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洋务派的政治思想

上传人:oq****t 文档编号:1983237 上传时间:2017-07-18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洋务派的政治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第三讲洋务派的政治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三讲洋务派的政治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三讲洋务派的政治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三讲洋务派的政治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洋务派的政治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洋务派的政治思想(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洋务思潮,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即从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1894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洋务运动”时期。,洋务一词的由来:,夷是对外族的贱称。明清之际,将西方人称为“红毛夷”。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胡夏来对“夷”的异议,“倘轻大英国民人为夷人,正是凌辱本国人体面,触犯民人,激怒结仇。”夷务一词,大约出现于道光年间。(筹办夷务始末1856洋务一词较早的出现是在1839-1840年的官员奏折中。之后,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此洋务第一转机”。见于皇帝的诏谕,则为咸丰皇帝1853年6月的上谕。“向来洋务,均归钦差大臣两广总督酌量办理。”公开广泛

2、地使用“洋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转变的契机是天津条约(1858),条约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申明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这自然就使得“洋务”一词频繁出现在公私文字中了。,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户部侍郎文祥等人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中兴名臣”。 一批关心时局的知识分子,如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三、洋务思潮的内容,(一)“古今之变局”论(二)“借法自强”论(三)“工商立国”论(四)“中体西用”论,洋务思潮:,是在朝洋务派官僚和在野的爱国改

3、革派共同参与、上下呼应、左右逢源的一种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之道的社会思潮。,洋务思潮包括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两派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这两种“变”的力量处于组合阶段,其共同任务是为开办洋务事业而奔走呼号;70年代,“官办”军用工业“官督商办”民用企业,“制内”为主“御外”为主的转变。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洋务思潮中形成了比较激进的早期维新派为左翼,和比较稳健的洋务派为右翼的格局。,“古今之变局”论的提出:,最早由黄均宰、徐继畲提出。1864年初,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首先提出了“变局”论 。1865年,李鸿章在一封私人的信函中,开始以“千古变局”来概括时势。1864年,薛福成也提出古今

4、变局的思想。 七、八十年代,沈葆桢、曾纪泽、奕、陈炽、陈虬、邵作舟、汤震等人,也都强调这种“变局观”。,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黄均宰第一个预见到世界大潮将裹胁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提出:“中外一家,亦古今之变局哉!” 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称:“鸦片战争是划时代的事件,但是晚清的绝大多数士大夫直到1860年以后才察觉到这种变局。现有的史料表明,1840到1860之间,只有扬州(编者误,应为淮安)秀才黄均宰在1844年毫不含糊地写道,西方人的到来是一大变局。但是在1861年以后,许多绅士认识到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徐继畲在其著作瀛环志略(1849)中从战国七雄争强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各国互相交往

5、、互相依赖、互相争夺的复杂关系,揭示出清帝国列强环伺的危局:中国边患自古在西北之背,今则转向东南腹地,敌国技术先进,国势强大。五印度近连两藏,南洋诸岛国与我素有来往,“今则胥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因此徐氏惊呼:“此古今一大变局”。徐氏对世界大势、中外关系的这个总概括,成为此后数十年志士仁人“古今变局观”的先声。,1864年,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变局论”,“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海舶估艘,羽集麟萃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沉胥耶?”,18

6、65年9月,他在写给朋僚的一封函件,1872年6月的奏疏:,“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1874年12月的奏疏:,“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尤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完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佯托和好,阴怀吞噬;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64年,薛福成上曾候相书:“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

7、。,“古今之变局”表现了变易进化历史观,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幅度”。 魏源讲求的“变”是“变器不变道”,洋务论者讲的“变”是“变器”为主,开始有了一些“变道”的情绪。,洋务论者从“古今之变局”观出发,主张“循用西洋之法以求日进于富强”,提出了“借法自强”、“变法自强”等口号。,变法自强口号的提出:,王韬是“变法自强”口号的首倡者,他呼吁把办洋务作为中国“振兴自励之机”,“奋发为雄”,指出“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 李鸿章强调:“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际。” 此外,不仅薛福成、郑观应、陈炽、陈虬、何启、胡理垣等早期维新派一再申论“变法”,就是郭嵩焘、曾国荃、丁日昌、刘铭传以

8、及奕忻等洋务派官僚也主张“力师西法”,以求自强。,洋务派把练兵、制器和筹设海防作为“自强”的主要内容。,李鸿章说在外国的军舰上看到:“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洋务派聘请洋人到中国教练西式军法、火器制造和使用方法外,还兴办了一批军火工业。,求“自强”需要改革军制。,李鸿章说,“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废弃弓箭,专精火器,革去分汛,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然后绿营可恃”。,李鸿章重视筹办海防,建设海军。,“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因此,他强调“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 巩

