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88137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恶性胸膜间皮瘤的 CT 诊断【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 CT 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了 30 例我院经 CT 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结果 30 例病例中 CT 表现患者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和增强结节。25 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 例合并胸腔积液。7 例胸膜收缩、胸廓塌陷。6 例胸壁侵犯。2 例心包转移。 3 例肋骨转移。4 例胸膜钙化。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 CT 表现具有特征性,有着帮助临床作出决策及直接介入治疗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恶性胸膜间皮瘤起源于胸膜的间皮细胞及纤维细胞,是一种较少见的进展性胸膜恶性肿瘤,

2、其发病率占整个胸膜肿瘤的 5%,占全部肿瘤的 0.020.4%,占胸膜原发肿瘤的 8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分析总结经组织学证实的 30 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 表现,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和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 2005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经 CT 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并经病理证实的 30 例患者,其中男 20 例,女 10例,年龄 5068 岁,平均年龄 61 岁。有石棉接触史 24 例,矿工3 例,玻璃、养路、建筑工各一例。病程二月至三年,30 例都行CT 平扫加增强扫描。 1.2 检查方法采用 SIEMENSSOMATOMEmotion6

3、多排螺旋 CT2机,扫描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行胸部平扫,断层准直 1mm,层厚 5mm,130KV,70mAs。增强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剂量 90ml,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注射流率 3ml/s,3540s 后开始扫描,从胸廓入口到膈底,一次屏气状态下从头端向足端扫描。肺窗窗宽和窗位分别为 1200Hu 和 600Hu,纵隔窗宽和窗位分别为400Hu 和 75Hu。 2 结果 本组共 30 例,病灶早期单侧胸部发病,右 16 左 14 左右无明显差别。30 例病例中均有广泛胸膜增厚,其中 25 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21 例中患者早、中期有大量胸腔积液; 7 例中有胸膜收缩、胸廓塌陷;

4、6 例胸壁侵犯; 2 例心包不同程度的增厚; 3 例肋骨可见渐进性骨质破坏;4 例胸膜钙化。增强扫描胸膜及结节均呈显著强化。3 讨论 3.1 发病病因及病理特点 目前认为恶性胸膜间皮瘤 80%与石棉接触有密切关系,本组病例24 例有石棉接触史,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率与接触石棉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成正比。大气中如毛沸石含量增加,人们吸入这种硅酸沸石的粉末也可引起胸膜间皮瘤;亚硝胺、玻璃纤维、SV40 病毒、氢氰酸、氧化钍铍、其它肺部疾病(如结核和化学物质及脂质吸入性肺炎)及家族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均可导致恶性胸膜间皮瘤。3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有上皮型、纤维肉瘤型和混合型三种。上皮型肿

5、瘤细胞的上皮有各种不同的结构,例如乳头状、管状、管乳头状、带状功片状、多角形上皮细胞有很多长而纤细、表面有分支的微绒毛、桥粒、成束的弹力细丝和细胞间腔、纤维肉瘤型细胞类似纺锤状、平等构形、有蛋形或细长形的细胞核、核仁发育良好。混合型兼有上皮型和纤维型两种组织结构。本组 30 例病理分型:上皮型 17 例(56.7%) ,纤维肉瘤型 3 例(10%) ,混合型 10 例(33.3%) ,与文献报道相接近。 3.2 临床表现 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男性多于女性(2 :1) 。大多数病人在4070 岁之间,病人平均年龄 60 岁,4 个月至 2 年生存率小于10%,5 年生存率小于 5%。 主要症状为胸

6、痛、咳嗽和气短,约 10.2%病人有发热和出汗,3.2% 病人以关节痛为主诉症状,由于膈肌受累及胸痛可传导至上腹部及患侧肩部。约 50%60%病人有大量胸水伴严重气短,其中血性胸水占 3/4。无大量胸水病人的胸痛较剧烈,体重减轻常见。本组 30 例病例中,剧烈胸痛 29 例;呼吸困难 20 例;咳嗽 25 例;消瘦 15例;发热、盗汗 4 例;关节痛 1 例。此组病例临床表现与文献报告相符。3.3CT 表现 恶性胸膜间皮瘤最主要的 CT 表现为胸膜广泛增厚呈不规则状或结节状,厚薄不均,包括纵隔的整个半侧胸膜受累,呈盔甲状包绕压迫、侵犯肺组织,肺含气量明显减少,胸膜腔消失,增厚胸膜与4邻近肺交界

