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04364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课件:专题4 中国传统文明的衰落——明清(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情预测】,1.对明清政治史的考查,以内阁制和军机处设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为重点,多以人物言论和史籍材料切入,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预计会加强考查政府行政措施的效果。,2.对明清经济史的考查,以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等为重点,多以表格、图片和史籍材料切入,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3.对明清思想文化史的考查,以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世俗文化的发展等为重点,多以人物言论和图片材料切入,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预计会考查社会思想发展演变的原因和思想文化的时代特征。,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2、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试题演练】,粗重之类”,这体现的是南北地区产品种类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哪一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人主要在岭南活动或以物易物,排除B、C两项。材料中岭南和北方的交流频繁说明了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项。,【答案】D,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材料表明当时北货为“金帛轻细之物”,南货为“盐铁,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3、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材料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小说流行,士、农、工、商各阶层普遍喜爱这一文化传播形式。A项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涉及小说内容,不能反映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项错误。故选C项。,【答案】C,3.(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

4、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刑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从题干信息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干信息“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4.(2013苏锡常镇四市一调)“舍形悦影”是对绘画领域的新开拓。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以画墨竹出名,曾喜爱画影,自认为:“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5、”明代徐渭也曾提道:“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这说明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A.讲究师法自然B.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C.追求勾画精致D.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解析】材料中的“舍形悦影”,重点强调了“悦”,也就是画家对所绘事物的主观感悟,说明明清时期绘画艺术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答案】D,【对症下药】,知识缺陷,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缺乏全面掌握,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把握不准。,对清代军机处的特点理解不准,尤其是对军机处行政运作的过程理解不全面。,对明清时期的世俗文化掌握不足,尤其是对世俗文化与社会阶层间的关系理解不全面。,对明代的治国思想掌握不全面,尤其是对明代理学治国指导思想的

6、具体运用理解不准。,对明代内阁制的行政运作掌握不准,尤其是对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掌握不准。,对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特点掌握不准,尤其是对古代写意画的特色掌握不全面。,技能缺陷,迁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如第2题,不能将所学知识中军机处的特点调用出来分析有关军机,处行政决策过程中所体现的现象特征。,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如第4题,不能理解材料信息中“舍形悦影”的含义,从而也就不能准确分析出古代写意画注重对人的情感的表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如第1题,材料中的信息“北货”“金帛轻细”“南货”“盐铁粗重”等,说明了南北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性,“过南”和“过北”,说

7、明了南北区域间的长途贸易,“数千”说明了贸易的兴盛。,如第3题,材料中的信息“小说”“无不习闻之”等,说明小说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同时“士大夫、农、工、商贾”中市民阶层占了主导,所以说明了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命题视角】,视角一明清时期宗法观念走向衰落,明清时期尽管政治权力上嫡长子继承制仍然存在,但财产分配上的嫡长子继承制已不再存在,反映了明清时期宗法观念的衰落。,例题:大清律例中规定:“凡嫡庶子男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嫡长子享有优先权,C.子女都有平等的继承权,D.宗法观念趋向衰落,【解析】据材

8、料分析,可看出在财产分配方面“止以子数均分”,说明嫡长子继承制的衰弱,也反映了宗法观念趋向衰落。,【答案】D,视角二明清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中的“迁业”现象,迁业,就是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卷入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出现了农民迁业的现象。农民迁业就是农民改变原来的生产经营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弃农经商和调整种植业结构。,例题: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

9、重大的变化,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解析】材料中的“迁业”现象说明种植粮食的农民减少而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工商业的农民增多,这都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答案】B,视角三传统思想中萌发“人性”的觉醒,明清时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开始从理学的束缚中破茧,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性”的觉醒。,例题:清代安徽徽州人戴震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治天下,体民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此观点()。,A.是对理学“存天理”的发展,B.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体现,C.有利于清代“人性”的觉醒,D.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的黑暗,【解析】材

10、料强调了“人欲”和圣人对人欲的体察,这实际上是对宋明理学中“灭人欲”的批判,也是清代工商业经济发展下“人,性”觉醒的体现。,【答案】C,【网络建构】,【知识整合】,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华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期。,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1)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采用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2)清通过增设军机处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专制集权制度已不适应时代潮流,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

11、到巩固和发展。,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加之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外贸易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3.思想上: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理学仍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并进一步禁锢

12、了人们的思想。,4.科技文化上,(1)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2)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出现了四大名著,更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剧种。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5.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考点探究】,一、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2013湖北八校联考)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

13、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A.说明传统的四民观念已经不存在,B.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C.体现了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解析】材料中“绅商”或“儒商”体现了社会上士和商阶层观念的日益淡薄,这是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社会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也是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传统四民观念的淡薄不等于不存在,所以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封建国家对商业控制的放松,

14、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答案】B,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等级观念淡化,变式训练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解析】“士商相混”说明原有等级观念被打破,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淡化了传统的等级观念。,【答案】C,二、对比丞相、内阁和军机处,(2013东北三省三校一模)赵尔巽等在清史稿中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

15、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A.内阁权力越来越小.军机处取代了内阁,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解析】材料中内阁由“意任隆密”到“权任渐轻”,说明了内阁权力日益变小;材料并没有说军机处取代了内阁,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并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所以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削弱内阁的权力,而不是分割内阁权力,所以D项也不符合题意。,【答案】A,变式训练明史陈循传载:“帝(明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遵旨票拟)。”由此可见,明代()。,A.内阁大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B.内阁大臣的职权高于前代宰相,C.内阁大臣完全代行了丞相的职责,D.内阁大臣只协助皇帝处理国政,【解析】皇帝欲更换太子而贿赂内阁大臣,让其能顺利遵旨票拟,说明内阁大臣对皇帝的权力有所限制;B项叙述错误,内阁大臣不是合法的大臣,是有职无权的;C项不符合史实,内阁大臣有丞相的职务,但因不是正式的国家官员,所以没有丞相的责任;内阁大臣主要是备皇帝顾问,D项也不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