色盲,鸡芦花限性遗传:基因位于性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仅限于某一性别,鸡羽毛形状,人毛耳从性遗传:基因唯一常染色体上,杂合体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表达,

14、人秃发联会互合体:并不是一直存在,出现在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消失与双线期。功能:1 能把同源染色体两个成员稳定在约 100mm 的恒定距离中,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必要条件; 2 在适当条件下,可激活染色体的交换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原来是 2n 染色体,经配对后形成 n 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表型模写:环境因素所诱导的表型类似于基因突变所产生的表型,此现象称为表型模写(拟) ,不遗传。外显率:指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其预期表型的比率,是基因表达的另一变异方式。外显率不仅适合杂合的显性期,而且适合隐性纯合的基因。表现度:杂合体

15、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的影响下,个体间的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完全显形:两个不同的遗传因子同时存在时,只完全表现其中的显形因子,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个位置(座位)控制同类性状的基因,显形(并)共显形,隐性。显性(并)失显性,隐性,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叫并显性遗传超显性:杂种一代某些性状超过显性亲本的现象致死基因:导致个体在生育前死亡的基因即指那些使生物个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致死作用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出生后较晚才导致死亡的致死基因称为亚致死或半致死基因显性致死基因:杂合状态下表现

16、为致死的基因隐性致死基因:隐性或显性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存活率,但在纯合时有致死作用为隐性致死基因复等位基因:由同一基因位点经多方向突变产生的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座位内不同位点改变形成许多等位基因即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是基因内部不同碱基改变的结果。特点:1 存在于同一生物的种群中,即种群的不同个体中 2 相互之间无显性隐性关系,一般只含两对,是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类型基因互作:不同的基因相互作用,出现新的性状“鸡冠”互补基因:当个体中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互作表现出一种性状,当两种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互作表现另一种性状,仅具有其中一种显性基因时,分别为第 3,4 种性状抑制基因:一种基因本身并不能表现任何可见的表型效应,但可以完全抑制其他的非等位基因。如家蚕的遗传近亲繁殖:亲缘关系近的个体交配繁殖方式,有亲表兄妹,半同胞,全同胞近交系数:是指一个个体从它某一祖先那里得到一对纯合的等同的,即在遗传上是完全相同的基因的概率母性影响:母性影响表现的遗传现象与细胞质遗传十分相似,但是这种遗传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