9、固海防的具体方案:一是守定不动之法;一为挪移之法。(筹议海防折),同时,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李鸿章:“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洋务派举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汉阳铁厂、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洋务派还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奕指出:“欲悉各国情形,必行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李鸿章:“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 洋务派创办的学堂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南京水师

10、学堂等。,商战的提出:,1862年曾国藩就提出“商鞅以耕战,泰西以商战”和“泰西以商战二字为国”的论点。 70年代,湖广道御使李璠明确主张“以商敌商”,“以商制商”。 中法战争之后,张之洞主张“以工商立国”,强调“以商务为体,以兵战为用”。 1887年盛宣怀指出:“开关互市,实以商战为上策。”1889年,刘铭传呼吁,推行工商事业数十年,能够物阜民康,无敌于天下。,早期维新派的工商立国论,王韬提出“恃商为国本”、“商富即国富”的观点;薛福成指出,西人谋富强“以工商为先”,中国应“自理商务”,“富而后诸务可次第修举”;马建忠的“富民说”。陈炽的“富国策” 。郑观应完整提出“商战固本”论。,马建忠的

11、“富民说”(1890):,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一国的“求富之源”,英、美、法、饿、德等国“无不以通商致富“。 “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者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者不利“。这是说一国的贫富决定于贸易的顺差。只要不发生逆差,货币不出门,国家就不会贫。根据这一理论,他提出:“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则来散之财不复散。” 丝,茶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要提高丝、茶的质量和产量,鼓励丝、茶商人组织大公司,对丝、茶实行减税政策,降低丝、茶税率。他极力主张实行减税政策“恤商之余,首先在于重征进口货而轻征出口货”。他提议大力发展牛革、羊毛、蔗糖、革鞭、瓷器、大黄等商品的生产

12、以扩大出口。,陈炽与“富国策”:,富国策是同文馆经济学科的教材,它是在丁韪良主持下,由汪凤藻译出的。此书的原本为英国福塞特的政治经济学手册。富国策在1880年出版后,很受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重视,陈炽就是热情的读者之一。 1896年陈炽与一位擅长英文的朋友合作,重译了福塞特的著作,同年,陈炽以“通正斋生”为笔名,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了重译富国策,同时着手撰写续富国策。,在续富国策自叙中,开宗明义提出此书是为救中国贫弱而作。指出:近代中国与西方通商多年以来,“中外不通如故,意见不同如故,议论不合如故”。因此,他要在西方传来的经济思想基础上,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一些经济论点。续富国策共四卷:农书、矿书、

13、工书、商书。每一卷中都详列需要发展的细目,如农书中列出:“水利富国”、“种树富民”、“讲求农学”等十六个细目;矿书中列出:“探究地学”、“分塥采煤”、“石油石盐”等十二个细目;工书中列出:“劝工富国”,“艺成于学”等十四个细目;商书中列出:“创立商部”、“纠集公司”等十八个细目,其中包括“创行日报”,“分设学堂”的文化要求。它的中心思想是发展商品生产,强调科学技术。治天下之道有二:富,教。“富”离不开保商,而讲求工艺是教的重要内容。,郑观应“商战固本”论,“商战”比“兵战”更有利于御侮,列强入侵中土,其目的是掠我资源和利用我之廉价劳工,耗我国力于无形,而应对之法,莫妙于“以毒攻毒”,兴商务,习

14、“商战”。 “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是西方列强对外政策的大略,“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为使工商业的发展建立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他对农业甚是看重,并提出了“以农为经,以商为纬”和“地尽其利”、“物畅其流”的经济方略。,“中体西用”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文化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它发轫于60年代之初, 是经早期维新派阐发后而成为洋务派的从政纲领的。在理论贡献上最大的当属张之洞。,1861年,冯桂芬率先提出:“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李鸿章说:“查考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

15、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留学生应办事宜折) 薛福成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又说:“行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行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也。”还说:“西学西法,非不可用,但当与我相辅而行可已。” 至此,尚未明确提出“中体西用”,只是倡导学习西方,以促进中国的发展,中学西学的地位尚未明确。,郑观应说:“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盛世危言西学 ) 邵作舟说:“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臣知纲纪法度之美,为泰西所怀畏而师资者必中国也。”(邵氏危言纲纪) 1896年4月,沈寿康:“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匡时册) 1898年5月,张之洞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劝学篇设学) 1898年6月,光绪帝宣谕:“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至于士庶,各宜发愤为难,以圣贤之学植其根本,兼博采西学之切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达济变之才。” (“诏定国是”) 至此,“中体西用”就不仅是洋务论者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维新派改良变法的政治原则了。,“中体西用”说日益明朗化:,船坚炮利制器练兵科学技术政治制度 魏源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