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845279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关于空间位移的思考、想象与表达 作者:冯博一 2005 年 04 月 01 日 14:04 来源 :未知 背景与缘由 当我在观看台湾的电影、电视新闻,或与台湾的人士接触交流时,虽然都是用中国话来交谈,沟通也没有任何障碍,但说话的语调,一些词语的运用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台湾延续的是上世纪 2、30 年代的国语,大陆实际上是一种毛式语录的叙事方式。这又不禁地使我想到在五四运动之前,我们使用的是文言文,之后,白话文开始在叙述的表达中愈来愈广泛地运用,尽管文言文在向白话文的转化过程中,曾引起激烈的争论,但现在白话文已成为我们的日常表达和书面表述的习惯用语。再比如,自从互联网的出现

2、,上网一族的键盘也生成蔓延出了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当然,这并不是在否定文言文或我们现在通行的话语方式,只是说明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都会相应地产生不同于以往的话语和表达。作为艺术的表达也是如此,随着时间、历史的推移,人们对人文领域认知的深化和新媒介的发现与应用,在样式上、语言方式上的表达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这是我对前卫艺术实验予以肯定和积极地介入的朴素态度,也是我一直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 提出进与出,或之间的展览主题和策划这样的一个展览,只是我这种观察角度的一种呈现。因为我以为,独立策展人是把策展当作表达自己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现实问题思考的一种手

3、段来理解与运用的,具有强化策展而产生的艺术批评的社会化功能。独立策展人作为一个连接创作、艺术家与社会的媒介角色,展览本身可以视为是策展人的作品,而这一作品又是由整个展览和艺术家个人作品集合而构成的。相对以往的批评方式,这里增加了一个展览作为其批评的视觉支撑,一方面意味着策展人的主动介入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位置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拓展了艺术家在创作观念、媒材的选择、展示空间的有效利用上新的可能性。展览视觉的现场感和直接性远远大于以往传统批评的单纯文字叙述本身和图片平面化的影响力。这也是策展人通过策划展览的方式促使中国前卫艺术相对广泛地进入大众视野的一种社会化努力。 随着中国 20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

4、中国正在发展出一种最没有意识形态的现实生活。图腾式的文化秀和非官方的艺术形态以及政治戏谑的符号游戏已经令人极度的审美疲劳。当前国际政治的风水已经改变,战略敏感点已经迁徙到其它政治地缘空间,这必然导致中国艺术身份政治牌的贬值。就中国国内来说,文化传统处在中空状态,政治热度和敏感早已降温,中国人现实生活的经验已经相当西化,追求物质化和娱乐化占据着日常生活的所有空间,在精神上的皈依与寄托被暂时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质欲望所填充。所以如果中国的当代艺术拿出的依旧是后冷战时期意识型态的和传统的、政治性的符号化作品,那无非是在用一代和几代人的艺术生命去维持一个虚假的中国想象。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今后未来的中国

5、当代艺术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这是我目前思考和关注的一个我以为重要的问题或忧虑。 那么,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存在状态的某些变化以及在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即空间位移过程中有着不确定的、有待去思考研究的问题,是策划这次展览的一个基本背景、缘由或切入点。 概念与阐释 近些年,中国在物质与心理上的急速变化和国际文化全球化的蔓延,出现了艺术家在生存、创作空间上的不断位移的现象。这种位移包括:一是从以往的生存地和文化环境到另个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迁徙、暂住或定居,如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徐冰、蔡国强、黄永砯等;二是近些年中国的艺术家频繁地到世界各地几个月或半年、一年的在驻某地从事着创作和举办展览,以及类似 Work

6、shop形式的创作、展示,如徐坦、宋冬、尹秀珍、丘志杰等;三是在 80、90 年代先后旅居海外,近些年频繁回国,在来往穿梭中或又回国定居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如艾未未、朱金石、秦玉芬、王功新、林天苗、管怀宾等。 如果按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这种空间位移具有第三空间的概念特性。从宽泛的方面考察,所谓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从物理的空间来看,它是从以往原住地的家(私人空间)和单位、公司(公共空间)的空间中解脱出来,所谓第三既非此亦非彼(Neither the one nor the other),而是之外的,比如自然的环境、名胜景点、沙龙、酒吧、咖啡馆、派对等等。这是人们休闲、娱

7、乐、交际的场所。第三空间于焉诞生。时下学术界当红的哈贝马斯从 18、19 世纪欧洲城市出发,提出了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的概念,将欧洲近代化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放在一个颇令人意外的角度中进行解释。在他看来,欧洲当时的咖啡馆、报馆、沙龙、商会等是形成舆论的重要空间,是欧洲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空间功不可没。在对生活方式的梦想终于获得经济支撑的今天,中国人的第三空间逐渐与国际接轨亦趋文雅而人文,比如星巴克一进入中国,就抓住了中国的小资、白领们对新空间的追求。这倒提醒我们:空间可以是虚拟的,但第三空间不是一个脆弱经济基础和封闭国度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一种现象与结