7、不规则,内缘呈瘤样、结节状、波浪状表现。肿块面与胸壁呈钝角,叶间裂胸膜和纵隔胸膜绝大部分受侵犯而增厚并呈结节状,绝大多数合并胸腔积液。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固定、及大量胸水是恶性间皮瘤的特征性表现。纵隔固定是由于纵隔胸膜受侵犯而固定,此即“冻结”征,此症对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具有重要意义,但有时大量的积液和巨大肿块也可导致纵隔移向健侧。另外还有患侧胸膜收缩、胸廓塌陷;胸壁、纵隔、心包、肋骨、脊柱转移;纵隔、胸骨后、膈肌旁淋巴结可肿大;患侧胸膜钙化等 CT 表现。本组病例中胸膜广泛增厚呈不规则状或结节状占 100%,83%的病例合并叶间裂的增厚,70%合并胸腔积液,胸膜收缩、胸廓塌陷占 23%;胸壁

8、侵犯占 20%,心包转移占 7%,肋骨转移占 10%,患侧胸膜钙化占 13%,增强结节占 100%。本组病例患者 CT 表现与文献报道相符。 3.4 与其它影像检查方法比较 恶性胸膜间皮瘤 X 线胸片表现胸腔积液常占一侧胸腔的 50%。同侧肺被肿瘤组织包裹,纵隔移向有肿瘤一侧,患侧胸腔变小,病情晚期胸片示纵隔增宽,心包渗液使心影扩大,可见软组织影和肋骨破坏。胸膜腔造影可见胸膜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恶性胸膜间皮瘤 MRI 表现胸膜广泛、不规则的增厚,常常合并有大量血性胸腔积液;因此 T1 加权信号较高,T2 加权病变信号略低于积液的信号。CT 依靠其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在显示胸膜病变方面具有 X

9、线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尤其在 X 线常规胸片上胸膜的疾病可被胸腔积液掩盖,5对评价怀疑恶性胸膜间质瘤的病人,CT 检查最有用,最有价值的,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CT 增强扫描可显示出胸膜增厚,胸膜结节, 胸膜肿块,特别在评价肿瘤 TNM 分期方面明显明显优于胸片。MRI 在显示瘤内钙化和肋骨破坏方面明显不如 CT,但 MRI 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只有在需要显示胸壁,横膈, 其他筋膜受累时,可作为补充性解决疑难问题的影像学检查。 3.5 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 CT 表现,结合临床,一般可以确定诊断,但应于下例疾病鉴别:(1)胸膜转移瘤: CT 表现与恶性胸膜间皮瘤相似,胸膜广泛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常伴胸

10、腔积液且胸水增长快,1 周左右胸水可明显增多,但较少见患侧胸腔容积缩小及纵隔固定征像,增强后胸膜转移瘤多明显强化。一般胸膜转移瘤有原发灶,再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鉴别不难。 (2)胸膜淋巴瘤: CT 表现局限性宽基底的胸膜下斑块,沿胸膜下蔓延,与胸膜呈钝角,而胸膜间皮瘤呈锐角。 (3)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腔积液伴胸膜增厚 CT 表现胸膜增厚相对局限,很少成波浪状或结节状增厚,纵隔胸膜受累亦相对少见,多无纵隔“冻结”征,同侧胸廓有变小趋势。 (4)纵隔型肺癌并胸膜转移:在近肺实质一侧肿块边缘常有分叶或毛刺,当胸膜出现结节或广泛性增厚时,胸水常为中等到大量,而且胸膜增厚没有间皮瘤明显,很少形成大块

11、状胸膜增厚。 (5)恶性胸腺瘤:首先示局部浸润,广泛转移时,较少局限在一侧胸膜和肺内,而胸膜转移多以胸膜腔积液表现为主,胸膜广泛增厚少见。 6综上所述,胸部 CT 检查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目前较准确、简单的方法。但 CT 征像缺乏特异性,与其他胸膜病变鉴别仍有难度,详细了解病史,观察其发生、发展规律,结合病理及实验室资料及早作出诊断尤为重要。因发病率相对较少,易误诊,本文目的旨在加深印象,提高诊断。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 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0-183. 2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0-3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