8、果。 从文化意识的空间来看,第三空间意即移译的空间。在第三空间中没有统一性、一致性;在第三空间中固有的身份认同都将在被颠覆之后而被重新定义、重新解读。这一概念对当前这样一种崭新的全球文化的建构趋势作出了恰当的描述。第三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去理解这纷繁、复杂的全球文化。由此还引申出第三文化、第三文化人等概念。如第三文化是指新型的全球文化,其中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调和,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边界创作作为一种后现代话语,是由第三空间推衍而来,同时也是第三空间最有力的具体化表现。它通常是指在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下,具有多重族籍身份或多种语言表述能力的艺术家以主流和强势的话语进行创作

9、,以期传达一种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小社会与小传统的地方知识和文化特质;同时立足于边缘化的创作优势去高度关注人类共享的生命体验,在跨文化的种种冲突中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具体到当代艺术创作领域,这种新的带有差异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概念,更是一种生活、创作观念及表述语言的生成,引发了对流动或变化的新栖居地的思考。跨边界创作代表着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第三世界艺术中心话语发生了大的转换,从而带动了创作观念、方式、文化资源利用等新追求、新趣味的系列变化。即从单一的思维功能到多维功能的演变,具有空间上朝一个目标位移的意义,而空间位移的过程成为扩大创作自由的关键所在。 呈现与表达 在

10、纽约时,我曾问过徐冰在美国十几年的感受。他说:还是有些陌生,因为有许多你不熟悉的东西。像徐冰之类旅居海外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空间既不在中国本土,又不在旅居的栖居地,而是在本土与旅居地文化之间的接壤地带。如果说中国本土意味着第一空间,海外是第二空间,那么这一之间的接壤地带是否可以视为第三空间?而由第三空间推衍出来的边界创作则是全球与地方、强势与弱势、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文化冲突、协调与和解的必然结果。坦白的说,这些具有多重族籍身份的艺术家无法找到一种完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仍需诉诸于主流语言文化。但言及自己的民族与文化身份时,他们仍会坚持自己的母族文化传统。这种边界创作在徐冰具体的作品中,新英文

11、书法最有其代表性。他在强势与弱势的文化遭遇和碰撞过程中,实现出一种崭新的话语方式变革,从而向主流话语和文化输送新颖的思想表达,带有鲜明的语言哲学及其实验意义。在我看来,这种新英文的互文本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人为地或简单地对中、西文化二元加以对立或强化对立,是过时的文化恐怖主义,也是一种时过境迁的文化巨型想象而己。 当我在思考空间位移的问题时,也曾问过尹秀珍在 2000 年创作的旅行箱作品的情况。她说,这件作品最初的想法是在飞往澳洲的旅途中候机时产生的。她用旧衣服装置成她曾到过的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样式,2001 年以后又相继创作了可携带的城市和用旧衣服缝制的飞机模型等系列作品

12、。这与她早在 1995、1996 年创作的衣箱、废都等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那时,她的创作基本上是以自身的成长经验和所在的生活处境中寻求创作的构想和媒介依据,更多的是一种从本土文化出发,或者是将母文化的资源予以利用。而近些年她不断地往来于国内、国外创作作品和参加展览,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各国之间的在驻或流动,在非本土的文化环境中创作与所在地发生某种联系的作品。这既保持了一定的对外在或之间空间的向往,同时又延续了她本土文化和她以往作品媒介的品格,这种创作、展示已经不能简单地评价说她的创作是从某种传统的现实文化中派生出来的某种现代性,而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再现形式,也是我在文中反复提到的空间位移后的一

13、种本土与全球碰撞、磨合的结果。比较而言,边界创作代表着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第三世界艺术话语发生了转换,混合与批判性的协调已成为主要的方式,抑或也预示着由多元与混合组合而成的中国新艺术趋势的到来。 进是一种离开,出也是一种进入,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位移,或在其之间的栖居,携带着两个空间之间的迁徙痕迹。这是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的表征之一,其外延的扩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策划这次题为进与出,或之间空间位移的 N 种方式展览的目的在于:通过参展的大陆艺术家朱金石、宋冬、尹秀珍、于凡、管怀宾、白宜洛、刘鼎、李松松和台湾艺术家崔广宇,对空间位移的思考、想象与表达,促使新的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现意识型态

14、功能及艺术创作方式的转换。同时,作为这九位艺术家在生存空间不断位移的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展示也是通过一系列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想象来完成的,并提示出一种新的多元表达方式和叙事话语,也试图驱动大众观看这种话语展示的欲望。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契合了索卡画廊从台湾到北京的经营和希望通过新的展示空间跨越以往的模式,向当代前卫艺术领域的位移与拓展的经营理念。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次展览画册是提供给每位参展艺术家八页的纸上空间,不做统一要求,而是由艺术家设计、安排自己八页的画册具体内容。作为一种实验,使作品同时在展览空间和纸上空间两种展示。对艺术家来说,这既是一种空间的替代,也是同一作品空间位移的两种效果。 当今中国社会的形态既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也与原来概念的社会主义有所不同,她是变迁中的一种形态和空间,因为变化的迅疾,所以丰富、活跃、混杂。新的艺术或许就在这种新的空间中产生,它是通过栖居或是那些愿意久留在那里的艺术家来完成的,他们不仅仅是对某一文化景观的观察者,更成为帮助扩展其可能性的参与者。也许,当下的第三空间、空间位移的概念,并不具备承担如哈贝马斯所阐释的那样重大历史使命的条件,但是,在旧有秩序的有限空间正在被解构的中国,无限的延伸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